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中與夏史相關的族與地
與夏史相關的族與地,包含的範圍相對寬泛,諸如文獻記載的夏朝各都城、重大
事件發生地,以及有夏友敵各族活動區域等。當然,因材料不足徵的其餘諸姒之族,
也應涵蓋其中,尤其如斟灌、斟尋與有扈諸氏,均與夏早期重大事件相牽涉,其地望
較之是否為姒姓更顯重要。今擇可考者如下:
(1)有扈氏。有扈氏見於《史記·夏本紀》《尚書·甘誓》序。另據《春秋》庄
公二十三年「公會齊侯,盟於扈」,杜預註:「扈,鄭地,在滎陽卷縣西北」。②魯、
齊二國國君在今鄭州滎陽一帶會盟,似過於迂遠,故王夫之《春秋稗疏》以為扈當
為齊邑,推測在山東觀城廢縣境內,③也即今山東聊城莘縣觀城鎮一帶,以符合文獻
「夏有觀扈」之辭。是說似較杜注更為合理,但距離上依然回遠不合。就目前所能復
原的先秦齊魯交通路線而言,齊、魯會盟多在西路(沿古濟水北行,至濟南而東折)
或中路(沿汶水、淄水而行)交通線上,若繞道莘縣觀城鎮,顯然不盡合理。
依據晚商卜辭記載,今山東泗水、新泰間有一雇地,竊以為與《春秋》齊魯國君
會盟的扈地+分契合。例如:
( 1)癸亥王l、,貞:[旬亡]禍。在九月,王徵人方,在雇。(《合》
36485,黃)
(2)癸亥l、,黃貞:王旬亡禍。在九月,徵人方,在雇。
『癸酉……黃……禍……徵人……彝。(《合》36487,黃)
(3)丁酉l、,賓貞:婦好生受生。
貞:呼取雇伯。
貞:皂(部)侯生……(《合> 13925正,賓)
(4)辛丑l、,行貞:王步,自刪於雇,亡災。
癸卯l-,行貞:王步,自雇於劫,亡災。在八月,在次雇。
己酉l-,行貞:王其步,自勤於麥,亡災。(《合》24347,出)
就例(1)和例(2)判斷,雇地為徵人方途中的占卜地,故應坐落於殷東。例(3)
雇伯與汶水上游的邵侯同版,①大致也能佐證雇地在東土之推測。例(4)王步卜辭
涉及地名有四:其中刪為卜辭習見田獵地名,②似在泰山南麓的汶水沿岸;勤地則是
商末徵人方經由地,當於今新泰、萊蕪間尋找;就相關刻辭資料可知,麥地近淄水
上游地帶的召,③當位於今萊蕪境內;④而雇介於刪、勤二地,依照王步卜辭的一般規
律推測,離勤應在一日行程內,所以很可能是在今泗水、新泰間,與學界通常認定
的古濟水以西、今范縣東南方向的文獻「韋顧」之顧恐非一地。《毛詩》鄭箋謂濟
西之顧乃改姓之國,⑤所以卜辭所載今泗水、新泰間的雇,似能與姒姓有扈氏相聯
系。⑥若與後文將要討論的卜辭「甘」地近雇這一事實一併考慮,上述推論是比較
合理的。「
(2)甘。《尚書·甘誓》序云:「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史
記·夏本紀》亦有類似說法。據《孑L傳》,甘為「有扈郊地名」,可見甘地應近雇地
方始合理。
甘亦見於殷墟卜辭。武丁曾因某事而前往該地,如「王往於甘」(《合> 8001,
賓)、「王往出於甘」(《合> 8002,賓);又曾在甘地行祭祀之禮,如「庚戌卜,丙:
形十宰於甘」(《合》15782,賓)。又據其他相關卜辭可知,甘誠屬系土地名,且與雇
地適相毗鄰。例如:
(1)貞:於盧。
貞:王去(祛)涑(束)於甘。(《合》5129,賓)
(2)呼鬲。
呼出目。
牆生(有)鹿。
於甘故。(《合》10936正,賓)
(3) -小臣牆比伐,翠弁美……廿人四、馘千五百七十、睢臣
二百……丙(輛)、車二丙(輛)、口百八十三、面五十、矢……。
口口口唐於大乙,用睢伯見……於祖乙,用關於祖丁。位甘京,易
(錫)……(《合》36481,黃)
例(1)「去」字可讀作「祛」或「怯」,祛退之謂,當與戰爭行為有關。「涑」即束地
附近水域名,本卜辭中殆指稱或屬諸姒的束人與束族。①甘與盧,乃商王祛退束人的
