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評書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兩軍相遇,各自的主帥馬前搭話,話不投機,當場動手,打贏的一方往往會獲得最終戰鬥的勝利。
這些橋段里,主帥都是自主自願出陣的。
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支軍隊的主帥,卻被動地由自己的車夫拉着沖入敵軍,失手被擒。
這麼窩囊的主帥是誰呢?他的車夫為什麼要出賣自己的主帥呢?
宋鄭之戰前的宋國的內外局勢
話說武王伐紂,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建立的周王朝。周王朝的統治者並沒有把商朝的後裔趕盡殺絕,而是將他們遷移到現在的河南東部,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為公爵,建立了宋國。
宋國傳到第九代宋惠公年間,周王朝都城鎬京被來自西部的蠻族攻破,王朝的統治者在洛陽重新建國,史稱東周,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春秋時代。
此後,周王朝對諸侯國的控制力大大減弱,一些不安分的諸侯國國君紛紛稱霸,大家熟悉的「春秋五霸」就出自這一時期,而宋國就是當時「五霸」之一。
而後,宋國的公爵之位又傳了十三代,到了宋國第二十二任君王宋文公--公子鮑掌權時期,這個公子鮑的上位很有意思。
公子鮑,是宋國前一任統治者宋昭公的弟弟。史傳宋昭公暴虐無道,宋國上上下下都不喜歡這個君主。而公子鮑對國民和朝官很優待,經常施捨糧食,因此很受擁戴。
傳說公子鮑長得很帥,帥到他的祖母王姬都想和他私通,但被公子鮑拒絕。王姬並沒有因此由愛生恨,而是全心全意地擴大公子鮑的影響力。她推薦很多能臣輔佐公子鮑,幫助公子鮑廣施恩惠。因此,公子鮑的口碑越來越好。
不久,昭公外出打獵,朝臣們密謀扶立公子鮑為宋國新君。於是,公子鮑的弟弟公子須關了城門,宋司馬華耦則率領國人去追擊,並殺死了昭公。
後來,右師華元,左師公孫友等一同啟奏:「公子鮑仁厚得民,應該即大位。」
於是就擁立公子鮑為新的宋國國君,是為宋文公。
華耦,華元,公孫友等人都成了宋文公的重臣,幫助宋文公治理國政。這其中的右師華元,是宋國國君一族的支脈,五世祖是宋國的宋戴公,所以,華元在宋國屬於貴族階層。
宋文公剛剛繼位,晉國就以文公得位不正為名,聯合衛國,陳國和鄭國幾個中等強國討伐宋國。
華元隻身來到敵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晉軍主帥,退兵而回。
此後,華元更加得宋文公公子鮑的信任,屢次出使諸侯國,為宋國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建設立下大功。
華元是個文武全才,還能帶兵打仗。今天所說的故事,就發生在華元領兵的一次戰鬥中。
頗有戲劇性的宋鄭之戰
楚國是當時中原南部的一個大國,覬覦中原的野心由來已久。趁着宋文公剛剛繼位,楚國又萌發了挑事兒的念頭。
公元前606年,宋文公繼位的第四年,楚國攛掇鄭國攻打宋國,想要坐收漁利。
鄭國位於宋國正西方向,曾經也是中原的一個霸主,儘管後來國力衰退,但也不容小覷。
為了抵禦鄭國的軍隊,宋文公讓華元做主帥,帶兵出征。兩國的軍隊在今河南睢縣南的大棘相遇,戰事一觸即發。
作為主帥的華元,為了鼓舞軍心,選擇了身先士卒,親自上陣,開始了和鄭國軍隊的第一場戰鬥。
華元鼓舞軍心的策略果然奏效,在主帥的帶領下,宋軍的士氣高漲,抵擋住了鄭國軍隊的進攻。
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主帥華元在當天晚上做了一個的決定:為每一名宋軍將士發放一份烹制好的羊肉,讓軍隊吃飽吃好,養足精神,準備進行第二天的戰鬥。
到了第二天,戰鬥即將打響的時候,讓人瞠目結舌的情況發生了。
華元的戰車車夫,竟然駕駛戰車,直接把華元拉到了鄭國軍隊的營地中。主帥華元被鄭軍被俘,因此也導致宋國全面戰敗。
華元的車夫叫羊斟,他為什麼會做出如此的舉動呢?
