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的一天,陝北延安的一個窯洞里,舉行了一場簡樸的婚禮,這場婚禮只花了一塊多錢,買了些糖果、花生,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同志們聚在一起,熱鬧了一下,就算辦了婚禮。
婚禮的男主人便是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雲,女主人則是一名年僅19歲的女子,她的名字叫于若木。
其實,于若木並不是她的本名,革命時期,為了國統區家人的安全,很多革命志士經常改名,于若木原來的名字叫於式轂,又名於陸華。
1919年4月15日,于若木出生於山東濟南如意街七家村,按照家族排行,她這一代是「式」字輩,於是父親給她取名為於式轂。
于若木的家庭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父親於明信早年曾在山東大學堂讀書,後來遠赴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回國後曾任山東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于若木自然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32年,于若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第二年,由於全家搬到北京,于若木又轉到北平兩吉女子中學學習。
1935年,16歲的于若木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讀高中。
當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劇,竟蓄謀策劃「華北五省自治」,身為中華兒女的于若木豈能置身其外,12月9日這一天,于若木與許多青年人一起走上街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
隨後不久,于若木先後加入共青團與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當時革命聖地延安是許多青年嚮往的地方,于若木也不例外,1937年10月,經組織介紹,18歲的于若木與妹妹於式坤一同來到延安,她的名字也從於式轂改為于若木。
令人想不到的是,剛來到延安不久,于若木便收穫了一份「意外」的愛情。
1937年11月29日,延安一座簡陋的機場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毛主席致詞:「今天,馬克思給我們送來了天兵天將。」原來是陳雲從新疆來到了延安,在機場,于若木第一次見到陳雲,對此,于若木後來回憶:
「我離主席台比較近,大概就是三四米,所以主席台上的人都看得比較清楚。陳雲同志講了話,他的上海口音,就是上海普通話的口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政治家風采也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隨後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陳雲不僅成為中央書記處的成員,還接替博古出任中央組織部部長。
這次會議後,陳雲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或許是工作太累的緣故,他流鼻血的老毛病又犯了,組織決定去陝北公學找一個人去做護理工作,經過研究,于若木成為最終人選,因為于若木是黨員,身世清楚,是十分可靠的人選。
于若木來到陳雲居住的窯洞後,便在窯洞門口擺了一張桌子,主要是替陳雲傳話,陳雲需要醫生時,于若木就負責去喊。就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陳雲的病情逐漸痊癒,有一天,陳雲對於若木說:
「我是個老實人,做事情從來老老實實。你也是個老實人。老實人跟老實人,能夠合得來。」就這樣,33歲的陳雲與19歲的于若木走到了一起,兩個人隨後舉辦了婚禮,成為革命伴侶。
鄧小平聽說陳雲結婚了,便作了一首詩:
「千里姻緣一線牽,鼻痛帶來美姻緣,中山政策女秘書,先生路線看護員。」
隨後,于若木便被調到中組部,擔任陳雲的秘書,這樣在工作和生活上可以照顧陳雲。
如果你認為于若木只是一個賢內助,那就大錯特錯了,于若木不僅在翻譯領域見長,對於營養方面也有所研究,或許這也是她在調理丈夫身體時打下的基礎,後來於若木成為著名的營養學家。
此外,于若木還為陳雲生下五個優秀的兒女,尤其是長子陳元,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官至副國級的領導人,長女陳偉力曾擔任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總經理,次女陳偉華則成為北京師範大學女附中的一名老師,三女兒陳偉蘭曾擔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小兒子陳方則是魯證期貨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在這裡,向這位偉大的巾幗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