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2022年06月21日13:52:35 歷史 1621

古人人生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是前三個實現的可能要比「金榜題名」容易得多,畢竟在古代要考取一個功名是非常難的,而考上一個狀元郎則更是難上加難。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 首先看看什麼人有資格參加考試?

科舉作為一種文官選拔制度,雖然允許士人「投牒 自進,自由報考」,使傳統中國的政權表現出了一 定的開放性,但也並不是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 報考,歷代王朝對報考資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科考資格的限制在開創科舉制的隋朝,明文規定「工商不得入仕」。這一規定實 際上取消了社會上工商之人的被選舉的資格。

唐朝,無論是鄉貢或是學館推薦,都注重政策審查。凡是曾經觸犯法令的人,工商之子以及州縣衙 吏,有虧名教的人,都不得推薦。

到了宋朝也曾規 定,凡是家中高祖以內有犯死罪的,「及諸不孝、不 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 都不準參加科 舉考試,此外,殘疾之人也不準報考。如果發現受 賄作弊,考官和監官都要受到處分。

與唐宋限制部分家庭出身不清白者參加科舉考試一樣,遼代對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出身也 有一定的限制。遼興宗重熙十九年 (公元1050 年),詔令醫、卜、屠、販、奴隸及倍(即忤逆)父母, 或犯事逃之者,不得舉進士。至遼朝末代君主天 祚帝,又於乾統五年(公元1105年)重申,禁商賈 之家應進士舉,同時,遼代禁止契丹子弟參加科 舉考試。

金王朝也對應考資格做了許多限定。金 章帝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以前,曾規定「樂人」 不準應考,即使免除奴隸身份的良人也不準參加 科舉考試。同時又規定,凡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由地方上、縣或有關機構考察德行, 「通行保舉之制」以保證應舉人的政治質量。

元王朝科舉規定舉人由本貫州縣舉行鄉試推薦,限 年齡25歲以上。應舉者必須孝悌信義,品行端正 者,並有人保薦。倡優之家及患廢疾或犯十惡奸盜 之人,不許應試。

明朝對參加鄉試人員的資格有明確的限定: 凡「國子生及府在職之學校訓導」、「罷閑官吏」、 「倡優之家」或正在居父母喪者,則不準參加考。科舉學與考試文化 試。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朝廷又嚴禁在職官 員子弟冒籍應試。

與明代基本相同,為保證應試 者「出身清白」,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朝廷規 定:「系優、倡、隸卒之家,及曾經犯罪問革、變易 姓名等弊,訪出,嚴行究革。」

縱觀各朝代對應試資格限制的規定,有7類 人通常不許參加科舉考試:(1) 工商雜類;(2)娼 優賤民類;(3)正在服喪類;(4)觸犯刑責類;(5) 吏胥類;(6)僧道類 ;(7)女人 。除了對應試者的身份職業的 規定外,還對應試者的品行及身體健康提出了具 體要求,按規定一些出身低微、品行差、身體殘疾 的考生將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但在漫長的 歷史長河中制度與現實卻出現了錯位現象,這些限制措施並未得到真正的落實,一些朝代法令規 定不得入仕的工商、胥吏等士子也有應舉及第的。這些人多數是通過冒籍假冒自己的出身,有幾種模式,一是直接將自己過繼到他人家中,二是改造自己祖先的經歷,三是虛構自己祖先的姓名甚至認他人為祖先)的方式違規參加。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如何把控參考人員的出身問題,政府推出了兩個政策:首先是規定,考生只能在籍貫所在地,參加童生試。這種就近參加考試的原則,可以幫助朝廷,更好管控生源,也方便大部分學子參加考試。而且,參加考試時,必須有秀才擔保。

秀才是有功名的人,身份較為特殊。考生之間,也必須互相擔保。防止出現考場作弊,有人舉報欺瞞的情況。一旦被查出,做擔保的秀才到受罰。如果有隱瞞的情況,一起參加考試的學子,也要遭殃。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總的來說,古代能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其本身多為權貴階層子女,普通平民基本上無緣科舉。科舉是上層階級利益分配的手段,跟階層躍遷幾乎沒有關係。

除了出身的限制,科舉的難度,更是驚人。如果說現代高考是走獨木橋,那麼古代科舉就是有鋼絲繩。為什麼?

因為擁有報考資格的同時還需要學習四書五經成為童生,以童生身份參加院試要經過三級的考試,即縣、府、道三級嚴格的考試後成績分六等,而成為秀才的概率大概就是百分之十的樣子,剩下來的童生也有終生未過的。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史料記載:清朝道光年間廣州有多次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記錄;院試考中的那百分之十人才被稱為是秀才,而秀纔則有資格參加縣學或者府學的生員,他們取得這個身份之後,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若是以為院試出來的百分之十的人脫離苦海了那便錯了,他們才坐上脫離苦海的小舟而要面臨的卻是驚濤駭浪。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其中鄉試也稱為秋闈,省科舉生員與監生才可應考,鄉試的錄取率可通過商衍鎏先生說的一句這樣的話了解:「鄉試中額,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

也就是鄉試中上榜的名額依照文採的高低、人口的數量、地區交納賦稅的比重來定,這也導致有的省只有百分之一的機率中舉而有的省中舉機率則更低。若是能成為那百分之一成為舉人也算是功名在身但只能當一些品階低的縣令,可若是要成為狀元,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會試稱為春闈,中舉之後可上京城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會試,在會試中過五關斬六將成為那百分之一的優勝者後成為貢士放有參加殿試資格。

殿試由皇上親自出題主持,王公大臣監考,內閣大臣、翰林院等朝政權力中央的大臣參與執行受卷、彌封、收掌、印卷、填榜等事務。考後二十五日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典禮,傳臚之後,頒佈上諭,第一甲第一名方成狀元郎。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 科舉考試有多難呢?

