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歷史上,漢朝是一個非常璀璨的朝代,它充滿着光榮與寂寥,有着童話般的華麗,是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這個偉大的帝國投下的背影與夢想,值得現在的人們去追憶與品味。總之,對於後世的「強漢」、「雄漢」等諸多盛譽,漢朝都是當之無愧的。
文景之治
漢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上承先秦,下啟隋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漢文帝劉恆繼位後,漢朝就迎來了第一個太平盛世,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劉恆是漢朝的第三個皇帝,繼位之時,漢朝處於社會經濟較為衰弱的時期,為了能夠讓百姓富足起來,劉恆吸取秦朝滅亡的前車之鑒,大行節儉之風,讓利於民,大力減稅。在他執政後的第十三個年頭時,他還向全國下詔,免去了全國的農業稅。
漢文帝知道,作為皇帝,他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從百姓的腰包里掏來的,為了不給百姓們增加負擔,他對待自己也是非常的摳門。
據記載,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居住的宮殿、園囿、車騎、御服等等,都沒有任何的增加。
原本他挺想修一個看風景的露台,一聽預算要花很多很多錢,都足以養活十戶人家了,他就不修了。
漢文帝是一個將節儉力行至死的人,對於自己死後需要葬身的陵墓,也是要求一切從簡。陪葬不用珍貴的金銀銅器,只用陶瓷。
西漢末年時綠林起義,每一個漢朝皇帝的陵墓都被打開過,唯獨沒有人去動漢文帝的霸凌。這或許也是漢文帝意料之外的吧。
漢文帝死後,他和竇皇后的兒子劉啟繼位,也就是漢景帝。漢景帝在位十六年,這十六年的時間裏,漢朝也都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當然,歷史上對漢景帝的評價有褒有貶,有說他在位期間能夠讓社會財富增長、國庫充盈並非是他多麼有治國之才,只是享受了他父親劉恆之前治國之策的福利罷了。
還說劉啟其實是一個非常殘暴好殺的人,小時候就曾一言不合殺了自己的玩伴,當了皇帝之後還設計逼死了自己的親兒子。
而他唯一的功績是平定「七國之亂」,其實亂也是他自己挑的,能平定又主要是周亞夫的功勞。
不過人們都說建國容易守國難,劉啟雖沒有什麼曠世之舉,卻能夠將劉恆為他留下的基業好好地守了下來,還能給他兒子漢武帝留了一大筆錢去打匈奴,也算是他的功勞了。
漢武帝劉徹
劉啟死後,接力棒就傳到了著名的漢武帝劉徹手中。劉徹和他的爸爸還有爺爺都不一樣,既沒有劉恆那樣的溫和親切,也不像他爹那般陰狠,屬於直來直往、真刀真槍干就完事兒的性格。
劉徹在位時期,漢朝屬實是兵強馬壯、國富民強的時機,但他並沒有在盛世光環下安常處順,而是有着強烈的憂患意識。
他知道國境邊上的匈奴遲早要侵害到漢朝的土地,於是審時度勢,決定舉兵北上,討伐匈奴。
於是,衛青、霍去病等大將軍就領命帶兵征伐,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奪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漢朝時的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
一時之間,漢王朝威名遠揚,軍事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已經超越了中原的核心區域,逐步影響周邊東亞地區。
比如現在的韓國、日本、越南等,漢朝不再是「中原之漢朝」,而是成為了「東亞之漢朝」。
日本朝貢
隨着漢朝軍事力量的不斷強大、文化和經濟越發繁榮,東亞國家之中就逐漸形成了以漢朝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
以及分封和朝貢體系為主的華夷秩序,成為了東亞文化的宗主國。那時,周圍的許多國家每年都會來朝貢,想要得到漢朝的認可,其中就有日本。
那時的日本只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小島,·但他們卻非常的好學,總是趁着來朝貢的機會,就跑到各處去看、去學習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意識,然後再帶回日本教給自己的國民。
因為國土面積太小,資源也匱乏,日本每次進貢總是帶不來什麼稀奇玩意兒,要麼是釀酒的材料,要麼就是一些晒乾的魚蝦。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漢王朝來說可以說是很窮酸了,但漢朝還是選擇接受,並且回以重禮。
看着其它附屬國進貢的都是珍奇的珠玉等,日本國君或許也覺得臉上有些掛不住,於是決定不走尋常路。
又到第二年朝貢之時,日本使臣帶來了六個非常漂亮的女子作為貢品,此舉讓當時一旁的大臣們都驚詫不已——見過以色事人的,沒見過像他們這麼明目張胆的。
但漢朝還對他們非常體諒和大度,不僅沒有怪罪,還賞賜了他們許多布匹和黃金,最後還專門給他們定製了一個玉璽,上面寫着「漢倭奴國王印」,至今這個玉璽都還存放在日本的博物館內。
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漂洋過海的「學習」後,日本將中原的文化、藝術、治國之道等等學了個遍。後來,日本到了平安時代,就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也就不再來中原學習了。
如今,每每聽到韓國和日本說中國的某某文化是從他們國家偷來的,中國人都忍俊不禁。因為這樣的言論實在是過於無知,但凡只要是客觀地學習和考證過歷史的人,都能從各種各樣的史料中發現,大部分東亞國家的文化其實都是源自中國。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相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前進了很多年。在日本還是野蠻時期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有文字了。
而日本能夠逐漸走向文明社會,也是因為學習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並且引入了中國的漢字和律法後,才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有體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