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開國之初的「政務院」,是現今國務院的前身。但國務院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當時的「政務院」只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個最重要組成部分。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會大會職能,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閉會期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暫行國家最高權力,統轄新中國最高立法、行政、司法、軍事權。「政務院」則是中央政府下屬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關。
(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一次會議情景)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審議通過了《華人民共和中國憲法》以及《國務院組織法》。按照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即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可見,最初的「政務院」與後來成立的國務院在職能上是有區別的。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當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10月19日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任命董必武、陳雲、郭沫若、黃炎培為政務院副總理。三年後的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7次會議又任命鄧小平為政務院副總理。
至此,新中國政務院存在期間,共有五位副總理。
這五位領導人,在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足跡。後期,有的曾任國家代主席、有的曾任黨中央副主席、軍委主席,中紀委第一書記,全國政協主席、副主席,有的當選全國人常委會副委員長。
本篇按照他們的辭世時間作以盤點,與大家分享:
黃炎培。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著名教育家。他與毛主席交往的故事特別是有關歷史「周期律」的對話,至今仍廣為流傳。
1949年6月,黃炎培作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協籌備會,被推為負責草擬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小組副組長。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黨中央打算對黃炎培委以重任。
但黃炎培早已公開表示不願做官。當年北洋政府曾讓他做教育總長,被其拒絕;1946年,舊政協協商組織聯合政府,擬讓他出任重要職務,他自己以年紀已經68歲,不適合當官為由,再次予以拒絕。
如今,黃炎培已經72歲,更是以此為由不願做官。為了選賢任能,周總理曾兩次到訪他家動員。1949年10月11日晚,周總理再次來拜訪黃炎培,並和他進行了深入交談,希望他能夠出來當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見黃炎培搖頭表示拒絕,周恩來總理耐心勸他說:「這不同於舊社會做官,現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為人們服務嘛···」
黃炎培終於被周總理的真誠所打動。他的孩子問他這次為何改變了初衷?他回答說:「以往堅拒做官是不願入污泥,今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就這樣,黃炎培打破了自己不做官的老規矩,接受了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的任命,成為政務院副總理之一。
1950年,新中國成立以陳雲副總理為主任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準備再安排黃炎培與薄一波出任副主任。黃炎培認為自己七十多歲又身兼數職,不再接受,轉而推薦老朋友、時任北大校長馬寅初擔任副主任,自己只接受中財委委員一職。
1954 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黃炎培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並連續任此職三屆。同時,在1954 年至1965 年,他還當選為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任職期間,黃炎培盡職盡責,勤奮履職,廉潔自律,努力為人民服務,夕陽生輝。
他和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坦誠相見,時有書信往還。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建言獻策。
耄耋之年黃炎培身體狀況開始不佳,1964年做了前列腺手術,1965年12月於北京病逝,享年87歲。
黃炎培逝世後,黨和國家在北京中山公園為他舉行了隆重公祭儀式,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到場哀悼,毛主席、劉少奇送了花圈,其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董必武
眾所周知,董必武是中共一大代表,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新中國成立時,董必武已經63歲。開國大典時在天安門城樓上,他就站在毛主席身邊,留下了永恆的歷史鏡頭。
1948年5月,黨中央為摸索人民政權建設經驗,決定把晉察冀、晉冀魯豫兩解放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成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派董必武擔任主席。不久,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董必武當選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他領導華北人民政府積極有序地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恢複發展生產,發展文化教育,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財經工作。
華北人民政府的工作,不僅積累了一定的政權建設經驗,而且培養了一批各方面幹部和專業人才,為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提供了模板。
開國之初,董必武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
在政務院副總理崗位上,董必武只工作了一屆。
1954年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他當選新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59年當選國家副主席,並多次以國家副主席代行國家主席職權。1972年2月被正式任命為國家代主席,後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為新中國的鞏固、建設和發展,董必武竭誠盡智、鞠躬盡瘁。
1975年,他不顧九十高齡和疾病纏身,仍堅持參加國務活動。
這年1月16日,他在人民大會堂接見馬來西亞首任駐華大使,成為其最後一次以國家代主席身份參加的外事活動。
同年3月5日,董必武在病榻上寫道: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敝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毛主席得知董必武去世噩耗,心情十分悲痛。也已重病纏身的他不思茶飯,只是讓工作人員反覆播放張元干《賀新郎》一詞的錄音,聽了整整一天。過了幾天,毛主席又把詞的最後兩句改為「君且去,休回顧」,以此表達自己對董必武的懷念之情。
郭沫若
相比於政治成就,郭沫若更被譽為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書法名家。
他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同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年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並積極支持留日青年和國內文藝界的革命文化運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回到祖國,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44年春,他創作的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抗戰勝利後,曾奉命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活動。
建國前夕,郭沫若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開國大典後的10月19日,他被任命為當時政務院四位副總理之一,併兼任中央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4年在首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他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並連任五屆。同時,還當選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期間曾兼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1978年3月,郭沫若抱病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在閉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預言「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這年6月12日,郭沫若因患大葉性肺炎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根據郭沫若遺囑,他遺體供醫學解剖後火化,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的農田中,大寨人專門為他立碑予以紀念。
陳 雲
陳雲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他1925年入黨,26歲開始擔任臨時中央常委、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1934年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任白區工作部部長。
參加長征時,他是擔負全軍後衛任務的紅五軍團中央代表,後任軍委縱隊政委。在遵義會議上,積極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期間,陳雲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後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建國前夕的1948年10月,他在東北哈爾濱舉行的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1949年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後,他又在1954年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商業部部長、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
他擔任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在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會上得到連任,第五屆全國人大會上再次被增補任命。
六十年代中後期的動蕩歲月,他在黨內只保留了中央委員名義,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市基層工廠「蹲點」。
1972年4月,陳雲回到北京,參加國務院業務組工作,研究國際經濟形勢和發展對外貿易問題。1975年和1978年接連被選為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重新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並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十三大以後,退出一線領導崗位,擔任中顧委主任。
1995年4月,陳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鄧小平
鄧小平的歷史經歷,是當今人們最熟悉的了,不必贅述。
他在1949年參加了開國大典之後,與劉伯承元帥率部進軍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11月下旬就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1952年夏天調往中央工作,8月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此後,他又連任國務院副總理,直至1980年卸任此職。
1978年3月,鄧小平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主席;1982年9月出任中央軍委主席。同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晚年鄧小平患上了帕金森病,後期並發肺部感染,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997年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鄧小平是政務院五位開國副總理中最後去世的一位。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