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小姐姐帶着幾個小姐姐,在演唱鄭智化創作的歌曲《星星點燈》的時候,改了歌詞,引起鄭智化的不滿。
暴改歌詞引發原創不滿
鄭智化非常生氣,在晚上十點發佈到:「關於我的經典歌曲「星星點燈」,被亂改歌詞一事,我感到震驚、憤怒和遺憾」。
六七十時代的人對鄭智化還是印象比較深刻,那個舞台上拄着拐杖的勵志青年,用沙啞的聲音唱出了自己的心聲:「現在一片天,是骯髒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世界裏,再也看不見。」
三十年過去了,1992年發行的那個紅極一時的《星星點燈》的專輯裏,除了這個《星星點燈》,還有什麼歌曲已經記不得了。
有時候,腦子的記憶像大風刮來一樣,貌似還有幾個歌曲的調子還有印象,像《生日歌》等,感覺和王傑的《英雄淚》風格差不多,都是悲兮兮,苦哈哈,底層呻吟的趕腳,充滿時代滄桑和人世悲涼,這也可能那就是他們那一代人的記憶特色,所以這個經典歌詞對他們來說,或許就顯得很重要。因此對原創作者鄭智化的反感,大多數人都表示理解。
王心凌小姐姐生於1982年,1961年出生的鄭智化大叔大紅大紫的1992年,她只是個10歲的小姑娘。正常情況下,這個年齡的孩子,理解不了那個年代成年人的苦痛經歷。
旋律還在,歌詞應景
三十年後,小姐姐也長大了,現在的天空,和三十年前不一樣了。
(此處已添加紀錄片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糖水裡泡大年輕一代喜歡的風格,不再喜歡原版《星星點燈》歌詞中那種悲情。
這從前一段時間充斥小鮮肉的韓風橫流也能看出流行樂壇的風向。
因此,甜美天團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演唱「現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總是看得見」反而顯得更應景,唱原版歌詞是不是有點不倫不類?
歌曲選拔賽,比如前幾年的好聲音,也曾有過幾個明星通過賣慘贏得觀眾的同情和大量人氣支持,後來發現都是假的,受騙的觀眾很憤怒,於是這個套路沒人再敢用了。
演藝道路要走得穩一點,長遠一點,當然還是消費主流——這些絕大部分生活優越、追求美好的少男少女們喜歡的甜美路線更靠譜。
萬能的網友扒出了早在幾年前央視的晚會上,這首歌曲就已經改了歌詞,其他歌手也曾翻唱過央視修改歌詞後的《星星點燈》,小姐姐們演唱的只是節目組選定的歌曲。
那個時候原作者也沒有發表不同意見。
如果是因為著作權的問題引發不滿。顯然,這個板子打在幾個小姐姐身上有點冤枉。
而對於某些網絡大咖和一些人將小姐姐甜美路線的爆改歌詞和原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表達說成是「政治化」表現,抨擊所謂的」「為了迎合某種所謂的政治正確」,這又是明顯的想引起爭議話題,把觀眾讀者割裂對立,帶歪節奏吧?