原因在於,羊斟在前一天晚上因為有事不在現場,錯過了機會,所以沒有分到應得的羊肉。
作為主帥的車夫,羊斟覺得自己受到了華元的忽視,因此憤憤不平。「君以草芥待我,我以仇寇報之。」
華元在羊斟的眼中,就此變成了「仇寇」,羊斟作出這樣的舉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根據《左傳》記載,羊斟對華元說:「昨天分羊肉,要聽你的;今天駕駛戰車,就要聽我的了。」
羊斟的這句話,到後來演變為一個成語,就是「各自為政」。
「羊斟慚羹」,也成了有名的因小失大的歷史典故。
主帥華元為什麼輕易被羊斟送入敵營
有讀者可能會問,不就是一個車夫嗎,怎麼就導致了宋軍的失敗呢?
現代人對古代戰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萬馬奔騰,騎兵往來衝殺的層面上。這種理解,也是受評書藝術和電影電視的影響。
春秋時代的戰爭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當時的戰鬥人員,主要由戰車兵和步兵組成。戰車的作用,就是衝擊敵軍的陣營,撕裂敵軍的防線,為步兵突擊提供機會。
戰車,就相當於現在的坦克!
春秋時期,說一個國家有多厲害,就是看這個國家有多少輛戰車。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千乘之國」,就是說這個國家有一千輛戰車。在當時,這是非常恐怖的軍事打擊力量。
所以,戰車的車夫和黃包車的車夫是完全不同的,也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尤其是主帥的車夫,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不是一般人當得了的。所以,華元可以說是被一個精銳士兵挾持着,送到了敵營。
那麼,戰車上的華元,不能立即殺死羊斟,擺脫困境嗎?
華元當時怎麼想的,史料沒有記載,只能推測一下。
一種可能是華元當時沒有意識到羊斟的用意,還以為是在衝鋒。加之兩軍相距又近,等反應過來,已經沒有時間反抗了。
還有一種屬於個人猜測的可能性,就是與春秋時期的戰爭模式有關。歷史學家將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原因是由春秋到戰國,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軍事制度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拋開政治和經濟不談,本文主要說說軍事上的不同。
說起戰國時代,殺降,屠城,滅國等殘暴之事時有發生。軍隊的主帥被俘,如果不投降就會掉腦袋。
但是在春秋時期,戰爭的形態卻不是這個樣子的。春秋時期的戰爭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一場有規則、有制度的械鬥。
交戰雙方排好陣型,一聲令下,往來衝突,短時間內結束一場戰鬥。戰勝的一方獲得想要的利益,戰敗的一方,則躲回遠處默默舔舐傷口,準備下一輪的戰鬥。
春秋時期的戰爭,之所以會以這樣的形勢存在,原因在於那個時代還有禮制的約束。
周王朝的禮數,對如何進行戰爭有着詳細的規定,比如不能偷襲,不耍奸詐;公開告知對方作戰時間,地點,兵力;不得擴大化,不得滅國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上,交戰雙方的主帥,只要不是死在戰場上,即使被敵方俘虜了,也可以交一筆贖金重獲自由,生命安全相對能夠獲得保障。
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華元即使意識到了危險的存在,但是在生命沒有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和車夫搏鬥,或者跳車逃亡。那樣做,反而增加了自身的危險性。
最終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已經不可考了。
可以確定的就是宋國的主帥華元因為少分了一份羊肉,成為了鄭國的俘虜。宋國的這一仗,打輸了……
結語
後來為了贖回華元,宋文公和鄭國進行交涉,談妥了贖金是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
宋國的贖金還沒送到鄭國,華元就趁看守不備,越獄逃回了宋國。
再後來,楚國親自發兵攻打宋國,把宋國的都城圍困了五個月。這場消耗戰雙方都挺難受的,楚國打不下來想退兵,又有點不甘心。這時,宋文公派華元偷偷潛入楚營,見到了楚莊王,尋求生機。
楚莊王問:「城中情況怎麼樣啊?」
華元說:「已經劈開人骨頭當柴燒,互相交換子女當飯吃了。」
楚莊王說:「多誠實的話啊!我們也只有兩天的軍糧。」於是退兵解圍而去……
春秋時候,即使雙方正在交戰,但君子之風尚在。所以啊,總會出現一些非常有趣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