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的主角就是我——
王23
名字奇怪?容我慢慢講來~
姓名:王23井
生日:1970年8月25日
住址:湖北省潛江市江漢油田
上世紀60年代末,基於國內經濟建設對石油的迫切需要和對國際形勢的判斷,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石油勘探工作戰略東移的決策。
承載着在中國內陸找到大油田的期待,1969年8月,來自全國各地的12萬石油大軍在長江、漢水之畔,展開了一場跨度2年10個月的石油大會戰。
百餘台鑽機齊聲轟鳴,打破了古雲夢澤的荒蕪和沉寂。會戰第二年,我含着金湯匙出生了。
我出生於江漢油田王場油田北斷塊車擋斷層軸部,集構造位置高、剩餘油富集、邊水活躍等地質先天優勢於一身,所謂天賦異稟,說的就是我啦!
採油叔叔阿姨們根據我的出生地和在家族中的排行,給我取名為「王23井」。
聽着整齊嘹亮的勞動號子,看着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剛鑽出地面的我熱血沸騰,鉚足幹勁,一連半個月,每天為地面奉獻120噸原油,厲害吧?
我的表現驚艷到了照顧我的採油叔叔阿姨們,他們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對我寄予厚望。同齡的小夥伴們對我也是各種羨慕嫉妒……但不恨。
此後,我一路高歌猛進,長期霸佔單井產油量榜首,妥妥的一枚「井霸」,照顧我的叔叔阿姨們臉上倍有面兒!
在一片「別人家的孩子」的讚譽聲中,我逐漸長成為年富力強的小夥子!1987年到1991年,我交出了「連續5年日產油穩定在60噸以上」的成績單。
成年的我,一如既往的優秀,引來強烈關注。採油工藝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的技術員叔叔阿姨們發現,我的生產潛力大,繼續使用游梁式抽油機,會誤了我的天賦。
1998年1月,他們經過科學決策和周密推演,將我改造為電潛泵井,舉升的液量更多了,產油量也就隨之升高。這在潛江地區還是首例,直到目前,我仍是江漢本土唯一的一口電潛泵井。
只是這樣一來,我就沒有了漂亮的外衣(抽油機),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採油樹。我的心臟(電潛泵)深藏在1000多米深的井筒下,由長長的血管(電纜)連接到地面的配電櫃。電能通過電纜傳輸到地下,經電潛泵轉換為動能,提供給地下的液體,原油就被我舉升到地面嘍。
細心的採油工專門為我量身定製了保護傘: 一個四四方方的鐵皮房子,既遮風擋雨又防盜。
改頭換面的我,爆發出更大的能量,每天孜孜不倦地產出原油。半個世紀來,我幾乎沒生過病,與其說我體質好,倒不如說是採油工們把我照顧得好。
在我還是游梁式抽油機時,他們就根據我的特性,為我制定了「一井一策」營養套餐,科學制定加藥食譜。每天錄取數據、對比功圖、量油核產、取樣分析,我身體上的每一個小波動,都逃不脫他們的火眼金睛。
不僅把井口、抽油機等部位擦拭得乾乾淨淨,他們還時不時給我洗個澡,讓我舒舒服服地幹活。
與其他採用游梁式或皮帶式抽油機工作的小夥伴不同,但凡遇到停抽再啟抽,採油工程技術人員、電工和採油工就會從四面八方火速趕到我身邊,密切關注我的身體變化,隨時準備搶救。
這些年來,一旦有個什麼風吹草動,照顧我的採油工心就會提到嗓子眼,尤其是遇上雷電天氣或停電情況,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是否安好。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半世紀的光陰讓多少青絲變白髮,陪伴在我身邊的採油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
這些或稚嫩或成熟的面龐,或柔弱或寬厚的肩膀,與我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分離,始終如一的是他們對我的悉心呵護,我想這才是我能夠健康工作的力量源泉。
今年8月25日,我將迎來我的52歲生日。
52年來,我累計產油33萬噸,直到現在,我每天的產油量依舊保持在近10噸。而我同齡的小夥伴們,大多已退休安享晚年。在仍工作着的4口油井中,我雄風不減當年,產量穩居第一。
這裡,我想大聲說出我的生日願望:持續健康高效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