改詞改譜的革命歌曲傳唱南北
紅軍和八路軍除了作戰勇敢,還有一項制勝法寶,那就是廣泛發動群眾,而這種國民黨軍隊和其它軍閥學不了的獨門絕技,就是教會廣大群眾唱革命歌曲。
因此,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誕生了大量非常流行的革命歌曲,其中有很多,也並非原創,而是借鑒和套用早已流傳的一些歌曲,這樣更容易被接受和學會。
最有名的可能就得算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了,這首軍歌,不僅每個參加過人民軍隊的軍人都會唱,就是解放後大多數群眾,也不陌生。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首毛主席親自作詞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簡單明了,朗朗上口,文化程度不高的戰士也能很快學會。
人民軍隊唱着這首歌,走下井岡山,走向全國的抗日戰場,和人民群眾結下了魚水之情。解放戰爭中,瀋陽的蘋果園裡,上海的繁華街頭,到處都有這響亮的歌聲在展現着我軍的英勇善戰和紀律嚴明,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已經成了我軍的軍魂,融入到人民軍隊的血液里。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就是伴隨着《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雄壯歌曲聲,走進運動場。
美國媒體說這首歌曲是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並大肆宣傳。
這有點胡扯,但是這首曲子也並非紅軍原創,確實是爆改前人作品。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曲譜,借用了當時的歌曲《土地革命成功了》。而往前追索源頭,則是袁世凱的《大帥練兵歌》。或許借鑒過國外新軍的曲調,有些洋麵包的味道,但也並不是什麼普魯士軍歌。
(此處已添加紀錄片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還聘請了德國的教官,為了讓士兵快速準確地記住軍隊條令,就讓人編了五首軍歌,其中傳唱度最高的就是《大帥練兵歌》:
「朝廷欲將太平大局保,大帥統領遵旨練新操。
第一立志要把君臣報,第二功課要靠長官教。」
1928年,毛主席總結了部隊的三條紀律六大注意正式頒佈,成為人民子弟兵鮮明的本質表現。後來,增加了兩條。1931年,「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正式成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地方武裝的紀律。1935年,紅軍到達陝北後,根據紀律條令創作了《三個紀律八項注意》歌詞: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聽聽,是不是確實有點相似的味道?
《知識青年從軍歌》與《新四軍軍歌》
被軍迷稱為抗日劇里最好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里,阿譯長官用他那書生氣十足的腔調帶領大家唱的那首歌: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着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非常流行的《知識青年從軍歌》。
這歌詞寫的,引經據典,一般沒點文化底蘊的,不好好聽聽說書的解釋解釋,估計都聽不明白歌詞里說的啥意思。
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表現了全民抗戰中國民黨推行精英路線的失敗,一首歌詞,都這麼咬文嚼字的,要知道,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士兵95%的都是文盲,而日軍98%的是小學畢業。
而採用同樣曲調的《新四軍軍歌》,歌詞來自我們的詩人元帥陳毅同志。
(此處已添加紀錄片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
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
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鬥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陳毅同志發表過的詩詞《十年》,經過葉挺將軍、項英政委等人的集體改編,匯成了這首威武雄壯的新四軍軍歌。
新四軍軍歌,創作於1939年,歷時3個多月,歌詞由新四軍集體創作,陳毅執筆。曲譜則是新四軍教導總隊隊長作曲家何士德創作,也吸收了西洋軍樂的一些特點,高亢激昂,氣勢磅礴。
《知識青年從軍歌》則發表於1944年。
1944年9月,國民政府號召十萬知識青年應徵入伍,於是有了這首歌。
這首歌有人說是抗日壯烈犧牲的遠征軍戴安瀾將軍作詞,有的說是在印度蘭姆伽訓練的中國知識青年軍人作詞發表後,時任新一軍副軍長的孫立人將軍大加讚賞,確定為軍歌並推廣流行。曲調採用的是新一軍軍歌,並不是阿譯長官唱的這個。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電視熱播,這首歌曲耳熟能詳的旋律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如果是團長借用曲調,為什麼要借新四軍的呢?
《游擊隊員之歌》與《英國擲彈兵之歌》
還有膾炙人口的《游擊隊員之歌》:
我們都是神槍手,
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我們都是飛行軍,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樹林里,
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
在那高高的山崗上,
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
沒有吃,沒有穿,
自有那敵人送上前,
沒有槍,沒有炮,
敵人給我們造。
我們生長在這裡,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
無論誰要強佔去,
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這首歌,也被說成是採用了英國的《擲彈兵之歌》的曲調填詞。
文字表述不如視頻或者音頻,網上搜來聽一遍對比一下就知道了,聽起來只能是有點像而已。
總不能說,李雲龍一下子扔3600顆手榴彈,他的」擲彈兵「都是跟英國人學的吧?
娛樂業最重要的是知名度和關注度,如果幾個小姐姐能讓人們挖掘出三十年前流行歌壇的記憶,讓人再一次留戀和關懷一個大叔的新聲,那大叔真得好好謝謝小姐姐們吧?
圖片來自頭條免費正版圖庫,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