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傳的來歷

2022年07月15日04:27:13 歷史 1087

周盛傳的來歷

北海老農

周盛傳是小站鎮小站稻的創立人。是小站鎮、小站稻之父。他將和小站這個地名永遠地聯繫在一起。我們就認識一下周盛傳。周盛傳(1833一1885),字薪如,名和字連起來就是薪火相傳延續不斷的意思。「薪盡火傳」語出《莊子》。薪就是柴薪,可供人們點火獲取光和熱的柴薪,大的粗的能劈開的樹木為薪,小的細的能捆成捆的為柴,柴薪燃燒盡了,還可以引燃別的柴薪,薪盡火不盡,就好像國家民族世代相傳綿延不絕,繼承發展。周盛傳晚年自號「北海老農」。《春秋左傳》中,把渤海稱為北海。周盛傳在天津小站以所統軍隊搞屯田周盛傳像種稻,致力於挖河建閘、插秧種樹十餘年,雖為將軍,卻更象一個老農。周盛傳在小站屯墾的文獻中,有多篇指導屯墾工作的訓喻文告,這些文告細緻到灌水、修閘、種樹、插秧等很具體的操作方法,連今天的稻農都自愧不如。例如:「鹹水抽溝外放,不使涓滴人(甜水)河」;「各營種樹,現值九九已完,自應一律趕種,毋得失時…已種者務須急用甜水灌刷,甜土培壅,使之易長,未種者亦須移植屋後背蔭處所,先用葦柴墊底,再用甜土護根,毋任摧折」;「各車棚務須選用叉樹安置絞關……車頭之旁須添靈便之人看視,視以潮水之大小,為車頭之高低」;「拔秧總以(下午)四五點鐘為度,至二更拔齊,推放船上,務須勻排,不得擁擠,如因船小不敷多放,先將船面勻放一層,上用棍棒架住,再放一層,極多以三層為止,總以熱氣不致熏蒸為宜…秧田或在新城,或在鹹水沾,不過二十餘里,天明總可到營」;「石閘須用灰四成,土六成,捶築要堅,灌浠灰土要篩極細,須用石碾碾過,先將灰土放在兩旁,如慮風吹,即用帳篷遮蓋,臨下再和,早和恐難吃水也…」「馬隊右營哨官紀鳳章、嚴正禮承辦中塘窪新河北岸泄水閘,工程草率,業經記過…」如此等等,令人感到寫文告者,和一個指點後生的老農分毫不差。周盛傳自號北海老農,絕對名副其實。周盛傳以北海老農為號,說明,比之前半生的戰功赫赫,他更看重得是改造津南水利,開發荒田,培植小站稻,建立小站鎮而留下的永世基業的這段經歷。今天人民肯定周盛傳,也正側重在此。


周盛傳的來歷 - 天天要聞


周盛傳的來歷 - 天天要聞


周盛傳的來歷 - 天天要聞


周盛傳的來歷 - 天天要聞


周盛傳的來歷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剛剛,鋼鐵巨人、「中國卡耐基」,走了! - 天天要聞

剛剛,鋼鐵巨人、「中國卡耐基」,走了!

作 者丨華商韜略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昨天(2024年6月30日)2時10分,江蘇沙鋼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沈文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8歲。有着「中國卡耐基」「鋼鐵沙皇」之譽的沈文榮是中國鋼鐵業最硬核的實幹變革家。40年來,全身心專註於鋼鐵業的他,刷新了中國與世界鋼鐵業的諸多記錄,也是中國最早干進...
歷史的塵埃——不簡單的法顯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不簡單的法顯

原創 南風無影 走過了河西走廊,再過沙海戈壁,我們進入西域地界,第一個西域小國: 鄯善,它還有個名字叫樓蘭。為了不節外生枝,我丟掉了甲胄和兵器,順便也找人把自己的頭髮剃了,實在是不習慣留這麼長的頭髮,剪的非常短。等頭髮剃完,我和法顯還有幾個
歷史的塵埃——興衰有人定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興衰有人定

呂敬榮 /文1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開始返攻東方。第一個攻擊對象便是雍王章邯,攻打章邯的過程在歷史上算是一次非常著名的軍事案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意為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史記·高祖本紀》中描述的很簡單:「漢王用韓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 天天要聞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6月28日晚至2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部分城區和鄉鎮出現洪澇災害。當地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搶險救災,積極開展災後清淤、排水、搶修等工作,幫助受災群眾儘快恢復生活生產。6月30日,在貴州省鎮遠縣城關五小共和校區,老師在清理校園。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6月30日,商戶在貴州省鎮遠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