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隨着朝鮮戰場形勢的逐步穩定,毛主席也從繁忙的工作中走了出來。經過黨中央的批准,毛主席決定休息一周,利用這段時間去看一看黃河。
在公安部長羅瑞卿的陪同下,毛主席一路南下,先後來到了天津、濟南、徐州等地,於10月下旬到達了開封。在河南省委領導的陪同下,毛主席視察了當地的水利工程。
毛主席來到地方上視察工作
到達開封的當天晚上,毛主席在下榻的賓館接見了河南省的主要領導,當他看到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畢占雲的時候,驚訝的握着他的手說道:「當年井岡山一別已經有20年的時間了,這麼多年你去哪了?」
那麼畢占雲當年為何會離開井岡山?他與毛主席之間有着怎樣的交情呢?
國民黨軍隊出身的「紅軍將領」
1903年,畢占雲出生於四川廣安的一戶貧困家庭。和大多數的農民一樣,他們一家人靠着租種的幾畝地勉強生活,即使他們辛苦勞作,卻無法擺脫被剝削的命運,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窮苦的農民
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畢占雲在16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外出當兵。他先後參加了北伐戰爭,立下了赫赫功勛,作戰勇敢的他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賞識,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就晉陞為國民黨新八軍第三師第八團第二營的營長。
面對高官厚祿,畢占雲沒有迷失自我。作為窮苦出生的畢占雲,時時刻刻考慮的都是人民的利益,正因為如此,他沒有選擇與國民黨同流合污。
在同共產黨員交往的過程中,畢占雲時刻地認識到,共產黨才是真心實意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的政黨,只有他們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全國上下都籠罩在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不久,畢占雲就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要他槍斃所逮捕的幾個連長,畢占雲卻堅定地說道:「共產黨是好是壞,我心中有數。」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
他不僅沒有殺害那兩位連長,反而還頂住壓力,給了他們一些錢,讓他們趕緊逃走。經過這件事後,畢占雲在國民黨部隊中屢受排擠,日子很不好過。
1928年,畢占雲所在的部隊接到命令,要他們前往沙田、寨前等地,阻止紅軍進入湘江。在戰鬥的過程中,畢占雲麾下的部分官兵被我軍俘虜,可我軍對他們很是優待,不僅好酒好肉地款待他們,還給他們講述紅軍的紀律,對他們進行政治教育,沒幾天時間就把他們放回去了。
這些士兵回去後,講述起了紅軍隊伍的情況。這一切令畢占雲和官兵們都耳目一新,,令這些窮苦出生的官兵們心生嚮往,他們的心中產生了投靠紅軍的想法。
在後面的多次交戰中,畢占雲多次手下留情,要求戰士們不得向紅軍開槍,致使我軍得以安全轉移。通過詳細地了解,毛主席等領導同志認為,畢占雲不同於其他反動的國民黨將領,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爭取畢占雲,讓他回到人民的隊伍當中來。
革命戰爭年代的毛主席
不久,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作為老鄉的朱德和陳毅聯名給畢占雲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
「在蔣介石看來,你們是雜牌軍,並非他的嫡系。蔣介石把你們送到前線來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紅軍之手,來消滅你們,而他可以從中得利。希望你們早日棄暗投明,上井岡山來一起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盡一份匹夫之責。」
畢占雲接到信件後,經過再三思考,覺得只有投奔紅軍才是唯一的出路。第二天早上,他派出自己的親信前往遂川,與紅軍取得了聯繫。
當時,負責接待畢占雲親信的我方代表就是陳毅。他們根據當前的局勢,商談了起義的有關問題,制定出了詳細的計劃。
正當畢占云為起義做準備之時,有一名軍官發現了此事,連忙彙報給了上級。畢占云為了大局考慮,決定臨時發動起義。
國民黨的士兵
在畢占雲的動員下,戰士們紛紛打開了心結,他們一致同意加入共產黨的隊伍,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而奮鬥。
起義成功後,組織上決定將畢占雲帶領的隊伍改編為特務營,直接屬於紅四軍軍部所領導。由於特務營經常跟隨軍部一起活動,而毛主席對特務營的戰士們非常關心,就是在這段時間,毛主席與畢占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加入紅軍隊伍後,畢占雲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投身到了戰鬥之中。他率部出擊贛南、轉戰閩西,在中央蘇區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圍剿」的戰鬥中屢立奇功,先後晉陞為團長、軍參謀長、代軍長等職務。
