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是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提出的一個說法,指的是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皇帝均出自於關隴集團,可以說對我國古代歷史有巨大的影響。
八王之亂之後,原本活躍在蒙古草原的鮮卑部落也隨其它少數民族南下進入中原,並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等國家。公元386年,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並於439年統一了北方。然而此時,草原上另一游牧民族開始崛起,並不斷侵擾北魏邊境,這就是柔然。為了拱衛首都安全,對抗柔然,北魏在邊境地區也就是今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合稱六鎮。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北方六鎮的作用日漸式微,原本享受的優厚待遇和政策都被取消。再加上受地理條件限制,六鎮經濟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矛盾不斷累積,最終爆發了六鎮起義。
雖然最後六鎮起義在北魏和柔然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但北魏國力已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同時,參與鎮壓六鎮起義的契胡族酋長爾朱榮趁機崛起,並奪取了朝廷大權。公元530年,不甘心做傀儡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宮中設伏殺死爾朱榮,但不久後,孝庄帝被爾朱榮從子爾朱兆殺死。
公元531年,晉州刺史高歡攻入洛陽,推翻了爾朱氏集團,並擁立孝武帝元修即位。孝武帝元修也不甘被高歡擺布,就下詔任命關中大行台賀拔岳為都督二雍二華二岐豳四梁三益巴二夏蔚寧涇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於是賀拔岳就整合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這便是關隴集團的雛形。
公元534年,在高歡的挑撥下,賀拔岳被部將侯莫陳悅殺害。之後,賀拔岳的部眾便推舉宇文泰為首,宇文泰繼承賀拔岳部隊後,消滅了侯莫陳悅,並繼續立足關隴,和高歡分庭抗禮。
此後,懷朔鎮出身的高歡和武川鎮出身的宇文泰,各自擁立皇帝,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宇文泰將武川人編成一軍,並以武川人統領此軍,牢牢掌握了西魏的政權。為了對抗東魏,宇文泰創設了府兵制,廢除了以前的門閥制度,按照軍功重新建立新的官員品位序列,以十二大將軍、八柱國為其將領。至此,原本鬆散的勢力,正式凝聚成了強大的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為了維護內部利益關係,相互之間進行通婚,比如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其長女是北周皇后,四女嫁給唐國公李昞,是李淵之母,七女嫁給了楊堅。而李世民母親竇氏,就是宇文泰的外孫女。
宇文泰死後,557年,其侄子宇文護強迫西魏恭帝拓跋廓退位,並擁立宇文泰世子宇文覺稱帝,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關隴集團勢力控制了整個北方地區。
不久後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其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相繼病死,外戚楊堅開始專政。公元581年,楊堅消滅了反對勢力後,取代北周,改國號為隋。此時,關隴集團達到了巔峰,因為楊堅之父楊忠就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隋朝高層18人中,連同皇帝在內15人都是出自關隴集團。公元589年,隋滅陳,關隴集團成為了華夏大地的主宰。
公元618年,出身關隴貴族的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稱帝的李淵不會允許關隴集團威脅到皇位,便開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抑制關隴集團。之後,李世民即位,更加重用和他一起打天下立下軍功的將領,關隴集團開始走向衰落。
唐高宗、武則天當政時,對關隴集團進行了強力打壓。公元659年,關隴集團首領長孫無忌,被流放嶺南後自縊而死,關隴集團遭受重創。隨着科舉制的創立興起,大批寒門士子開始走向政治舞台,關隴集團逐漸遠離了權力中心,在玄宗朝時,徹底消亡。
作為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關隴集團這一多民族政治軍事團體,受益於南北朝大分裂的際遇而不斷強大。但隨着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威脅皇權的關隴集團,必然要被歷史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