備選地點。盧地為習見卜辭田獵點,應在泰山周邊。又據賓組《合> 8310「盧艾於商
(鄣)」、「盧不艾於商(鄣)」對貞之辭可知,盧地似與東平接山鎮鄣城村的鄣邑不遠。
《春秋》昭公十八年魯國「築鹿囿」,這一鹿地殆能與卜辭盧相吻合。據此可知,甘地
似乎也應該在汶水下游一帶。
例(2)與甘地同版地名或族名有三,分別是鬲、目、牆。鬲即後文要討論的
有鬲氏,依傳統註疏家的認識,大致在今德州東南部,鄰近濟南。又據黃組《合》
37478記載,目地產象,且比鄰魯北葵丘等地,例如:
玄稽(沓)田,亡災。
王其田嫂,至於目北,亡災。
弱至,其每(悔)
……喪……(《合> 29285,無名]
此中所涉地名如沓者曾屬有逢氏,所以應該在今青州附近;毅即《左傳》庄公八年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之葵丘,在淄博淄川一帶;喪地則在山東章丘東南,
穿越齊古長城的錦陽關便進入魯中汶水源頭。商王田畋葵丘而至目地之北,可知目在
淄水上游一帶。②牆地應為武丁時期王室田獵區內田獵地之一,據賓組《合》10937
記載,牆地鄰近汶水下游的矢、兆等地。也就是說,牆位於泰山以南。③所以,與鬲、
目、牆同版之甘地,想必亦屬東土地名。
例(3)屬比較罕見的商末戰爭紀事長篇刻辭,記錄了小臣牆會同商王征討弁美
並有所斬獲,最後在行宮甘京論功行賞之事。①弁美為弁族首領之名,弁則為商末征
人方經由地,據學者考證,即魯國洙泗流域上的卞邑。②所以,作為行賞慶賀之地的
甘,恐怕亦在附近。
總之,卜辭所記甘地殆位於汶水以南、洙泗以北的區域內,與泗水、新泰間的扈
地密邇相接。由此可見,傳世文獻「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之辭亦非虛妄。
(3)斟灌氏。《左傳》襄公四年有「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之辭,杜註:「二
國,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後相所依。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平壽縣東南有斟
亭。」即斟灌在今青州壽光,斟尋則在今濰坊市境。《夏本紀》斟戈氏殆斟灌氏之誤。
據黃組《合》36968、《英藏》③2563、《合》36630+36938諸卜辭判斷,商末徵人方曾經
由「矢」、「藿」、「渦」,所以東土灌地似在汶水下游沿岸肥城一帶。這裡的藿可與《春
秋》桓公三年「公會齊侯於蘸」之蘸相聯繫,渦地則可參照《春秋》襄公十五年「齊
侯伐我北鄙,圍成。公救成,至遇」。矢地與藿、渦並辭聯稱,可能也在汶水下游。④
總之,在今肥城南端的汶水沿岸應有一蘸地。此外,西周時期的史密簋銘有「南夷盧
虎會杞夷、舟夷、藿(蘸)不墜,廣伐東域齊師、族徙、遂人,乃執鄙寬亞」(《數據
庫> NA0636)之辭。所謂「藿不墜」是南夷侵擾東土時的聯合對象,與之一同叛亂的
東土之族還有新泰的杞夷及東平古濟水沿岸的舟夷,所以「藿不墜」似為肥城蘸地首
領之名。由此可知,商周時期的汶水下游沿岸,有一支以藿或蘸為名的族群,於商於
周,均時服時叛,應該屬於歷史悠久的東土故族。蘸、灌悉以藿為聲符,所以筆者認
為或即姒姓斟灌氏。
(4)斟尋氏。據前引《左傳》杜注,斟尋在今山東濰坊市境。從無名組《合》
33552、《綴合滬308等卜辭資料以及郡氏諸器、⑥蔚搏(《集成>271)等兩周金文資料
來看,今章丘與青州之間應有一尋氏。以往學者多認為此與有夏之斟郡相關。⑦但魯
北郡氏實為子姓,①所以其與文獻中的斟郡氏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可以再討論。②
