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8日,共持續47天的衡陽會戰,以國軍失守、衡陽淪陷為最終結果告一段落。方先覺堅守47日,以死殉國,成為烈士英雄,這是正常「故事」。但他最終選擇放棄抵抗,走向日寇選擇投降,成為一名俘虜,甚至是「漢奸」。而作為二戰時期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卻誇獎方先覺是「忠義可表天地」,對得起天地,對得起黨國,對得起人民。
這投降還是好事,怎麼還成光明偉岸的形象?這衡陽會戰里難道還有其他隱情故事嗎?咱們啊,接着往下看。
誓拿衡陽不罷休
1944年4月,後來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時間點距離抗戰結束,只有滿打滿算不到一年半的時間,日本侵略者已是日薄西山,離敗亡不遠了。但是1944年的日軍仍然囂張,仍在肆虐中華大地,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這根本不是垂死掙扎的樣子。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發動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廣西三省的大規模進攻戰役,史稱「豫湘桂戰役」,日軍稱為「一號作戰」,其目的是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企圖將日本、中國大陸、東南亞、西南太平洋四處連接成一個戰場,以改變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5月,豫中會戰結束前,日軍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兵分三路,進行第四次進犯長沙的行動,而粵漢線、湘桂線就是他們的目標。5月25日,日軍對中國第九戰區發動進攻。5月2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未雨綢繆,向第十軍、暫編第五十四師發佈固守衡陽的命令。
6月18日,長沙淪陷。長沙攻防戰,第九戰區的國民黨軍八個軍,損失不大,大都安全退進湘江山區,但因久戰未休,又有每個軍抽一個師到後方調整,因而第九戰區的兵力更少、戰鬥力更弱了。
長沙是衡陽門戶,長沙一丟,日軍進攻衡陽的軍事行動便提上日程。衡陽是湖南的南部,是湘水、蒸水的合流處,粵漢線、湘桂線兩條鐵路幹線交匯在這,這還是東南各省公路的中心樞紐,湖南重要物資都要經過這裡。衡陽有個位於湘江東岸的衡陽機場,是粵漢路一線的最大軍用機場,更是支援中國的美國空軍一航空隊的主要基地。
衡陽是戰時中國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與它並列的是重慶、昆明,稅收居全國第二。衡陽的戰略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張良計與過牆梯
這邊,第九戰區的國民黨軍隊得到蔣介石的軍令「避開正面, 屯兵山區, 藉以保存實力」,藏在山區休養,保存實力;那邊,剛攻佔長沙的日軍,就開始部署下一步會戰,集結重兵進攻衡陽。在部署進攻衡陽的進攻時,日寇又在一步步清理湘東地區的中國軍隊,攸縣、安仁等地相繼失守。
日軍這邊窮追猛打,試圖一舉攻下衡陽,蔣介石也是沒有坐以待斃的,5個軍在醴陵東北、北兩個方向「進攻」敵人,2個軍在淥口 、衡山之間騷擾阻擊敵軍,4個半軍在湘江右岸攻擊,衡陽西南方有1個軍伺機而動,而衡陽一地則放了第十軍、暫編第五十四師固守。衡陽這樣配置是因為第十軍缺一個師。
