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立下大功
後金天聰八年九月,多爾袞在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的時候臨之以威、施之以謀,未費一兵一卒,便讓林丹汗余部不戰而降。
這個功績說小不小,但說大也不算太大,因為與多爾袞所立下的另一份功勞相比,區區的軍功都不值得一提。
那份大功便是:多爾袞自林丹汗部手中得到了失蹤200多年的「傳國玉璽」。「傳國玉璽」,乃是由春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製成。
秦朝時,咸陽玉工王孫壽奉秦始皇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成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玉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用來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之後的歷代帝王都將此璽為視為帝王信物,奉為鎮國之寶,得到它就象徵著該帝王「受命於天」,失去它則意味着「氣數已盡」。
凡是登上帝位卻沒有此璽的,就被人譏笑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被世人所輕蔑。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幾經出沒,到了元末之時,元順帝攜玉璽遠走大漠,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深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而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傳國玉璽從此再也不知所蹤。
如今,「傳國玉璽」被多爾袞自蒙古人手中取得,並將之獻給皇太極,此功可稱為不世。皇太極在下定決心征討蒙古之前,是決不會想到這個驚喜的。
皇太極手中的傳國玉璽是真是假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得傳國玉璽,建後梁。16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過了13年,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下落不明。
後周太祖郭威稱帝後,四處尋找傳國玉璽,但終不能如願以償,無奈之下,只好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到了北宋。
北宋哲宗時,有個名叫段義的農夫在耕田時挖出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玉璽。然而許多朝野的有識之士都懷疑這塊璽其實是假的。
北宋末年的徽宗喜好風雅,增刻印璽10方,當時便有人譏笑他是畫蛇添足,其實徽宗真正的目的是要淡化傳國玉璽的地位,日後若真的鑒定出手中的這方傳國玉璽是個贗品,自己也好圓謊。
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徽欽二帝做了俘虜,傳國玉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忽必烈駕崩。傳國玉璽突然在元大都(今北京)的市場上出現,並被公開叫賣。權相伯顏得知後,命人以重金買到。傳國玉璽至此落入元朝王室手中。
元朝末年,元順帝在明軍的窮追猛打之下攜玉璽遠遁大漠,不知所蹤,最後這枚玉璽方被多爾袞取得,並進獻給皇太極。
不過,這枚玉璽的真假實難判斷。可以明確認定傳國玉璽出現的最後時間是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自焚。其後所出現的玉璽都難辨真偽。因此,我們不能肯定皇太極手中的傳國玉璽就是真品。
乾隆帝親自鑒定玉璽
至清初時,紫禁城藏玉璽39方,其中一方即是皇太極得到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對考古學很是喜愛,對此也有所研究,他在對這方傳國玉璽研究了半天之後,欽定其為贗品。放在一堆御璽之中以假當真,濫竽充數。
由於皇上親口說它是贗品,其他人也就無法再對此璽評頭論足了。附庸風雅的乾隆帝的考證又能有幾分真?因此,是真是假仍然是個疑問。
玉璽最終流落於何方
即使這枚傳國玉璽是後人偽造的贗品,但也不乏其重要的歷史意義。然而這枚藏在清宮中的玉璽,卻最終還是不知其所蹤。
1924年11月,清廷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
祥驅逐出宮,這方真偽尚未確定的傳國玉璽也不見蹤影。當時馮玉祥的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向溥儀追索玉璽,但溥儀兩手一攤,鹿鍾麟一無所獲。雖然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至今還在搜索、研究之中,但仍未發現相關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