需要注意的是,殷墟晚期卜辭中還有一籽(戥)地,早期卜辭往往寫作曼(即
《盤庚》「若顛木之有崽檗」之崽的表意初文,文獻亦作「由」),即由字所從之尋,
實起注音作用,所以鶚亦可讀作尋。③據上節「杞」氏條所引《屯南> 660,鶚地與
觀、害、杞、敦、喪成組,依無名組《合> 33532,則與盂、向、珊(升陘,魯鄒之
間)集群,《花東》363又與觴(陽)、鉚同版,故可推知其地理方位大致在淄汶流域。
而據黃組《合補> 11142,籽地則與桑、翟(殆即研字異寫)、弁成組,且鄰近曲阜
以東的弁地,故在泗水、曲阜、寧陽、新泰與平邑間的可能性較大。既然魯北之郡在
族姓上與斟郡不合,這一不知族姓的魯中由氏,④便尤須關注了。
(5)戈。《左傳》襄公四年載有「處猹於戈」,杜預注云:「戈在宋、鄭之間。」
所指即《左傳》哀公十二年「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日彌作、頃丘、玉暢、苗、
戈、錫」之戈。杜說是否可信,目前不易判斷。但至少說明春秋時期河濟之間有一
戈地。
亦有學者將戈地與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習見的戈族相聯繫,亦合理。遺憾的是,現
存戈族器數量雖大,但出土塏明確的不多,且極為分散,豫、晉、陝、魯、鄂、湘等
地均有發現。即便比較集中的安陽殷墟一帶,也無成組成套的器物出自同一墓葬。
不過戈族明確見載於殷墟卜辭,例如:
( 1)丁未l、,爭貞:令摯街圃,乎御戈,執。
……畫。(《合》5900,賓)
(2)癸巳l、,爭貞:廩截款(狗)。八月。
……爭貞:日雀翌乙酉至於轡。
……戈敢上亘,截。(《合》6939,賓)
(3)辛巳l、,投貞:呼雀伐哭。
辛巳l、,投貞:勿呼雀伐哭。
辛巳l、,投貞:雀得上亘、我。
辛巳l、,投貞:雀弗其得上亘、我。
辛巳l、,投貞:呼雀敦桑。
辛巳l、,投貞:呼雀敦蠱。
乙未l、,投貞:……敢戈。(《合》6959,賓)
上引例(1)是說令摯攻擊圃,同時呼令抵禦戈人。摯,竊以為即東土諸妊中的摯氏,
另據前文論述,圃在汶水流域一帶。令摯氏攻擊圃的同時,派人抵禦戈人,可以推測
戈與圃或屬同盟,在地理位置上有比鄰的可能。同版中還有殘辭「畫」,即指魯北畫
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該版卜辭所記可能是東土之事。
例(2)尚存卜辭3條。其一,令廩截殺狗族。狗族活躍於東土,據《合》
10957「狩廩麓」可知,廩地為武丁時期王室田獵區內的田獵點,而《合> 6937有呼
令廩會同東土濁方首領「濁」一起討伐狗族的占卜記錄,證明東土有廩地。其二,占
卜雀何時抵達轡地。據王步卜辭《合>33147、田獵卜辭《合>22299+《合>22473+《京
人》3144①諸辭可知,轡地在泰山南麓。其三,占卜戈攻擊上亘是否有所斬獲。上亘
恰是東土地名。可見,整版所述諸事均涉東土,這至少說明戈與東土諸部關係密切。
例(3)涉及卜辭7條,前6條可視為一組,是占卜雀與哭、上亘、我、桑、壹
諸部的戰爭中是否有所斬獲。桑茌淄水上游、壹在寧陽與曲阜間,②上亘則屬商末征
人方經由地,所以吳與我一樣,應在東土。最後1條「敢戈」的施動者殘缺,但結合
前6辭推測,這次針對戈族的戰事可能亦由雀負責,由此至少可以推定,戈位於殷墟
以東區域,將之與春秋時期「宋、鄭之間」的戈地相連,應較合理。
(6)鬲。夏早期的史傳中有夏遺臣靡避禍有鬲之記載,而鬲地恰恰見載於殷墟卜
辭,除上引《合> 10936之外,重要者尚有:
(1)丙申l、,賓貞:免(部)獲羌,其至於鬲。
貞:免(部)獲……於鬲。(《合》201正,賓)
(2)癸酉l、,尹貞:旬亡禍。甲戌彩祭於上甲,在……
…一尹……在宦鬲。(《合> 24280,出)
