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時,王光美從中國社科院外事局局長的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退休後的王光美並沒有閑下來,她儘可能地尋找着機會,讓自己的餘生繼續發光發熱。晚年的王光美主要做了這麼三件事:
第一件事:為「幸福工程」而奔走
「幸福工程」是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和中國人口報社共同發起成立的一項扶貧計劃。該工程以救助貧困地區的貧困母親為使命,通過動員海內外各界的資金和力量,來幫助這些母親儘快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幸福工程」成立後,時任國務委員、國家計生委主任的彭珮雲給王光美寫信,請她擔任「幸福工程」的組委會主任。當時王光美已經74歲,而且身患癌症6年,她曾謝絕過社會上許多擔任名譽職位的邀請,但當她了解了「幸福工程」的使命後,被深深地打動了,她不僅欣然接受了邀請,而且承諾不拿組委會一分錢的工資,義務為「幸福工程」打工。
王光美
家人們得知王光美在「幸福工程」任職後,一開始並沒有當真,以為她只是掛掛名。沒想到,王光美竟每天工作8到10個小時,她還經常深入到陝西等地訪貧問苦。
「幸福工程」成立後不久,王光美就來到陝西省大荔縣的安魯鄉走訪。那天正下着大雨,村子裏一片泥濘,陪同的工作人員建議王光美不要進村了,但她執意不肯,堅持穿着靴子深一腳淺一腳地進了村,冒雨走訪了3戶人家。
當王光美來到一個叫王尚英的貧困母親家時,王尚英85歲的婆婆正卧病在床。王光美緊緊地握住老人的手,親切地和她聊起了家常,老人向王光美訴說因為家裡窮,還有一個22歲和一個24歲的孫女沒嫁出去。王光美安慰老人:「24歲還不算大嘛,我26歲才出嫁。等『幸福工程』幫助你們過上好日子後,還怕找不到婆家嗎?」
這一番話說得全家人都笑了。兩年後,王光美說的果然成為了現實。
王光美走訪貧困地區
正是因為走訪了大量的貧困地區,王光美掌握了許多貧困母親的第一手資料。「幸福工程」創立初期,組委會擬定了工程的求助模式:「小額資助,直接到戶,滾動運作,勞動致富。」王光美看了以後,將「直接到戶」改成了「直接到人」。
王光美是這麼解釋的:我們的錢是直接發給貧困母親的,她要代表全家在協議上簽字,因此「到人」比「到戶」更確切;「幸福工程」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母親脫貧而不是致富,我們不能包打天下,要實事求是,要有準確的定位。
「幸福工程」剛啟動時,資金匱乏,對王光美來說,最難的就是籌集善款,她決定從自己做起,把積攢的每一分錢都捐獻給「幸福工程」。
「幸福工程」收到的第一筆捐款就是王光美捐獻的500美元,這筆錢是女兒給她的。那是在一天晚上,與王光美住在一起的女兒因為工作急需打一個國際長途電話,情急之下就使用了家裡公家為王光美配備的電話。王光美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她要求女兒把這個電話登記在冊,以備日後自己付費。
女兒深知王光美的為人,她二話沒說就登了記,而且給母親500美金,說是交的電話費。王光美當然明白電話費根本要不了那麼多錢,這是女兒在變着花樣孝敬她啊!
但王光美卻直接把這筆錢捐給了「幸福工程」,原來前幾天她去「幸福工程」辦公室看望工作人員,了解到辦公室工作條件艱苦,工作人員有時候中午吃不上熱飯,便拿出這500美元,讓辦公室買一個微波爐熱飯吃,這筆錢也成為了基金會收到的第一筆捐款。
有一天,王光美正在翻看報紙,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拍賣玉雕瓷器的新聞,她的眼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辦公桌上的那隻象牙筆筒上,這是母親留給她的一件珍貴遺物,價值不匪。王光美不禁心想:這也可以賣錢啊!
