「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就以儒家的思想來說,社會各階級的地位和規矩是重中之重。
禮教將人的身份劃分成了五等:天,地,君,親,師。
拋開天地不談,社會地位最高的無疑就是君主。
有句話又叫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想而知,君主的地位是有多麼的崇高,讓下屬去反抗領導,那下屬就是不忠,更遑論是背叛了。
但是當年在解放戰爭中,北平不僅是一個大城市,其本身更是具有着難以想像的政治影響力,拿下北平可以說是勢在必行之舉。
當時的北平可是有幾十萬軍隊駐守,解放軍就算是戰鬥力再強,也免不了一場苦戰犧牲。
而負責駐防北平的傅作義,又是國民黨中的嫡系元老之一。
想要說動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後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可謂是功不可沒。
北平無戰事
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原本的一座邊塞小城也愈發的興旺起來,通過擴建和發展,真正的成為了一國京都。
近代風雲變幻,所謂是時勢造英雄,天下大亂之際,無數梟雄人物崛起於草莽之間。
從嘯聚山林的匪類,穿上二尺半之後搖身一變,竟是都成了響噹噹的官軍。
烽火硝煙中,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年輕人逐漸崛起。
傅作義在軍校中各項成績優異,畢業後順理成章地當上了軍隊中的小軍官。
因為傅作義的頭腦很機靈,且他的出身足可以稱之為嫡系,於是就得到了軍隊上層的高度關注。
軍旅生涯中,傅作義的官職一路高升,逐漸接觸到了軍隊的高層指揮權。
不可否認,國民黨的隊伍在最初組建階段,也有着一批矢志救國的熱血青年。
他們受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精神所影響,想要建設一個嶄新而富強的中國,而傅作義正是其中之一。
共產黨人的理念同樣讓傅作義深受觸動,時值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上下統一的呼聲就是槍口對外,一致抵抗外來侵略者。
也就是在共同抗日的這一階段,傅作義得以更加全面地認識我黨,見識共產黨人的寬廣胸襟和偉大抱負。
八年抗戰,最艱苦的日子終於熬了過去,但這不意味着和平的曙光即將到來。
與之相反,隨着日本人的投降,一場內戰的序幕也隨之拉開。
在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隊伍逐漸發展壯大,在人民的呼聲和民心民意的助力下,解放軍無往不勝。
三大戰役之後,幾乎殲滅了國民黨的有生力量,短短數年不到的時間,敵我之間的強弱態勢已經徹底扭轉。
彼時的傅作義奉命駐守北京,蔣介石屢次發電激勵傅作義,想要讓傅作義用他手下的幾十萬人拖住解放軍前進的腳步。
以此來為後方的國民黨殘部爭取喘息的機會,可傅作義此時的內心已經開始動搖。
解放軍的戰鬥力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傅作義也根本想不到,共產黨的隊伍居然如此兇悍。
國民黨幾百萬大軍,幾場大戰之後盡數化為泡影,就連國民黨最精銳的74師,也被盡數圍剿於孟良崮。
傅作義手底下雖然有幾十萬軍隊,但戰鬥力比之先前被殲滅的國民黨精銳,不管是從武器裝備,亦或是人員構成,都無法相提並論。
傅作義本就是軍校出身,自身的文化素養也遠比那些只知道打打殺殺的武夫要高得多。
天下大勢,當時只要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
大廈將傾,傅作義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更沒有魄力去做那挽天傾的壯舉。
但身為知識分子的風骨卻又讓他陷入了兩難之中,自古事二主者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而他的心緒,也在不經意間表露到了戰場上,解放軍高層同樣也看出了傅作義的搖擺不定。
可是對於傅作義這樣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地下黨的同志也難以滲透到其身邊。
如果能夠把傅作義爭取過來,對於殘存的國民黨勢力心理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更何況,避免一場幾十萬人的大戰役,能夠少犧牲多少解放軍戰士,這樣的好處是不可計量的。
正當眾人絞盡腦汁想不出合適人選的時候,一個女同志卻主動站了出來。
放心,這不是使美人計,這位女同志正是傅作義的親生女兒,傅冬菊。
原來,傅冬菊早在1941年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直潛伏在國民黨陣營中,為我黨收集情報。
最終,在傅冬菊的勸說,以及黨中央的高度關注下,傅作義決定放下武器,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皆大歡喜。
生於斯,葬於斯
建國之後,傅作義被任命為國家水利部部長,政協副主席等要職。
在崗位上他兢兢業業,直到1974年時,因病在北京逝世。
而他的女兒傅冬菊則是被安排在了人民日報工作,一生筆耕不輟,為人民報刊帶來了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傅冬菊一共有三個孩子,在家庭的培養熏陶下,每一個長大之後都很成才。
後來隨着改革開放,傅家的三個孩子竟然都到了國外去發展。
時光荏苒,歲月白頭,傅冬菊也漸漸從當年的青春少女,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嫗。
晚年時,三個孩子都先後提出,想要將年邁的母親接到國外去。
過物質條件更好的生活,畢竟當時的新中國還處於建設發展階段。
許多硬件軟件上的配套設施,還趕不上國外,特別是就醫療技術而言,還極具提高的空間。
但無一例外,接傅冬菊到國外的提議都被她一一拒絕。
中國有句老話:落葉歸根。
傅冬菊已然年邁,她只想守着工作了一生的故地,然後等待歸去的那一刻。
很平靜,也很自然,這就是她的選擇。
結語
說起來實在令人汗顏,先輩們年輕時出國發展,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乃至文化思想。
學成之後不顧一切的返回祖國,哪怕是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建國初期,也成功的研究出了兩彈一星。
反觀現在,真是時過境遷,不復往昔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