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國軍墾惆悵——黔地屯堡

2022年07月02日10:09:26 歷史 1748


明朝帝國軍墾惆悵——黔地屯堡 - 天天要聞

如果說居住風格是一種文化特性的最重要闡釋,那麼,最直觀和最被大眾所理解的可能是服飾。服飾是辨別文化差別的最容易接觸的直接要素。 屯堡女人身着藍青相間,飾有花邊長袍大衣,絲綢系腰,繡花翹頭布鞋,戴銀耳環,頭挽髮髻,戴青色或白色頭帕,一襲明朝江南漢族婦女裝束。由於裝束與本地人不同,就有學者胡亂指責有人說象「鳳頭苗」是繆誤,如此說法顯然是所謂學者為抬高自已而臆想出來的假想敵,到過貴州見過當地苗族的應知兩者差別甚大,說象布依族之誤倒還蒙得過去。無論如何,說什麼也罷,這些服飾承襲史傳六百年前的江南百姓衣着。欲了解明式布衣服飾,屯堡當之無愧的活博物館。

與服飾一樣,風格迥異的口音,也是被不明緣由的外人誤認屯堡人為少數民族的原因。1據有關專家考證,屯堡人的口音源自明朝應天府一帶,並非少數民族語言,寫的自然是漢字了,用語少不了和時下南京地區的呼應。此想,專家的考據,會有被認可的方法和程序,暫且不去懷疑的話,要研究南京,恐怕到屯堡尋找有用之材也是捷徑或不錯的選擇。

建築、服飾、口音,貼着學者、小資們熱衷的明朝、江南的時尚標籤,其實,如前所說,這些都是華麗的外表,骨子裡已突破大明王朝和煙雨江南的局限,而與一個字有關——漢。屯堡的文化精髓和漢族文化一脈相承,節日、祭祀方式、族規等級、祠堂宗廟,和漢地同樣同源,就不一一贅述。

想說說名氣較大的儺戲

儺戲,在當地的通俗叫法「地戲」,一些自視有文化者還創作新名「軍儺」,認為只有屯堡才有戰爭色彩的儺戲,而且是屯堡儺戲和其它地方儺戲的區別。地方色彩語言把儺戲稱地戲,無可厚非,都是指同一事物,叫法不同乃方言之別,並未牽強附會去沽名釣譽。後者卻有畫蛇添足之嫌,不解儺戲歷史之錯。儺,遠比明朝歷史久遠,較早見載於《易經》,周朝禮祀已開始使用,由此可推,儺起源於比周更早的殷商時代,於一些遺址挖掘出土的面具已可作證,顯然,作為中華文化的構成,有漢的定義之後,儺是漢文化的源頭之一,同時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之發展而源遠流長,唐宋興起,明清日漸式微。翻了不少專家書籍均以為儺戲時至今日僅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流傳,其實,漏了甘肅和青海,青海隆務河谷的儺戲尤其精彩,那種奔放、熱烈,甚至血腥的氣氛,耳聞目睹之後就印上抹不去記憶。如果說黃河文化是華夏文明源泉,那麼,可以想像黃河流域可能就是儺的老家,研究儺,卻把老家遺忘,實屬不該。儺戲,驅魔趕鬼、祈祥求福,漫長的時間裏既祭神也自娛和娛人。時下流行的說法是經過長時間演變,才有了娛樂成分。此純屬謬論。儺的起源,毫無疑問來自民間,一定時期登上政府殿堂,後又僅存民間而已,即使作為國家祭祀儀式的年代,其在民間之傳播一息未停。眾所周知,大眾自發的神聖,不會是單一的。儺戲,除斬鬼祈福,還有娛樂成分,甚至可能從原始娛樂遊戲中產生,娛樂土壤里吸取養分,娛樂精神訴求又在看似隆重的儀式下得到滿足,兩者構成儺戲的整體,否則,儺戲不可能存至今日。舉個極端的例子,為逗漢武帝開心,朝堂上東方朔演過一出儺戲,可以想像早期儺戲在朝廷的娛樂性,更別說普羅大眾了。現在再說所謂「軍儺」。如果說其儺戲裏的故事很多與戰爭有關,講「軍儺」,還能沾點邊,但仍不夠自成一體或分類的條件,其採用的戲具和方式,除了演練的一些內容和其它地方儺戲有別之外,別無異處,打個可能不完全合適的比方,漢族,有湖南人、湖北人可說,還未聽說湖南族、湖北族之說吧,更未聽說湖南人下面還有漢族分支之說吧,之所以湖南、湖北人,都是漢族,不是分支,僅是地理概念意義的區分,同樣說屯堡儺戲是黔儺倒是毋容置疑。給屯堡儺戲戴上「軍儺」的帽子,其強調的是「軍儺」是屯堡儺戲區別其它儺戲的最大特色,這恰恰是對儺戲的最大不解。可以這樣講,基本上所有的儺戲都和戰爭有關,驅魔斬鬼的戰爭,戰勝自然災害的戰爭,軍隊之間的戰爭……一切都是儺戲內容構成,故事不一樣,性質都一樣,都與「抗爭」有關。有記載,秦軍打仗間隙,軍士會演與戰事有關的儺戲,或祈禱勝利,或娛樂。就拿目前最具歷史價值的贛儺來說,其表演的不少招式,也莫不與戰爭有關,再拿前面提到的青海隆務河谷的儺戲,他們的表演,難以分清是興奮還是殺氣,是慶祝豐收還是慶祝打了勝仗!與戰爭有關的內容是屯堡儺戲的特色,但並不是其所創,也不是它和其它儺戲的區別,只不過把儺戲其中部分特點繼承而已。用了不少筆墨,並非說屯堡儺戲一無是處,而是非常難得,它保留和傳承了研究漢族文化的活化石——儺戲。