例(1)中的邵地大致在今萊蕪境內,③去其南邊的扈地不遠。卜辭「獲羌」之羌,竊
以為是一種特殊人群的身份詞(諸如小規模零散居住的「野人」),所指與人牲近似,
無關種族,故有「胥獲正羌」(《合> 191,賓)、「在山兮羌」(《合> 529,賓)之辭。邵
所至鬲地,恐怕不會距離邵地過遠。需要注意的是,該版卜甲背面左甲橋處有涉及龜
甲貢納的紀事刻辭之殘辭,日:「……以自我。」說明該龜版來自東土我族,這也可以
作為鬲地大致方位的一種推測憑據。例(2)則說明商王(祖甲)曾在鬲地駐蹕。李
學勤、彭裕商等曾對此類卜辭作過系統研究,認為是祖甲在短時間內集中出行的占卜
記錄,①涉及地名25個左右,但以汶水沿岸地名居多,如香、杞、雷(或丘雷)、索、
自壹(即壹)、自滴(即鄣)、自斐、刑、扈、勤、麥、爻、自襄(或襄)、自拳(或拳,
即邱)、自奠(或奠)、自攸、自糜、自析、自哭(即嶧)、良(郎)、旋、夾(夾谷)等。
所以,自鬲可能也是東土地名。結合前引《合> 10936具體內容,東土應有鬲地,惟
其地望與傳統諸家所定略有差別,似應在汶水流域。
(7)逸(原)。古本《竹書紀年》有「帝寧(杼)居原」之說,此原地過去常被
認為是《左傳》隱公十一年蘇忿生之田「溫、原、稀、樊」之原,地處今豫西濟源一
帶,以合乎夏族起源於晉南、豫西之說。沈長雲則指出,帝杼所都之原,實為《左
傳》僖公三十三年「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之原,地處今河南中牟一帶。②原
圃即圃田澤,鄭原之說雖不必是,但較傳統1日注為勝。
河南商水縣楊家莊一帶的周代墓葬,曾出土逸仲簋一組3件,③就形制、紋飾與
銘文字體判斷,年代為春秋早期,有銘文:「唯正月初吉丁玄,逸(原)氏仲作淪
(綸)仲媯家母媵簋,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資料庫> NA0397)這顯然
是一組由逸仲為其女「仲媯家母」出嫁淪族所鑄之媵器,可知當時逸氏為媯姓之族。
《春秋》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杜預註:「原仲,陳大夫。原,
氏。」孫本書以為銘文「逸氏仲」即《春秋》之陳大夫原仲,大致可信。
周代媯姓為虞舜之後,史稱周初褒封胡公滿於陳,與宋、杞一起備為「三恪」,
建都於今商水縣東北方向的河南柘城胡襄鎮一帶,鄰近魯西南曹縣等地。作為陳國公
族的原氏,其族居地應在國都,但其采邑「原」(也即其氏名的來歷),似應坐落在國
都以外區域,而晚商卜辭中的逸地,或能與之相吻合:
(1)辛未l、,子其亦往田逢,若,用。(《花東》59,子l、辭)
(2)乙丑l、,投貞日:舌方其至於逢土,其生……(《合》6128,賓)
就上引卜辭可知,逸地屬晚商田獵區內的田獵點,且曾遭受舌方侵襲。晚商王室田獵
區的核心區域在泰山周邊,向南可延伸至魯東南、魯南與魯西南地帶,個別甚或進入
豫東,其典型者如爻、朕與苗、戈。一般認為爻即邾之絞,朕即滕,均在今滕縣;苗
與戈均位於「宋鄭之間」的豫東地區。故卜辭中出現頻率不甚高的逢地,可能位於晚
商田獵區邊緣地帶。至於卜辭舌方與有商勢力發生各種摩擦的地點與族群,基本都在
東土,如濁、岢、棘、舉、甾、菔、旋、商、敦等。故舌方可能是活躍於殷墟以東的
古老族群,無關西土鬼方。既然逸地曾遭舌方侵襲,故地處東方的可能性較大。這也
符合逸地可行田獵的特點。卜辭逸地又與淄汶源頭的目、囂諸地有所牽連,例如:
貞:乎雀征目。
戊午l、,賓貞:乎雀往於謬。
戊午l、,賓貞:勿乎雀往於謬。
庚申l、,投貞:乎王族延從逢。
庚申l、,投貞:勿乎王族從逢。
甲子l、,爭貞:雀弗其乎王族來。
雀其乎王族來。(《合》6946正,賓)
上引卜辭共計7條,內容上互相關聯,大意是商王命令雀征伐魯北淄水上游之目地。
