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9月28日。124年前的今天,「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遇難,標誌着戊戌變法的徹底失敗。讓我們再來溫習一下這六個人的名字吧,他們分別是: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六人中,以譚嗣同為最為有名,也更為人所知。其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盡顯其豪邁和洒脫,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此外,他心甘情願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精神,也很令人欽佩!「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今天讀來,依然很感動!
戊戌六君子
其實,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譚嗣同,除了是一個勇於流血犧牲的維新變法者之外,他還是一個「官二代」。其父譚繼洵於道光二十三年中舉人,在咸豐十年中進士,同治十三年擔任戶部員外郎,次年轉任戶部郎中。之後他又歷經甘肅按察使、布政使等職,於光緒十五年擔任湖北巡撫一職。所以,如果按家庭條件劃分,譚嗣同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吃喝不愁、衣食無憂,甚至是錦衣玉食!但是,偏偏就是這麼一個人,最終卻走上了維新變法的道路!如果不是真的心念國家,心繫人民,他是不會走上這條路的!
譚嗣同
另外,譚嗣同也是有條件逃跑,但是最終卻選擇留下來的維新派人士。康有為走了,梁啟超也走了,但是譚嗣同卻選擇了留下來。他要為變法而流血,以期喚醒國人。從這個角度來講 ,譚嗣同真的很有「殉道」的精神。而他一心想拯救的百姓,當時卻不能理解他,爛菜梆子扔來,打的打,罵的罵。不知道譚嗣同當時心裏作何敢想。但是,從常用來看,譚嗣同的血,沒有白流。譚嗣同有兩個學生:一個名叫蔡鍔,一個名叫楊昌濟;而楊昌濟有個學生,名叫毛澤東。他們都繼承了譚嗣同的精神,以譚嗣同為人生導師,從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譚嗣同
一百多年時間過去了,世事滄桑變化;但是有些人,我們是不應該忘記的,比如譚嗣同。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恐怕歷史的車輪很難向前進,哪怕是一小步呢!所以,在今天這個日子,我們還是應該緬懷一下譚嗣同的,認真思想一下其身上所洋溢着的大無畏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