國民黨軍計劃得相當不錯,十分符合兵法謀略,看起來保住衡陽的勝算極大。可是,看一個人得看他做什麼而不是說什麼,看一支軍隊的成敗也是看它怎麼作戰而不是怎麼計劃。
湖南各地相繼失守,湘江兩岸的大量中國軍隊連連後退,中國軍隊殲敵計劃沒能達到,日軍亦未能達到消滅第九戰區國軍主力的目的。衡陽在中國軍隊的慢慢後撤中,徹底暴露在日軍的眼皮子底下。
此次日軍進攻衡陽安排的是戰鬥力極強的第十一軍,其最高指揮官是名聲很大的橫山勇。橫山勇對已是「赤裸裸」的衡陽城十分蔑視,只安排第六十八師團和第一百一十六師團,攜帶不到20天的口糧,輕裝上陣先攻衡陽。包括橫山勇在內的日軍高層,認為拿下衡陽就跟探囊取物一般簡單,三天,只要三天就可以。
看樣子,國軍的張良計遠對付不了日軍簡易的過牆梯。
衡陽城內存生機
大後方的蔣介石,及第九戰區司令部,不厭其煩地電令守衛衡陽的第十軍,加強工事、固守衡陽。衡陽有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長約1600米,是個矩形城市,腳踩湘江,背靠衡山,在和平時期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在戰爭年代就變成一塊難啃的骨頭。
守衛衡陽城的部隊是第十軍,是經過層層篩選、考慮得出的結果。第十軍,在前兩次的長沙會戰積累到了足夠的對日經驗,第十軍活下來的士兵都是見過血的老兵。而第十軍的軍長方先覺,是久經沙場的宿將,一路從北伐戰爭、中原大戰、長沙會戰等打過來的,允文允武,能力不俗。
長沙淪陷當晚,蔣介石就一通電話打到方先覺住處,要他確保衡陽2個星期的安全。獲得蔣委員長的親自致電,方先覺惶恐又驚喜,向委員長保證:「本軍不惜任何犧牲,戰至最後一人,我準備與敵決一死戰。」蔣介石聽到這話相當滿意。
交戰前,方先覺向衡陽守軍下發層層指示,一定要做到三項原則:即看不見不打,瞄不準不打,打不死不打。
長沙淪陷的消息一經傳出,方先覺便立即組織第十軍全體官兵疏散城牆腳下的居民,將衡陽城內外的所有道路破壞,修建起防禦陣地。受限于衡山、城西湖泊和湘江的特殊地形,重裝日軍不便甚至無法通行,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城南多丘陵,第十軍在城南一面創造出一面近十米高的懸崖。日軍從這裡進攻,只能藉助雲梯用人命填。
從戰爭的天時地利人和來看,衡陽守軍是佔據絕對地利的。那人和呢?只能勉強佔個團結。衡陽守城部隊,看似1個滿編軍,有5個師的兵力,實際上僅有17600人。國民黨軍隊里滿編一個師大概是8000人,或者15000。而方先覺手上的這個第十軍5個師,人數少得可憐。
176000人,是加上第十軍軍部直屬部隊的,僅是7個團的實際兵力。這樣的力量守衡陽,頗有螳臂當車的感覺,難怪早就收到情報的日軍會輕視。雖說衡陽周圍散布着許多中國軍隊,但他們敢支援衡陽嗎?他們不怕被日軍打出圍點打援的效果嗎?而且方先覺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存在齷齪的。
衡陽四面被圍,成為一座孤城,在等待着不知何處來的援兵。
猛烈進攻與頑強抵抗
日軍先行部隊第68師團和第116師團,突進到衡陽城外圍後,將主力部隊部署在衡陽外圍的各要道,其他部隊則向衡陽守軍發動進攻。雙方初次交火的數日,日軍成功強行渡河,之後更不講武德,用上不人道的燃燒彈、催淚性毒氣彈和腐爛性毒氣彈,衡陽城外陣地上的中國軍隊要麼戰死,要麼退入衡陽城內和湘江東岸陣地。
取得如此顯著的戰果,日軍不是沒有付出代價。中國軍隊連發8發迫擊炮,直接打掉了日軍第68師團的指揮系統,68師團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和他的參謀們被團滅了,第68師團因此劃歸到第116師團戰鬥序列,由師團長岩永旺代為指揮。