喜變的年代,傳承比創新難能可貴。


明朝帝國軍墾惆悵——黔地屯堡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報中共中央批准:李鵬新、王一新、陳玉祥被「雙開」 - 天天要聞

報中共中央批准:李鵬新、王一新、陳玉祥被「雙開」

新京報訊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官微6月17日消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原副書記李鵬新,黑龍江省委原常委、副省長王一新,河北省紀委原副書記陳玉祥,三人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李鵬新培植個人勢力,大搞新型腐敗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官微6月17日消息,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
廣東省地質局局長黃德發,任上落馬! - 天天要聞

廣東省地質局局長黃德發,任上落馬!

據中紀委網站6月17日消息,廣東省地質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德發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廣東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黃德發是任上落馬。「上官匯」查詢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官方網站發現,黃德發的相關信息還在「領導之窗」欄目中。相關信息顯示:黃德發,男,漢族,1964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現任省自然...
「佇將文綺色,舒捲帝王宮」,淺談南宋帝王歷史教育的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佇將文綺色,舒捲帝王宮」,淺談南宋帝王歷史教育的積極影響

引言南宋的帝王歷史教育中,相當注重從歷史上的明君德政與暴君弊政的對比,致力於人君君德的培養,致君堯舜是每一個臣子的願景。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南宋一代的君主雖有不慧、不善治的,暴君之主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而且人主往往也能從歷史教訓中汲取經驗,以
台軍官校辦黃埔百年校慶,柯志恩嘆民進黨「去蔣」:希望尊重歷史 - 天天要聞

台軍官校辦黃埔百年校慶,柯志恩嘆民進黨「去蔣」:希望尊重歷史

台軍陸軍官校16日舉行黃埔建校百年校慶活動,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也到高雄主持。同樣出席的國民黨民代柯志恩感嘆,民進黨要在台軍中搞「去蔣」,等於掏空台軍的基石。希望民進黨「吃果子拜樹頭」,心存敬畏與感恩。柯志恩說,自己上午出席台軍陸軍官校一百周年校慶典禮,看到來自各方的畢業校友齊聚高雄鳳山,現場展示從黃...
黃埔百年:以黃埔精神為旗反「獨」促統,振興中華 - 天天要聞

黃埔百年:以黃埔精神為旗反「獨」促統,振興中華

6月16日,黃埔軍校迎來創辦一百周年紀念。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所新型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走過百年歷史雲煙,書寫下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歷史記憶,其鑄就的「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在當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大鵬所城南門東側城牆小範圍坍塌,坍塌部分為40年前重建 - 天天要聞

大鵬所城南門東側城牆小範圍坍塌,坍塌部分為40年前重建

坍塌現場。南都記者 曾海城 攝  大鵬所城。(資料圖)  6月15日,深圳普降暴雨,平均雨量80.1毫米,相當於一天就下了4個深圳水庫的水量(深圳水庫庫容4577萬立方米)。  據氣象部門統計,截至6月16日0時,今年深圳各區平均累計雨量均已突破1000毫米!其中,以深汕特別合作區最多(1426.6毫米),以南山區最少(1008.2毫米...
三國之中,死於刺殺的14位歷史人物! - 天天要聞

三國之中,死於刺殺的14位歷史人物!

三國之中要麼將領戰死沙場,要麼俘虜被殺,要麼國亡被屠,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死的很特別,死於刺殺,死於有謀劃的刺殺,他們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是有影響力的人物,所以才會受到刺殺的「眷顧」,他們的死足以改變歷史的走向。1.何進何進何大將軍手中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