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割讓了八分之一的領土,令德國人引以為豪的軍隊被壓縮到極限,交出大批物資,負擔巨額賠款,但這些懲罰並沒有損害到德國的根本。相反,德國卻成為唯一取得所有預定戰略目標的歐洲大國。
聽起來也許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實就是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
德國發動大戰為的是什麼?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目的就是打擊英國,削弱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打破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從而在歐洲乃至國際利益重新分配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雖然在戰場上,德國戰敗了,但是從戰略上看,這些戰果竟然都實現了。
戰前歐洲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英國、法國都損兵折將,靠着美國人最後的臨門一腳才艱難取勝。戰後,英國的世界霸權被打垮,法國一蹶不振,沙皇俄國崩潰,奧匈帝國雖然分裂成一系列小國,依然在德國的勢力範圍以內,而且這些小國大體上都是親德的,後來在二戰時大多成了納粹的盟友。
與戰前的德意志帝國相比,英國的本土英倫三島可以被稱作「小國」,而且英國本土的人口原本就不算多,就這些有限的人力,尤其是統治集團的精華在大戰中又遭到嚴重消耗,成千上萬原本可以去做殖民地官員、海軍軍官、外交官、銀行經理的人員,或者拿着大英帝國護照去闖蕩世界的青年人在塹壕戰中白白送死。
於是英國被迫在全球讓出大量權益給自己的「盟友」,一方面換取他們支持自己打贏大戰,另一方面英國也確實不再有守住這些權益的能力和足夠的人力。
美國以協約國最終戰勝的最大功臣自居,拿出了一套以「十四點」方案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規則,與英國大陸均衡政策激烈碰撞,英國根本招架不住。這樣一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被嚴重削弱。
至於作為西線主戰場的法國,在大戰中損失了3.5%的人口,受傷數字還要多上幾倍,青壯年男子損失殆盡。從1914年到1918年,戰線始終停留在法國的經濟發達地區,雖然最後法國取得勝利,但被戰火蹂躪的地區一切皆成廢墟,連基本的農業建設也得從頭做起。
此外,戰勝國意大利和日本與德國原本就沒有深仇大恨,加入協約國陣營無非是一個「利」字。但意大利和日本均未能在戰後分贓中得到滿足,又不再被英國的海上霸權所壓制,逐漸與德國有了共同的利益和敵人,為德國增加了強大的盟友。這兩個德國在一戰中的對手,後來與德國結成了法西斯陣營。
甚至在沙皇俄國的廢墟上新生的蘇聯,都在英美法的敵視下與德國進行了妥協。
在德國被歐洲大陸抵制的年代,與德國秘密進行合作的,只有紅色的社會主義蘇聯。雙方簽署了一系列經濟、貿易及軍事的秘密協議,德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無法估量的技術援助,蘇聯還允許德國在其境內建立軍事工業基地和訓練基地,幫助德國避開《凡爾賽和約》的約束。雖然是玩火,但當時這對雙方是一種雙贏局面,對兩國同時是一種「輸血」。
總體上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懲罰看似巨大,卻那些瓶瓶罐罐的賠償沒有傷及德國的根本,德國領土的核心地區也都在。完備的重工業體系,高度組織化的人力資源,以及一個寶貴的普魯士容克貴族精英軍官團都被保留下來,這是德國再次復興的根本基礎。
所以,德國雖然戰敗了,但德國環視周邊,自腓特烈二世時代以來,德國第一次發現四周沒有與之重量級相當的對手。
戰敗的德國,卻拿到了他們在戰場上沒有獲得的實際利益,這就是國際政治值得玩味之處。事實就是這樣令人難以置信,也這樣諷刺。
其實,即使在當時人們沉浸在懲罰德國的喜悅中,也有人保持了清醒,並以超前的眼光意識到戰敗的德國卻從中獲益的結局。
比如,一戰前擔任過法國駐德國大使的朱爾·馬丁·康邦在戰後告誡法國國民:「勝利了的法國必須逐漸習慣做次等強國,戰勝的法國還比不上普法戰爭時戰敗了的法國」。
法軍總司令福煦看到巴黎和會沒有扼殺掉德國的戰爭潛力,便直言:「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自然,作為事後的觀察者,我們知道歐洲低估了德國重新崛起的潛力,更忽視了德國以戰敗者身份獲得的巨大戰略利益,但在1941年以前,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整個世界都低估了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