王光美又找出了母親留給她的另外5件明清時代的瓷器,睹物思人,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董潔如畢業於天津金陵女子師範,是一位充滿民主思想的進步女性,把幾個孩子全部培養成了各個行業的專家。解放以後,母親隨她住進了中南海,但卻始終閑不住,於是在中南海里創辦了「潔如託兒所」,免費照看中直機關許多同志的孩子,至今這個以母親的名字命名的託兒所仍由當地政府開辦着。
王光美心想:母親一生實踐着重教、奉獻的做人原則,就讓她留下的古物再還她一次願吧!她決定將這6件遺物拿去拍賣。
1996年11月12日,在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一年一度舉行的秋季拍賣會上,王光美拿出的6件家傳古物,原標定開價21.6萬元。拍賣師激動地介紹:「王光美女士此次義賣款項全部捐贈『幸福工程』。」場內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經過多次競價,最後6件古物以56.6萬元成交。
曾有記者問王光美:「您把家傳的文物義賣掉,不感到心疼嗎?」
王光美回答說:「捐出母親留下的東西我當然心疼,但是想到還有那麼多貧困母親吃不飽飯,我更心疼!」
王光美(左一)
這麼多年以來,王光美只要聽說哪裡出現了災情,她就要捐錢捐物,但凡家裡能拎出去的東西,都讓她捐了,家裡的生活費因此一度不夠用。保姆只好把錢管起來,一個月只給她50元。但有時王光美把這50元也捐了。
在王光美的帶動下,她的家人們也都踴躍為「幸福工程」捐獻着愛心。1996年春節,「幸福工程」組委會辦公室收到了署名為王北亮、陳楠的兩位小學生的各200元捐款,工作人員覺得很有意義,決定派人去調查一下兩個孩子的情況,然後寫篇報道。
沒想到剛一查,王光美的秘書就給組委會打來電話:「別查了,王北亮是王老的外孫,另一個是我兒子。王老囑咐,孩子的事一定不要報道。」
第二天,王光美又親自給組委會打來電話:「為貧窮的人捐款,對孩子很有好處,要讓孩子感覺這是應該、自然的事。這兩個孩子這些年每年都為希望工程捐款,我們從來不表揚,只是肯定他們這樣做是對的。如果你們一宣傳,孩子再捐款的心境就不那麼純凈了。」
社會上受到王光美影響、加入她的愛心善舉的人就更多了。1996年底,已故著名詩人蕭三的遺孀葉華給王光美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蕭三主編《革命烈士詩抄》的兩次編輯稿費(共計1858.56元),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寄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全家一致認為,按照蕭老生前的慣例,應將這一筆稿費捐入幸福工程扶助貧困母親的事業。儘管微薄,但我們深信這樣的做法符合蕭老的遺願。
王光美收到信後,親自給葉華回信,向她表示真誠的感謝。
還有一位四川攀枝花鋼廠的老工人,他從兜里掏出了僅有的8元錢捐給了「幸福工程」,而他的老伴正患着癌症。王光美激動地對工作人員說:「可別輕看了這8元錢的含金量!」
近年來,在王光美的奔走與倡導下,「幸福工程」由小到大,全國29個省、市、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救助貧困母親的行動,遍及全國389個縣,累計投入資金3.1億元,免費下發各種治療婦科病的器材和藥品價值1300多萬元,治療婦科病人21萬人,為貧困母親查體65萬人次。累計救助貧困母親及家庭15.4萬戶,惠及人口80多萬。
2006年7月初,「幸福工程」舉行了一個慈善募捐晚會,王光美題寫的一幅「布德行善,奉獻愛心」字畫拍得20萬元,位列第一。
當時王光美已經病重在床,女兒劉亭把這個消息告訴她後,她竟然強撐病體從床上坐了起來,嘴裏還一直喃喃地念着:「拿筆,拿筆……」
劉亭心裏明白,母親還想為「幸福工程」再拼最後一絲氣力!但遺憾的是,因為身體極度衰弱,王光美那時候已經握不住筆了。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已經進入到彌留之際,劉亭走到病床前對她說:「媽媽放心,『幸福工程』的事,我來幫你做下去。」
劉亭
此時王光美已經不能說話,她用感激的眼神望着女兒,然後竟吃力地抱起瘦弱的雙拳,作起揖來。劉亭淚如雨下,抱着骨瘦如柴母親說:「您別作揖,我承受不起!」
王光美去世後的第4天,中國扶貧基金會正式授予她「中國消除貧困成就獎」。
第二件事:多次回到劉少奇的家鄉,為劉少奇紀念館的建設出力
王光美第一次回到劉少奇的家鄉花明樓是在1961年5月,當時我國正處於3年困難時期,為了及時全面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和第一手材料,劉少奇決定到湖南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王光美與他一起回到了湖南老家。
5月8日上午,劉少奇和王光美來到了位於趙家沖的姐姐劉紹德家裡。只見屋子裡躺着一位年邁蒼蒼、無精打採的老人,劉少奇馬上認出這就是自己姐姐,1907年姐姐出嫁時,還是他陪着母親到這裡送的親呢!
