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1周年,
1931年9月18日,
日本軍國主義者蓄意製造事端
並發動了侵華戰爭,
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中華民族經歷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
最終取得了近代以來
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14年,
一段悲慘屈辱的苦難歷史,
也是一部覺醒奮起的悲壯史詩。
今天請告訴孩子,
這些歷史真相,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01
和平在那個夜晚被打破
1931年9月18日晚22時20分,
中國瀋陽,
北大營以北的野地里,
日軍滿鐵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
600餘人展開了攻擊隊形,
其任務是在柳條湖鐵路發生爆炸後,
立刻向北大營發起進攻。
就在日軍已經磨刀霍霍之時,
守衛北大營的東北軍第七旅
對即將到來的危險似乎毫無察覺,
不但沒有增加任何防衛措施,
甚至日常作息制度也毫無改變。
隨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上一聲爆炸,
日軍開始襲擊北大營,
幾個小時後,
僅僅付出25人傷亡的代價,
日軍就輕鬆攻佔了整個北大營。
「九一八」事變是在北大營守軍
毫無防備的情況下,
日本關東軍處心積慮
策劃和發動的一次偷襲行動。
資料圖:日軍佔領瀋陽城。新華社發
02
中華兒女不願做亡國奴
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瀋陽城次日即告陷落。
短短4個多月,東北全境淪陷,
這是改變近代中國歷史,
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大事件。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
發動侵華戰爭的開端。
1931年到1945年,
超過3500萬同胞傷亡,
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圖為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軍裝甲部隊侵入瀋陽市。
「九一八」事變後,
中國共產黨於1931年9月20日發表了
《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宣言》。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了
《關於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據滿洲與
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
號召東北人民開展游擊戰爭,打擊侵略者。
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
中華兒女從沉睡中驚醒,
奮起反抗,救亡圖存。
在此後的14年間,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東北抗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
英勇戰鬥,前仆後繼,
有力地打擊了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
據統計,
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10餘萬次,
牽制76萬日軍,
消滅侵略者18萬。
圖為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攻克淶源縣日軍據點東團堡。 新華社發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
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
持續時間最長的進攻戰役,
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上圖左:地雷戰;上圖右:地道戰;下圖左:破襲戰;下圖右:水上游擊戰。新華社發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
廣泛發動群眾,
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
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其中,華北平原敵後軍民創造了
很多有效的殲敵方法,
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狠狠打擊了日軍。
03
他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王鐵漢
日寇曾經認為中華民族是一盤散沙,
卻沒想到有人違抗「不抵抗」的命令
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這個人就是來自遼寧盤山的王鐵漢。
據史料記載,
「九一八」時北大營是王以哲第7旅駐地,
王鐵漢時任620團團長。
王鐵漢曾說起,
當時旅長王以哲因參加水災賑濟,
不住在營房。
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
上面不斷傳來「不許抵抗」的命令。
於是,一場沒有抵抗的屠殺開始了,
據史料記載,
日本兵一開始都是用刺刀扎,
東北軍士兵赤手空拳,
被扎死的很多,
鑽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機關槍掃射而死。
為了帶領兄弟們突圍,
王鐵漢冒着違抗軍令的風險,
命620團士兵待日軍一走近就開火。
04
血肉之軀築起民族脊樑
從那時起,多少英雄兒女,
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新的長城。
一寸山河一寸血,
為了吹響勝利的號角,
多少人犧牲在這片熱土,
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是中華民族最悲壯的史詩!
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
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
最後孤身一人戰鬥幾晝夜壯烈犧牲。
敵人割下他的頭顱並剖腹檢驗,
發現他的胃裡只有草根、樹皮和棉絮。
趙尚志曾任北滿抗聯總司令,
「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這是日軍當年對他的敬畏評價。
1942年2月12日遭特務偷襲,
他在重傷被俘後犧牲。
在東北的抗日戰場上,
一位名叫趙一曼的女英雄,
帶領群眾罷工,建立游擊隊,
多次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以「紅槍白馬女政委」聲名遠揚。
1935年冬天,
趙一曼為掩護戰友、不幸被俘。
被捕後,趙一曼在獄中
面對敵人的殘忍酷刑仍堅貞不屈。
1936年8月2日,
趙一曼就義當天給兒子寫下遺書:
中國東北抗日聯軍婦女團指導員冷雲,
率領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等人,
1938年10月隨抗日聯軍第五軍一部西進,
遭遇日軍後為掩護部隊突圍。
她們主動吸引火力,戰至彈盡,
最後毅然走下烏斯渾河,壯烈殉國。
時任東北抗日聯軍
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陳翰章,
1940年率部與日軍作戰,
因叛徒出賣,他身中數彈,
壯烈犧牲,年僅 27 歲。
每一個名字背後
都是可歌可泣的詩篇,
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抗戰,
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
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勝利!
05
未出版就傳唱全國的歌
「九一八」事變後,
東北錦繡河山淪陷敵手。
東北軍官兵,東北百姓,
攜妻帶子被迫流亡關內。
此時,出現了一首歌曲,
它1919還沒有出版,
就在民眾及東北軍中傳唱,
而且很快傳遍大江南北,
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在西安,詞曲作者張寒暉耳聞目睹了
幾十萬東北軍
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
他到西安北城門外
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
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
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
聽他們對故鄉、親人的思戀,
以此創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詞。
並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
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
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
《松花江上》在日寇大舉侵華的緊要關頭,
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
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
喚醒了民族之魂,
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如今,
它已經不再是戰火中的悲歌,
而是警醒一代代國人,
勿忘國恥、珍愛和平的壯歌!
06
民族復興由此開啟
1945年9月2日,
在美軍「密蘇里號」軍艦上,
日本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這一天,舉國歡慶,萬人空巷!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
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
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
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為了紀念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1949年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
曾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1951年8月13日,
政務院發佈了通告,
將「抗戰勝利紀念日」
定在了每年的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
確定每年9月3日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91年過去了,
中國人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告訴世界——
中華民族不可欺、不可辱,
中華民族不可戰勝!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
苦難的歲月永不能忘。
我們必須牢記來時的路,
讓歷史不再重演。
今天,請一定告訴孩子——
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
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