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中國,局勢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亂。那一年,國共合作徹底崩盤,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人展開了血腥鎮壓,白色恐怖像烏雲一樣籠罩全國。就在這節骨眼上,一個叫李立三的人站了出來,憑着一腔孤勇,硬是推動了南昌起義。
這場起義不光是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更是中國共產黨獨立搞革命戰爭、建人民軍隊的起點。可你知道嗎?這背後,李立三是在中央沒明確拍板的情況下,硬着頭皮乾的,幾千人的命就這麼懸在一線上。
南昌起義的背景:亂世里的生死抉擇
1927年,北伐戰爭剛打得熱火朝天,國共兩黨本來是聯手對付北洋軍閥。可到了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緊接着,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也搞了個「七一五」事變,公開跟共產黨翻臉。共產黨人一下子成了過街老鼠,全國上下到處是抓捕和槍聲。
共產黨也不是沒反應。中央當時手裡還控制着幾支北伐軍里的部隊,比如賀龍的第20軍、葉挺的第11軍24師,還有一些零散的武裝力量。可問題在於,國民黨這邊已經開始動手裁撤和收編這些部隊了,中央領導層意見還不統一。
有人覺得得忍一忍,爭取張發奎這些中間派的支持;有人覺得不能再等,得馬上干一票大的。李立三就是後者的代表,他覺得再拖下去,共產黨手裡的槍杆子就全沒了。
南昌這地方,當時是北伐軍的一個重要據點,駐紮着不少部隊,地理位置也不錯,易守難攻。更關鍵的是,賀龍和葉挺的部隊就在附近,能拉過來用。李立三看準了這個機會,覺得在這兒動手,能打國民黨一個措手不及。
從工人運動到軍事擔當
李立三這人,得先介紹一下,不然你不知道他為啥有這個膽子。1899年,他生在湖南醴陵,家裡不算啥大富大貴,但也夠他念點書。
1919年,他跑去法國勤工儉學,在那兒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腦子一下子就開了竅。1921年,他回國加入共產黨,從此一頭扎進了革命。
早些年,李立三主要搞工人運動。1925年的五卅運動,他是上海工人罷工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帶着幾萬人跟資本家和帝國主義干,名聲一下子就起來了。
後來,他又參與了省港大罷工,組織了幾十萬工人罷工抗爭,搞得香港和廣州的經濟都癱了。這幾件事讓他在黨內有了地位,也練出了組織能力和膽量。
到了1926年北伐戰爭,他開始接觸軍事工作。1927年國共分裂後,他被調到中共中央軍事部當部長,直接管軍事行動。
這位置不好乾,那時候共產黨沒自己的軍隊,全靠北伐軍里的「借兵」。可一旦國共翻臉,這些部隊就成了燙手山芋。李立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了南昌起義的「操盤手」。
起義的策劃:頂着壓力往前沖
1927年7月,國共徹底撕破臉,共產黨處境岌岌可危。7月20日,李立三在九江開了一次秘密會議,跟鄧中夏、譚平山幾個領導人碰頭。
當時的情況是,張發奎的部隊已經靠不住了,汪精衛在武漢大開殺戒,共產黨控制的武裝力量隨時可能被裁掉。李立三直接拋出了一個大膽想法:在南昌搞起義,集中賀龍和葉挺的部隊,打國民黨一個出其不意。
這個建議一提出來,會場就炸了鍋。有人覺得太冒險,畢竟中央還沒定調子;有人覺得南昌不如南潯(南昌到九江的鐵路沿線)方便靠近張發奎的部隊。
李立三卻很堅定,他分析說,南昌位置好,守得住,而且賀龍和葉挺的部隊就在附近,能快速集結。他還說,張發奎已經不可能再跟共產黨合作了,再等下去就是死路一條。
會議沒定下來,李立三就自己動手寫了封電報發給中央,建議在南昌起義。結果,7月22日中央回電,明確反對,說應該先爭取張發奎,暫時別動武。
李立三沒放棄,他跑去廬山找瞿秋白和張太雷,苦口婆心地勸,說不打就真沒機會了。經過一番爭論,瞿秋白終於點了頭,張太雷也同意支持。7月24日,李立三發了第二封電報,說計劃不變,已經得到瞿秋白的同意。
這事兒你得佩服李立三的魄力。中央不拍板,他就自己找人拍板。雖然後來周恩來接手主持起義,但李立三在前期確實是頂着壓力把這事兒推起來的。
起義的準備:從九江到南昌的緊鑼密鼓
定了計劃,接下來就是干。7月25日,周恩來從武漢趕到九江,跟李立三碰頭。周恩來一到就問清楚情況,確認了南昌起義的可行性。
李立三這邊已經開始聯繫賀龍和葉挺,摸清部隊的情況。賀龍當時是第20軍軍長,手下有1萬多人;葉挺是第11軍24師師長,帶着幾千人。這兩支部隊是起義的主力。
7月27日,前敵委員會在南昌成立,周恩來當書記,李立三、彭湃等人都是委員。會上定了起義的具體方案:集中兵力,正面突襲加側翼包抄,爭取速戰速決。
賀龍負責帶第20軍從西邊進攻,葉挺的24師從南邊突擊。當時還有個插曲,張國燾跑來反對,說時機不成熟,但周恩來力排眾議,把起義時間定在8月1日凌晨。
接下來的幾天,起義軍緊鑼密鼓地準備。部隊悄悄往南昌集結,武器彈藥也盡量湊齊。李立三在中間跑前跑後,協調各方,確保計劃不漏水。到了7月31日,一切就緒,就等着8月1日凌晨動手。
起義的執行:槍聲響起的8月1日
8月1日凌晨兩點,南昌城裡槍聲大作。葉挺的部隊率先動手,沖向國民黨第9軍的駐地,炸了彈藥庫,火光衝天。賀龍的第20軍從西邊殺進來,直撲敵軍指揮部。
戰鬥打得激烈,起義軍靠着夜色掩護和突然襲擊,很快就佔了上風。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國民黨守軍3000多人潰敗,南昌城落入起義軍手裡。
天亮後,起義軍宣布成立「南昌人民軍」,紅旗插上了城頭。這場戰鬥打得快,打得狠,傷亡不算太大,起義軍這邊大概損失了幾百人,國民黨那邊跑的跑、死的死,基本沒啥還手之力。李立三雖然不是前線指揮,但他前期推動計劃、協調部隊,功勞不小。
南昌起義成功了,但沒守住多久。8月1日拿下南昌,8月5日國民黨就調來了重兵反撲。起義軍沒辦法,只能撤出去南下廣東,想在那兒站穩腳跟。
可惜,到了潮汕地區,起義軍遭遇國民黨優勢兵力圍剿,部隊打散了。不過,賀龍和葉挺帶着一部分殘部突圍出來,後來在朱德帶領下上了井岡山,跟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了紅軍的骨幹。
這場起義雖然軍事上失敗了,但意義一點不小。它是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武裝鬥爭,打響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那以後,共產黨人明白了,不能靠別人,得自己搞軍隊。這一天,8月1日,後來被定為建軍節,就是為了紀念這個轉折點。
李立三在起義里的作用,得客觀看。他不是前線指揮,也不是最後拍板的人,但他在前期策劃、推動和協調上,確實是關鍵人物。沒有他頂着壓力往前沖,這場起義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南昌起義之後,李立三的革命生涯沒停。1928年,他在中共六大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後來還當過中央的主要負責人。
1930年底,他被調去莫斯科,政治生涯算是跌了個大跟頭。直到抗戰時期,他才回國繼續幹革命,196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