一路乞討,回到延安
1934年10月,由於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根據黨中央的部署,畢占雲要掩護主力部隊進行轉移,他在一邊撤退的時候一邊伏擊敵人,成功地完成了上級交代給自己的任務。
紅軍在長征途中
同時,他還在撤退途中,積極地向人民群眾宣傳革命·,動員他們送親人來參加紅軍隊伍。等到畢占雲帶着退伍趕上主力部隊的時候,原本不到百人的隊伍已經發展到了兩個團的規模。
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部隊進入了草地。此時的紅軍面臨著更加艱難的處境,天上經常會有敵機進行轟炸,後面還有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導致隊伍損失慘重。
就在隊伍途徑藏區的時候,突然遭到了敵人的襲擊,畢占雲和幾名戰士們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看着戰士們一個個地倒在了自己的身邊,畢占雲的心中無比悲痛,無奈之下的他只好躲在了一戶藏民家中。
可敵人對紅軍隊伍的追擊沒有停止,為了躲避抵抗人的搜查,白天的時候畢占雲只好穿着藏民服飾到雪山的樹林中躲避,晚上才敢回到藏民同胞家中睡覺。等到敵人離開後,畢占雲踏上了尋找大部隊的道路。
戰士們在行軍途中
為了不被敵人發現,畢占雲只好沿路乞討,餓了就找附近的人家要點吃的,渴了就抓幾把雪吃下去。與此同時,他靠着打聽和地上的報紙來尋找隊伍的消息,就這樣,一路乞討一路行走,終於來到了蘭州。
來到蘭州後,崗哨林立,盤查嚴格,隨時都有被捕的可能。看到這些,畢占雲加快了步伐。他一路從蘭州走到了西安,又從西安走到了洛川。
1937年冬天,經過畢占雲的堅持不懈,在地方黨組織的引導下,終於找到了紅軍隊伍。
看着眼前的畢占雲,戰士們都愣住了。只見眼前的這個人衣服破破爛爛,身上還不停地流着血水,頭髮、鬍子已經蓋住了臉龐,吸引着蒼蠅在身旁不停地飛舞。
剛開始,戰士們都沒有認出畢占雲,直到他說出自己的身份以及這段時間的經歷後,他們才認了出來,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後來,畢占雲在回憶起這段經歷的時候,不禁感慨地說道:「這段經歷讓我終身難忘,是對黨的忠誠才讓我堅持了下來。」
革命戰爭年代的毛主席
回到陝北後,由於畢占雲的調動太過頻繁,與毛主席之間也沒有見面。不久,隨着戰爭形勢的發展,畢占雲再一次來到了前線。
淮海戰役,為後勤保障立下大功
1937年12月,中央軍委組建了八路軍留守兵團,畢占雲擔任了留守兵團的參謀處處長一職。
1939年,組織上將畢占雲調到了太岳軍區負責統戰工作,之後他又擔任了太岳軍區的參謀長。這段時間,他在敵後積極地動員群眾,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畢占雲以為和平穩定的局面就要實現,卻不曾想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對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地進攻。不久,畢占雲擔任了冀東軍區的副司令員,
1948年,畢占雲又擔任了豫皖蘇區軍區的副司令員。就在淮海戰役前夕,豫皖蘇軍區組建了支前司令部,畢占雲擔任了司令員一職。
淮海戰役中的一幕場景
不久,畢占雲接到了組織上的任務,要他馬上籌集1.5億斤糧食。畢占雲接到任務後,不敢耽誤,馬上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畢占雲在隊伍中間進行動員:「從我開始,減少口糧,寧肯我們餓着肚子,也要讓前線的將士們吃飽穿暖。」
為了方便有效地進行管理,畢占雲將擔架組成了擔架團,並按照部隊的組織形式進行管理。與此同時,他還建立了一套類似部隊的政治工作和生活管理制度,既確保了支前任務的順利完成,又保障了民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地指揮部隊搶修鐵路、公路,凡是後勤部隊需要做的,他都會積極地領導去做。
人民群眾在支援前線
11月份的時候,淮海戰役進入了最為艱苦的階段,各種物資消耗得非常大,支前工作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為了確保淮海戰役取得最後的勝利,畢占雲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為艱苦的時候,更是動員了各個軍區的民眾,除了老人和兒童以外,幾乎所有的人員都投入了支前工作當中。
在畢占雲的領導下,全區一共籌集到了3億多斤的糧食,遠遠地超出了預先制定的目標。直到淮海戰役結束後,剩餘的糧食還有1.4億斤,這也充分地說明,畢占雲在後勤保障工作之中幹得非常出色。
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所以,畢占雲和支前的工作人員對淮海戰役的勝利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毛主席詢問畢占云:這麼多年你去哪了?
