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長達4年殘酷的靖難戰爭落下帷幕,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攻佔當時大明帝國的都城南京,大明帝國第二任正統繼承人、朱元璋的長孫、明惠帝朱允炆失蹤(有說自焚而死的,也有說逃走的不管,但終究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管朱允炆的下落如何,大明帝國依舊迎來了它的新時代,朱棣以戰勝者的姿態進入了南京城,毫無疑問,朱棣成為了大明帝國新的主人。彼時的朱棣四十二歲,正當盛年。
朱棣廢除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開創了自己的年號,是為永樂,氣勢恢宏的永樂時代正式來臨。就在朱棣充滿信心大幹一番的時候,南京城內的百官卻罕見地「硬氣」了一回,他們視朱棣為篡位者,南京城內數百名官員只有寥寥30餘人投靠了朱棣,絕大部分人依舊效忠於朱允炆,雖然南京易手,建文失蹤,但依舊無法讓他們改換陣營。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朱棣舉起了屠刀,對這些不合作的官員實行大規模的肉體消滅,一時間南京城內血流成河,朱棣以鐵腕手段穩定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但南京城內那些人異樣的眼光使得朱棣難以釋懷,不管怎麼說,他篡位的事實已經是再也無法抹除,百年之後又有何面目去面對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和大哥(朱標)。
朱棣的雄才大略,再加上自己內心深處的負罪感,朱棣迫切希望做出一番成績來證明自己,他要向全天下人證明,他才是大明最合適的主人。朱棣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大明帝國的強盛事業中。在大明的北部邊境,朱棣親率大明軍隊深入沙漠打擊韃靼、瓦剌等威脅大明邊境的勢力,庇護了大明的子民。在中南半島,朱棣任命自己最優秀的將領張輔收復了自五代以來獨立的越南,在越南重建交趾行省,大明的勢力深入到了中南半島深處。在西部邊境,朱棣以強勢實力遏止住了帖木兒帝國向東擴張的腳步,大明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霸主,大明以強勢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所謂「無敵是多麼寂寞」,朱棣在以強勢手段確立了大明在東亞的共主地位,但遼闊的大海限制了大明與外界的聯繫,朱棣要做一項前無古人的創舉,他要將大明的國威遠播海外,他要征服大海,成就萬世不朽的功業。
得益於宋元時期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沉澱,永樂時期的大明已經具備了向遠洋航行的技術條件,而明初強大的國力也足以支撐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於是朱棣任命自己最信任的宦官、大明的航海專家鄭和為帝國遠洋艦隊的總司令。這是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是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無敵艦隊」,它由300艘大型船舶、27000多名精銳的水兵組成,它裝備了當時實際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帶領這支無與倫比的艦隊開始了遠洋航行,此後28年,先後七次,史稱鄭和下西洋。
鄭和艦隊先後出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足跡遍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鄭和鄭和艦隊所到之地,堅持和平原則,締結友好條約,將其納入大明的宗藩體系。大明不以強凌弱,要知道如果大明願意,鄭和艦隊對這些國家那就是降維打擊,但大明沒有如此行事,而是尊重沿途的國家,發展與他們的聯繫和貿易,鄭和的航行是一次和平之旅,鄭和以和平的手段讓大明成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面上的主人,大明的國威遠播到了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