日軍的第一次總攻,連續發動多次猛烈的強攻,並未取得實質性的攻城進展,還在中國軍隊準備多時的衡陽城下撞得頭破血流。部隊傷亡過大,橫山勇選擇停止第一次總攻,徐徐圖之。休整一段時間後,日軍得到各種彈藥物資的補充,第68師團和第116師團也補充了新兵,準備更為充分的日軍開始第二次總攻。
第二次總攻,日軍先對衡陽城發射成千上萬枚的炮彈,又安排空軍在天上轟炸,這使得衡陽城內的地面建築全部被摧毀,方先覺無奈將山上的指揮所安置到城內地下倉庫,衡陽守軍傷亡慘重,而日軍只耗費了一些彈藥。
地面和空中的轟炸間隙,日軍地面部隊也開始了進攻,有進展但不大。10天10夜的惡戰,日軍116師團將陣地推進400米,第68師團推進200米。而這,已經是使出了日軍的渾身解數,化學武器,夜襲,轟炸,等等,都用了。但他們佔領下的陣地,往往很快就會被方先覺指揮的衡陽守軍奪回去。這是惡戰,這是中國軍隊用血、用命換來的。
幸好,第二次總攻被打退。此時,衡陽城已堅守了40餘天,說好的援軍遙遙無期。苦等救援的方先覺,日日夜夜坐在電台前,向重慶方面請求各種資源,但除了已讓方先覺麻木的蔣介石的空投鼓勵,及少量空投物資,其他什麼都沒有。投放的物資是杯水車薪。別說援軍,糧草、彈藥損失殆盡無法補充,傷兵越來越多,傷口污染髮炎,生蛆不可勝數,哀聲遍野,很多能活下來的傷兵因沒得到藥品治療死亡。
兩次總攻,未能攻克衡陽,惹得日軍大本營大動肝火,直接給第11軍下達「若再攻不下衡陽,全體將官一律玉碎」的軍令,意思就是日軍第11軍的軍官全部自殺謝罪。數十日的轟炸,讓衡陽城變為一堆瓦礫堆,其已不具備日軍攻進城裡我軍還能巷戰的條件。一旦日軍攻入衡陽,基本宣告衡陽戰事結束。
方先覺盼望着援軍能夠突破日軍包圍圈,與衡陽守軍會合。但援軍的到來遙遙無期,也不知道「尊敬」的蔣委員長正在幹嘛,是不是把衡陽放棄了?從相關資料來看,蔣介石沒有食言,他命令精銳部隊救援,但命令均被日軍情報機構截獲掌握,日軍針對我軍增援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部署,給中國援軍造成巨大的傷亡,第79軍軍長王甲本戰死前線,援軍還是送不到衡陽。
衡陽守軍已經到達極限。8月7日,日軍發動第三次總攻,衡陽守軍精疲力竭,再難防守,衡陽城北門剛告急就淪陷。衡陽城,徹底守不住了。
投降之行何由來
重慶軍委會指示的堅守兩周,第10軍堅守了將近7周時間。日軍第三次總攻發動之前,方先覺察看部隊情況:「預10師傷亡過90%以上,第190師尚存官兵400人,第3師傷亡過70%,軍直屬部隊還有500人等。」8月7日,衡陽城陷入完全死地,方先覺召集團級以上軍官,召開最後一次衡陽保衛戰的軍事會議,允許守軍突圍。
當時衡陽城內有戰鬥力的士兵不足1000人,還有7000多名傷員。方先覺給重慶發去最後一封電報:「生等只有一死為國,以報作育之至恩,來生再見。」方先覺整理好軍裝,正要自殺了結,被衝進來的衛兵奪走手槍,各師長極力勸阻。方先覺認為,自己若是自殺,第10軍的長官戰士可以找機會突圍,重慶那邊絕不會追究這些人的責任。
被攔下的方先覺,再次思考起破局之策;而麾下的將士們也放棄掉突圍的念頭。攻進衡陽城的日軍,沒有立即對第10軍趕盡殺絕,他們也知道困獸猶鬥的道理。破城當夜,日軍派出代表向守軍停戰的要求;要求還是請求,投降還是停戰,終歸是說不清了。
方先覺深思熟慮後,決定與日軍談判,若是答應自己的三個條件,己方可以放下武器停戰:第一,保證士兵安全;第二,收容傷患並治療,埋葬陣亡官兵;第三,守城官兵絕不離開衡陽城。方先覺放出狠話,如果不能答應,那便繼續戰鬥到底,戰至一兵一卒。從這三個條件來看,方先覺將麾下將士放在首位,想要保存他們,而把自己答應日軍請求、會背負漢奸走狗罪名的苦果默默吞下。