淮海戰役結束不久,黨中央組建了河南省軍區,畢占雲由於其突出的貢獻,擔任了河南省軍區的司令員。在河南任職期間,畢占雲一直兢兢業業,為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毛主席
而畢占雲在工作的同時,從來沒有提過自己在淮海戰役的功績,更沒有向組織上索取過什麼,他始終堅守着一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1952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結束了忙碌的工作後,來到了河南視察水利建設。在視察工作的時候,毛主席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這就是畢占雲。
自從離開井岡山之後,畢占雲與毛主席已經有20年沒見面了,他本以為毛主席已經將自己忘了,卻不曾想毛主席一眼就認出了他。毛主席看着眼前的畢占雲,不禁回想起了之前的革命歲月,他緊緊握着畢占雲的手說道:「自從上次一別,有20年沒見了,這麼多年你去哪了?」
緊接着,畢占雲講起了自己的那段經歷。當提起那段乞討的過去後,毛主席激動地說道:「這麼多年辛苦你了,實在是不容易啊。」
毛主席來到下面視察工作
隨後,毛主席還詳細的詢問到了畢占雲的生活情況,得知他現在一切都好後,毛主席這才開心地點了點頭。
當天晚上,毛主席和他在院子里聊了很長時間,當他們提起井岡山的那段經歷時,心裏更是莫名的感慨,兩個人止不住地落下了眼淚。
1955年,為了表彰那些革命戰爭年代有功的同志,黨中央決定對那些革命英雄授銜。畢占雲由於其突出的貢獻,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1961年,組織上又將畢占雲調往了武漢軍區,擔任了副司令員一職。不管到了什麼崗位上,畢占雲一直在兢兢業業地工作,他積極地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自己的管轄區域內科學地訓練民兵,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畢占雲將軍
1962年,在公安部長羅瑞卿的陪同下,毛主席來到了武漢視察工作。畢占雲詳細地彙報了民兵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議。
得知武漢軍區民兵訓練的實際情況後,毛主席不禁拍了拍畢占雲的肩膀說道:「好啊,我果然沒有看錯人。」
1965年,畢占雲由於革命戰爭年代落下的病根,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進行休養。
在休養的這段時間,畢占雲時刻關注着國家和軍隊的發展,並不斷地為軍隊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出言獻策。
畢占雲夫婦
1977年,畢占雲的病情再一次惡化,被家人送往了醫院進行治療。可這一次,老將軍卻再也沒有醒過來,於河南鄭州離世,享年73歲。老將軍逝世後,經過黨中央的批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如今,在四川廣安的畢占雲將軍事迹展覽館,每年都會有不少的人來參加,學習老將軍的革命事迹,緬懷老一輩先驅的革命精神。
畢占雲將軍的紀念碑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以畢占雲將軍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他們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更不能辜負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只有所有中華兒女一起攜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