劉少奇和王光美一人拉住姐姐的一隻手,對她說:「姐姐,您好 ! 我們看望您來了!」
劉少奇和鄉親們握手
但劉紹德聽後卻沒有什麼反應,一旁的外甥女魯新秀紅着眼睛說:「舅舅,舅媽,你們可回來了!我爸去年過世了,媽特別難過,這一病一急就糊塗了……」
原來在1960年,姐夫魯瑞林給劉少奇寫信反映生活困難,王光美便寄了60元錢過去,魯瑞林收到錢後買了些肉,因為平時餓得厲害,所以一次性吃了很多,沒想到因為消化不了、拉不出來,人竟然活活被憋死了。劉紹德因此一病不起,人也糊塗了。
此時魯新秀的丈夫黃六生從田裡回來了,劉少奇知道,六生是個老實人,一天到晚光知道埋頭幹活,很少講兒句話,他問六生:「六生,你不是病了嗎?怎麼又去犁田,看腿腫得那個樣子,沒瞧瞧醫生嗎?不休息哪行?」
黃六生回答說:「瞧了,大夫早就讓歇歇,可是不下田幹活,一天只能吃五兩米,幹活可以吃一斤多!」
劉少奇聽後說:「噢,原來是這樣!」他的心裏很疼。
這次回鄉調查,劉少奇獲得了大量反映農村真實情況的第一手材料,為當時黨解決農村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確鑿的依據。群眾的貧困生活也給王光美的心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也使她增添了對家鄉群眾的一份深情牽掛。
劉少奇和群眾聊天
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時隔22年後,再次回到了家鄉花明樓。在鄉親們的簇擁下,她朝熟悉的劉少奇故居走去,並迎面望見了掛在大門上方的「劉少奇同志故居」7個鎦金大字,這是鄧小平親自題寫的,她不禁停住腳步,久久凝視。
隨後王光美進入故居,仔細地端詳裏面陳列的張張照片,認真地緩緩觸摸每一件陳列物品。是啊!這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親切、那樣的難忘!這裡承載了她太多的思念與牽掛!
參觀結束後,王光美叫隨行的兒子劉源到父親坐過的桌子旁拍張照片,希望他能繼承父親青少年時代的那種求學的精神。
隨後王光美又請了家鄉的部分領導幹部和群眾們進行座談,當她聽說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後,高興地說:「我一路看見到處都是新房子,鄉親們的生活都好起來了,大家穿得漂漂亮亮,這當然要歸功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好路線、好政策。今後只要大家執行好黨的路線和政策,日子是會越來越好的!」
下午3點,王光美在鄉親們的簇擁下,來到婆婆魯氏的墳前掃墓。魯氏早在1931年就病逝了,王光美只在劉少奇保存的母親畫像中看到過她。對於婆婆,王光美一直十分敬重,多年以來,她一直保存着這張婆婆生前唯一的畫像。這天王光美在婆婆的墳上插上松枝,並三鞠躬。
王光美曾多次對子女們說:「我來花明樓,應該來拜婆婆,因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媽媽。」正是有着對天下母親這種深深的敬愛,王光美在晚年不顧年事已高,毅然發起了「幸福工程」,為我國的慈善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8年,劉少奇紀念館經過籌備後正式開館。王光美深知文物對紀念館的重要性,她先後多次向紀念館捐贈了大量關於劉少奇的珍貴文物。
捐贈的文物中,有一雙深藍色的尼龍短襪是王光美最為珍視的。這雙襪子是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朋友贈送給劉少奇的,當時這種襪子在國內還比較稀罕,劉少奇穿了又穿,穿得打上了補丁。劉少奇去世以後,這雙襪子王光美又穿了10多年,襪底和根部都已經破得不像樣子了,她用補丁補了一層又一層。儘管十分不舍,但王光美還是含着淚,把這雙襪子捐了出去。
自從1983年回鄉以後,王光美還曾先後4次回花明樓。其中最後一次是在2003年10月,劉少奇紀念館館長的蕭普剛專程到北京,邀請王光美回花明樓參加「紀念劉少奇同志誕生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園開園儀式」,她愉快地同意了。
劉少奇紀念館
2003年11月24日,已經81歲高齡的王光美再次踏上了花明樓的土地,她看到劉少奇紀念館的建設越來越好時,不禁高興地對大家說:「看到這裡建設得這麼好,我衷心地感謝大家!希望你們把紀念地管理好、利用好,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
臨別之際,鄉親們都對王光美依依不捨,希望她在2008年劉少奇誕辰110周年時再回老家看看。但可惜的是,王光美沒有等到那一天,她在2006年10月13日不幸病逝,享年85歲。
王光美去世前,子女們們問她還有沒有什麼願望,她說了3個字:「花明樓!」
短短的3個字,令在場的所有人潸然淚下,王光美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惦記着家鄉!