8月8日,日軍接受方先覺的條件,雙方正式停戰。橫山勇等日軍高級軍官,對衡陽守軍第10軍上下充滿敬意,認為他們的英勇戰鬥和頑強意志,完全稱得上是「優秀軍人」。這並不代表日軍中底層軍官和普通士兵的想法。
衡陽一戰,第10軍傷7400餘人,亡7600餘人,殘存2600餘人,但後來又慘遭日軍殘酷屠戮一部分。日軍方面死傷近20000人。這份戰績是日軍承認的,方先覺指揮着第10軍防禦着,6倍於己方的日軍進攻,堅持防守47日,還重創日軍。這是極少的中國軍隊以少戰多重創日本軍的戰例。
是非對錯曲折道
方先覺率部下降日,並未對整個戰局產生任何決定性的消極影響。衡陽淪陷是必然,衡陽守軍超額完成任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延緩了日軍的進攻。大量現存的中日資料,都顯示着方先覺的不是軟骨頭,不是為了活下去而停戰做俘虜。
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略大體成功,但與原先計劃的「3天打通」相差甚遠。47天和3天,相差整整43天,跟戰場上講究的兵貴神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衡陽會戰,因在抗戰史上留下兩項第一的紀錄,被軍史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第一項是敵我傷亡最多,第二項是中國軍隊正面作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拿第二項來說,國民黨軍為保衛中華民國的首都,而被迫發起的南京保衛戰,12月1日正式開始,到12月13日南京淪陷,只是堅持了13天時間,足見衡陽會戰的抗戰含金量有多高。因為此戰,衡陽市作為全國唯一一座抗戰紀念城,成為衡陽除五嶽衡山外的另一張更為閃亮的名片。
而方先覺作為國民黨軍在衡陽的最高指揮官,在堅守47天後,最終選擇向日寇投降。投降做戰俘,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一件極為不恥的事情,容易被人唾棄,因為他與抗日長久以來所倡導的寧死不屈相逆。
與方先覺同期黃埔畢業,曾參與增援衡陽的軍事行動的第100軍軍長李天霞,為方先覺說過一番十分中肯的話:「衡陽解了圍,方先覺豈不成了抗日英雄。他們(那些援軍)把衡陽抗日保衛戰的成敗,看成為方先覺的個人得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多麼可恥。」
衡陽保衛戰後的毛主席,在延安親自為《解放日報》寫社論:「堅守衡陽的守軍是英勇的,衡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這自然是包括守將方先覺在內的。而蔣介石兩度為降將方先覺授勛,更是高度評價:「忠義表天地。」
即便是降了日軍的方先覺,那也絕對無愧於「中國軍人」的身份,不像其他只知吃喝玩樂喝兵血的國軍將領。當初方先覺被日軍囚禁3個月,一找到機會就跑回重慶,受到了重慶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最後,用方先覺臨死前寫的《衡陽戰役之回顧》結束吧:
事過至今三十年,使余耿耿於懷者,是未能確保衡陽及未能隨衡陽陷敵而捐軀,於個人言之,非但不敢言功,尚有愧於職守,復蒙國恩,不究失土之責,且嘉賜甚重,寵命優渥,蓋增愧顏。
30年過去,方先覺還認為自己欠為保衛衡陽而犧牲的將士們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