殆因囂地近目,又使雀前往囂。①或是慮及實力不敷和其他困難,又讓雀從逸地徵調
王族一起行動。據此,「呼王族從逸」之逸,位於殷墟以東區域的可能性較大,推測
它在魯西南甚至豫東,亦合理。這一見諸甲骨、金文與東周文獻的東土逸地,是否即
「帝杼居原」之原?考慮到它與淪地的內在聯繫,這種推測是有合理性的。
(8)淪(綸)。《左傳》哀公元年記少康「逃奔有虞……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
邑諸綸」,其中的綸地,杜注「虞邑」。對於有虞氏的認知,先秦時期的看法比較一
致,如《孟子·離婁下》說虞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即
舜之一生始終是在東土。而今人多認為,有虞氐的核心政治區域在今豫東與魯西南交
界地帶。故作為「虞邑」之綸,應在東方。
前述逸仲簋組器乃媵器之屬,所媵對象就是嫁於淪氏的仲媯。該組器所出墓葬當
與淪氏有關,春秋初年淪族居地在今河南商水縣一帶。此地介於陳、蔡之間,也正是
傳說時代有虞氏部族勢力範圍內。考慮到原氏乃媯姓陳國之公族,追溯其族源,恰好
與有虞氏相關。所以,「淪中媯」之淪,可以與「虞邑」之綸相聯繫。據《左傳》,少
康通過聯姻取得了有虞氏的政治支持,即「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眾一旅,有田
一成」,後杼繼位後,在其舅族勢力範圍內的「原」地建其都城,亦屬合理。
(9)冥氏。據《夏本紀》,諸姒有冥氏之族,因受資料所限,過去罕有討論。而
據卜辭可知,晚商時期汶水流域下游存在一個冥族。例如:
( 1)貞:冥受年。
貞:妯(婢)受年。(《英藏》808,賓)
(2)捍弗截,在冥。(《合》7842,賓)
(3)丁酉l、,投貞:來乙巳王入於冥。(《合》7843,賓)
(4)己丑l、,賓貞:隹冥人。
貞:不隹冥人。(《合》7851,賓)
(5)貞:呼去伯於冥。(《合》635,賓)
(6)貞:冥亡禍。
龍……出……(《合》7850,賓)
(7)辛未l、,爭貞:我截款(狗),在寧。
甲寅l、,投:乎子汰彩缶於冥。
甲寅l、,投:勿乎子汰彩缶於冥。
於商(鄣)形缶。 (《合> 3061,賓)
就上引資料可知,武丁時期有一冥地,商王曾涉足於冥,也為冥之休咎、年成及
戰事而占卜,冥地之人則稱「冥人」。其中具有地理判別價值的材料主要是後三
例。例(5)「去伯」即去族首領之稱,按黃組卜辭《合> 37392有「丁卯卜,在去
貞:笛告日:兕來羞」之辭,此卜與田獵有關,且笛乃與舉族關係密切的東土之人,
故去地似應在泰山周邊尋找。例(6)同版所涉及的「龍」為東土族邦,其族居地
在柴汶一帶。①例(7)後三條自成一組,主要占卜是否令子汰形祭缶,在何地形祭
更合適,卜選地點有冥、商二地。其中商即春秋時期的鄣邑,在今東平接山鎮,所
以冥地恐怕亦應在汶水下游尋找。而同版中尚有在寧地截殺東土狗族占卜記錄,其
中寧地在今寧陽一帶,②卜辭狗族出沒地帶多在東土,如據賓組《合> 6942「狗伐
棘(曹)其截」,狍曾侵伐今魯西南之曹地。此亦能佐證冥地似在汶水下游的推測。
《左傳》文公十五年「一人門於句鄹」之辭,杜註:「魯邑。」按鄹即螟字,句鄹或即
卜辭冥地。
卜辭冥地與文獻姒姓冥族究竟有無必然聯繫,目前尚無確證,但至少說明商周時
期魯中與魯西南間有一冥地存在,或可作為推測姒姓冥族族居地的一種參考。
此外,「處澆於過」(《左傳》襄公四年)之「過」以及「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
為夏車正」(《左傳》定公元年)之「薛」,也應位於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