第三件事:努力做毛、劉兩家溝通的橋樑
2004年初夏的一個晚上,已經83歲、很少出來應酬的王光美,囑咐兒子劉源,請李敏、李訥兩家一起吃頓飯。王光美還特意囑咐兒子早點準備,因為是兩家的聚會,不要麻煩秘書和別人。
其實毛劉兩家的關係從未隔斷,李敏和李訥姐妹經常會來看望王光美。1996年10月18日,三峽工程的西陵長江大橋正式通車,時任武警水電指揮部政委的劉源,專門在這天下午抽空見了來這裡參觀的李訥。
劉源和李訥
劉源和李訥見面以後,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李訥上下打量着劉源,發現他已經佩戴上武警少將警銜,不禁感慨地說:「是源源,還是小時候的源源,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源源,源源小時候長得很漂亮,現在都是少將了!」
劉源趕緊說:「那時我也最喜歡李訥大姐姐,大姐姐那時也很年輕漂亮!」
儘管此時的劉源已經45歲,但李訥仍像小時候一樣稱他為「源源」,她不停地誇獎劉源說:「早就聽說你調到武警水電部隊了,幹得不錯!三峽工程開工以來,你已經到工地來過28次了!你們能親手干三峽工程,多自豪啊!」
劉源幽默地說:「你也應該自豪啊,有你弟弟在這干三峽工程!」
最後兩人一起合影留念,劉源還告訴李訥說:「將來三峽大壩建好了,一定把毛伯伯的名字和他的『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幾個大字刻在大壩上面。讓兩位老主席的願望在我們兒女手中變為現實!」
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的時間定在一個周日的晚上7點。這天聚會的聯絡人劉源早早地來到飯店等候,不一會兒,李敏和女兒孔東梅、李訥夫婦先後到了,劉源趕緊把她們迎入大廳,安排她們落座休息。
又過了一會兒,李訥的兒子王效芝一路風風火火地跑了進來,他一邊跑一邊說:「車太堵了,該打,該打!」大家聽後都笑了。
劉源先和大家聊了起來,他對李敏說:「東梅不信我參加過您的婚禮,大姐您記得嗎?我們還表演了節目呢!」
孔東梅卻較真地說:「那我媽媽結婚時合影的照片上怎麼沒有你?」
李敏笑着說:「那時,他還沒有屁股高,就是排隊照相,也照不見影兒呀!(劉源當年8歲)」大家聽後,又是一陣大笑。
就在此時,王光美在女兒劉亭亭的攙扶下走了進來,李敏和李訥急忙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了她的手。
王光美和李敏、孔東梅
吃飯時,李敏和李訥分別坐在了王光美兩側,兩家人頻頻舉杯,祝王光美健康長壽。王光美微笑着對李敏和李訥說:「你們倆身子都弱,年齡也不小了,但比我還是年輕得多啦,所以更要多注意才是!」
隨後王光美向李敏、李訥舉杯敬酒:「你們多保重!」她又向孔東梅和王效芝舉杯說:「祝孩子們有出息!」
席間劉源起身,把王效芝拉到了王光美身邊,對她說:「您看,效芝是不是越長越像毛伯伯戴八角帽的那張照片?」
王效芝連忙擺手說:「不像,不像!」
劉亭亭笑着說:「不是不像,你是想說不敢像吧?」
這天宴會的氛圍非常好,一共進行了兩個多小時,錄像機攝下了充滿歡聲笑語的一幕幕場景。
毛、劉兩家人合影
這次聚會結束後,孔東梅寫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題為 《山花爛漫時,情誼別樣濃——毛澤東、劉少奇兩家後人聚會側記》。文章發表前,她專門請劉源進行修改。
劉源在文章中加了這麼一段話:
還是他們說得對:終究,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如今,人民繼承了他們,又超越他們,走上了繁榮、富強、自尊、自強之路。
是啊,兩位偉人,給家人、給後人、給人民留下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帝哥,一位90後上班族,專職寫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體平台發表多篇10萬+的爆文。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帝哥說史」,一起探討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