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叟
本文約2200字 | 閱讀需3分鐘
前言
提到開國十大將帥,每一個人的大名都如雷貫耳,朗朗上口!但是有一個人,功勞和威望比肩十大元帥,但是名字卻樸實無華,甚至有些平凡,他就是鄧小平!
其實鄧小平之前也使用過兩個名字,而且每一個名字都大氣磅礴,一個叫「鄧先聖」,一個叫「鄧希賢」。
那麼鄧公後來為何會「舍大而取小」呢?「小平」二字的背後究竟又有何深意呢?
初名鄧先聖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看着眼前的孩子,他的父親鄧紹昌(字文明)欣喜若狂。由於自己就是家中的獨苗,所以他對眼前的男孩非常的珍愛。
那麼什麼樣的名字才能配得上這個孩子呢?鄧紹昌思來想去,想了好幾個他都覺得不妥。突然他靈光一閃,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希望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長大後能像古代的「賢才」,「聖人」一樣,成為國家的棟樑。想到這,鄧紹昌心裏琢磨:不如取一個「聖」字,加上自己是「紹」字輩,孩子是「先」字輩,就叫「鄧先聖」。
鄧先聖果然人如其名,小小的年紀就聰慧過人,鄧父更是對他喜愛異常,下決心要好好培養他。很快鄧先聖就到了讀書的年紀,6歲那年,鄧紹昌把他送進了私塾讀書識字,老先生見他圓圓的臉,寬寬的額頭,濃濃的眉毛,雖然個子不高,卻十分精神,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孩子。
但是當老先生看到鄧先聖名字的時候,覺得有些不妥,其原因有二:
第一:在中國的儒家思想文化中,只有孔子才被稱為「至聖先師」!小小的孩子名字叫「先聖」,在某種程度上是衝撞了孔夫子的。
第二:在中國的古代,有句老話叫「賤名好養」!意思就是小孩的名字不能起得太大,防止德不配位,導致孩子夭折。所以在封建社會,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大多是「賤名」,比如說「狗蛋」,「狗剩」之類,名字里都帶着阿貓阿狗,因為阿貓阿狗相對來說比較好養活!當然這都是封建社會的迷信,不可信也不可取。
後來老先生找到鄧紹昌,把自己的想法跟鄧紹昌交流了一下。鄧紹昌本就是讀書人,經過講解,他非常贊同老先生的想法,於是懇求先生給自己的孩子「賜字」。老先生手捻須髯,點頭不語。
教書老先生會不會給鄧先聖「賜」名字?又有什麼好名字「賜」給鄧先聖呢?
學名鄧希賢
教書老先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古板,但是他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卻非常擔憂,而能夠改變這種社會狀態的,只能依靠更年輕的下一代人。老先生手捻鬍鬚,對着鄧紹昌說道:「你我都希望這個孩子長大能成為國家的賢才,棟樑,我看就叫「鄧希賢」吧!」
鄧紹昌一聽,拍手叫好:「鄧希賢既避免了名字太大,又能體現你我二人對他的希望和寄託,是個好名字!」
就這樣,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包括去法國留學,鄧小平都在使用「鄧希賢」這個名字!
直到1927年,蔣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為了躲避國民黨的屠刀,鄧希賢受黨中央指示到武漢工作,到了武漢以後,共產黨中央領導集團再也沒出現「鄧希賢」這個名字,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鄧小平!
鄧小平名字的由來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再次合作,而中央紅軍已經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也就是八路軍。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鄧小平任129師政委,與師長劉伯承搭檔。
1939年九月,暑氣漸消,秋高氣爽,劉伯承和鄧小平去386旅視察,吃完午飯,劉鄧和陳賡三人在操場上休息,聊着有關部隊的問題,幾個農家的孩子在他們邊上玩耍。
鄧小平煙癮大,聊着聊着就掏出煙分給劉伯承和陳賡。三個人正在吞雲吐霧之際,突然操場上有個小孩大哭起來,嘴裏還嘟囔着:「我不要當鄧小平!」
三人聽到後一愣,都很好奇:鄧小平怎麼了?為什麼不願意當鄧小平呢?
看出了鄧小平的尷尬,劉伯承笑道:「童言無忌,不必和孩子計較,我幫你問問他為什麼不願意當鄧小平!」
說完,劉伯承朝着遠處招手:「孩子,來伯伯這!」小孩一看是八路軍伯伯在叫他,揉着淚眼跑了過來:「八路軍伯伯,你找我什麼事?」
劉伯承摸了摸小孩的腦袋,問道:「剛才伯伯聽到你說不想當鄧小平,為什麼呀?要知道,他可是八路軍里響噹噹的人物,是個大官呀!」這時陳賡也在一旁附和。
沒想到小孩卻一本正經地說道:「誰讓他當那麼大的官,卻取那麼小的名字?所以每次做遊戲,我都不想演他!」
三人一聽,哈哈大笑,終於明白了原因。原來孩子們做遊戲,認為鄧小平的名字太小,與官階不匹配,大夥都不願意演鄧小平!
劉伯承跟孩子說道:「你想知道他為什麼叫鄧小平嗎?這個問題得問我!」孩子一聽,也來了興趣,一臉好奇地問道:「你認識鄧小平嗎?你怎麼這麼了解他?」
「我當然認識!」劉伯承答道。「我告訴你,鄧小平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原先並不叫鄧小平,而是叫鄧先聖,後來去上學,老師認為他的名字衝撞了孔夫子,就給他取了個學名,叫鄧希賢,你說說,這兩個名字大不大?」
「這兩個名字挺大,可後來為什麼叫鄧小平呢?」孩子若有所思地問道。
「後來鄧小平長大了,他對聖賢之名看得很淡,認為自己非聖非賢,只不過是個渺小平凡的人罷了,所以就把名字改成了鄧小平!名字只不過是一個人的代號罷了,名字的大小不算什麼,擁有廣闊的胸襟,樂觀的心態才是真的偉大!你說他偉不偉大?」
孩子一聽,滿臉笑容:「鄧小平真偉大,我要演鄧小平!」幾個孩子都嚷嚷着要演鄧小平。
結語
正如劉伯承所言,鄧小平胸襟廣闊,思想樂觀,在政治舞台上,他經歷三起三落之後,仍然屹立不倒。
後來毛主席在接見鄧小平的時候,關切地問道:「這些年你是怎麼熬過來的?」而鄧公卻斬釘截鐵地回答了兩個字:「等待!」
在被問道和人民群眾關係的時候,他始終堅持自己是人民群眾的兒子。
一位至賢至聖之人,能一直用「小平」二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他的心境所達到的層次和高度不得不讓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