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清末大吏張之洞去世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其名字或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張之洞庭之野。」。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1966年張之洞的墳墓被扒開。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1973年-童第周牛滿江細胞遺傳理論有新突破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著名胚胎學家,因在克隆技術上的貢獻而聞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卓越的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共黨員。生前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他是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
1816年-《國際歌》作者鮑狄埃誕辰
歐仁·鮑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1887年11月6日)是法國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國際歌》的詞作者。鮑狄埃出身於巴黎的一個工人家庭,很早就作了童工。曾參加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後當選為公社委員。和公社戰士一起在街壘浴血戰鬥,5月公社失敗後,他躲藏在工人家的閣樓中寫了《國際歌》的歌詞。1880年大赦後才回國,參加法國工人黨,1887年出版了《革命歌集》,其中包括這首歌,是國際歌第一次公開發表。其時他已經患了重病,當年在貧困中逝世,葬於巴黎拉雪茲公墓。
1947年-人類首次突破音速
音速(velocity of sound,sonic speed),也叫聲速,聲速是介質中微弱壓強擾動的傳播速度,其大小因媒質的性質和狀態而異。空氣中的音速在1個標準大氣壓和15℃的條件下約為340米/秒。1947年10月4日,人類首次突破音速。
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已經製成由蘇聯發射成功。運送衛星的火箭使衛星獲得了每秒八千公尺左右的必要的軌道速度。據計算,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鐘,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
1991年-《靜靜的頓河》手稿首次發表
《靜靜的頓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書共分為四部,從1926年開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肖洛霍夫這部處女作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被人稱作「令人驚奇的佳作」,「蘇聯文學還沒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說」。此書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蘇聯作家。
1992年-阿姆斯特丹空難
1992年10月4日星期日,下午2:20分,從紐約飛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國際機場的,以色列航空 (ELAL Israel Airlines)的1862號波音747-258F全貨機進行加油、裝貨。晚上6:00,這架滿載着消費品和帶有放射性元素的危險品的「巨無霸」客機,起飛了,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飛去。飛行時,機身突然猛烈抖動。8分鐘後,這架「巨無霸」客機,墜毀在阿姆斯特丹華爾瑪區的葛洛里文公寓大樓。
1994年-馬拉多納開始教練生涯
迭戈·阿曼多·馬拉多納(Diego Armando Maradona,1960年10月30日-),阿根廷足球運動員和教練員,被認為足球史上最優秀亦是最具爭議的球員。馬拉多納可以踢前場任何位置,用左腳踢球,其盤帶技術可說是舉世無雙,打門技術亦是頂級水平。1986年世界盃足球賽,馬拉多納連續創造「上帝之手」(史上最具爭議性進球)和世紀最佳進球,帶領阿根廷拿到總冠軍。
2010年-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羅伯特·愛德華茲(英文名:Robert Geoffrey Edwards,1925年9月27日-2013年4月10日)),英國生理學家,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1955年獲得愛丁堡大學動物基因研究生學位;1956年至1978年從事生殖生理學研究,並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1983年至1984年創立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學研究會,並創辦《人類生殖》雜誌;2001年,由於在人類不育症治療領域的突出成就,獲得美國阿爾伯特·拉斯克醫學研究獎,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13年4月10日去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