1、考中秀才有多難?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讀書人中的優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經過三場考試:縣裡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後到省里提督學政那裡考一次,俗稱「小三元」。根據考試成績和資歷,秀才被分為三等,只有考到一、二等級的合格者才能獲得「秀才」的稱號。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每個府院三年兩考,每次錄取45名,平均每年錄取人數大約也就30名左右,再細分下去的話,每個縣也基本只有5個讀書人能考中秀才,相當於現在全縣高考的前五名。這樣的人,哪個不是「超級學霸」?因為秀才沒有薪水,不可以當官,所以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地位,需要自食其力,養家糊口。社會上往往稱其「酸丁」,「窮秀才」。
但是秀才多少還是有了一些特權:
一是見了縣官不磕頭,不稱大老爺,而且還有座位;二是犯了罪不可以直接脫開褲子打屁股。即使要打手心也只能由縣處級的學官動手,不許衙役打。動刑要省里批准革去功名才可以。三是不出徭役,房子可以比別家高三寸。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2、考中舉人有多難?
中了秀才,意味着有了參加鄉試,考取舉人的資格。鄉試是三年一次,通常在農曆的秋天八月舉行,所以鄉試又稱「秋闈」。舉人的名額是有規定的,
大省100名左右,中省70名到80名,小省40名到50名不等,不可以隨便增加或者減少。


據不完全統計,有明一朝276年,舉人大約有10萬人左右。平均下來,全國每三年只中舉1000人,一年300多人,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參照清華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來計算,一年下來考中舉人的人數僅僅約為清華、北大人數的1/20,
所以古代的舉人的含金量本人覺得要遠遠高過清華、北大的學生。


不過,一旦中了舉人,就牛了!從此就被稱為老爺,有了做官的資格,是體制內的人了,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貼,衣食無憂,生活瀟洒。舉人一般可出任知縣、教職等職務。因此也有「頭頂知縣,腳踏教官」的說法。舉人即使不當官,也可以和縣處級幹部平起平坐。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3、考中進士有多難?
禮部會試,三年一次,都是在秋闈之後的第二年春天,中榜者,稱之為「貢士」,其實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些貢士一般都將會是進士。只不過還得經過最後一關殿試,分出高低三等。一甲3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考取進士的難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參照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展示內容:在中國1300多年科舉考試歷史中,全國平均下來
每375萬個讀書人才能考中一個進士。
自宋代開始,中進士後即可以馬上授以官職。清代略有不同,清朝狀元一般授翰林院編撰,為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二、三甲進士會被分派到朝廷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委級」衙門觀政,也就是實習,一般兩年後經考核被授予正式職位。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附: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舉行甲辰恩科會試,選拔出273名貢士參加接下來的殿試,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本次殿試的試題,也流傳下來,各位可以看看難度。考試共分三場。
第一場:史論五篇。
1.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考國防,民族政策)
2. 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同樣考國防政策,顯然與當年大清面對列強侵略相關)
3.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考國家內政治理戰略,評價「以法治國,以德治國」。)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考「人力資源」,人才選拔戰略。)
5.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考國家外交戰略,顯然與當年李鴻章在各列強之間周旋相關。)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4、考中狀元有多難?

成為狀元郎的概率真的低的慘不目睹:關於從童生成為狀元郎的過程便是如此了,看似為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實則有人終生為童生、有人考上秀才舉人便停在哪裡了,真正能當上狀元的漢人在清朝也不過112人(加滿人在內狀元為114人)。而在清朝成為這112人里的一人是什麼概念呢?

用數據說話:若向前追溯但清朝民大眾的文盲程度大概要上升到90%剩下的那百分之十有文化而且有資格考試的可能又要減少概率剩5%有資格參加科舉吧,按照清朝1851年4.36億人算大概有2180000有資格考試,成為狀元的概率大概就是1/21800000。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科舉考試是階層上升的通道嗎? - 天天要聞

了解一下和科舉相關的名詞吧!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員。

  【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

  【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官】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張掖大事記之二(1952年——1953年) - 天天要聞

張掖大事記之二(1952年——1953年)

6 月 各縣於 上年12月至是月開展反貪污、 反浪費、 反官僚主義的 「三反」 和工商界開展反行賄、 反偷稅漏稅、 反盜竊國家資財、 反偷工減料、 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 「五反」 運動。
石雷、彈丸、獸首……箭扣長城考古有新發現 - 天天要聞

石雷、彈丸、獸首……箭扣長城考古有新發現

5月9日啟動當天,就發現了石雷、彈丸;5月12日,又發現了建築構件獸首、板瓦、筒瓦、勾頭……敵台南側,可見磚砌牆體整面倒塌。於麗爽攝馮偉旖 攝箭扣長城修繕五期項目正在進行前期考古發掘。其中第二座敵台、懷柔長城120號敵台的發掘剛剛開始,就驚喜不斷。工人從敵台南側開始清理。於麗爽攝120號敵台是一座空心敵台,結構...
比國王富有的44歲印度籍英國首相妻,偏愛平民生活,還有點兒懶 - 天天要聞

比國王富有的44歲印度籍英國首相妻,偏愛平民生活,還有點兒懶

阿克莎塔·穆爾蒂 (Akshata Murty),是英國現任首相里希·蘇納克的妻子,因為擁有一個億萬富翁父親,同時還擁有其父親公司的一些股份,所以穆爾蒂女士被認為比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還要富有,身價超過5億英鎊(約45.2億RMB)。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穆爾蒂和丈夫都是印度人,但卻擁有不同的國籍。現年45歲的蘇納克是土生土長的...
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沙俄大獲全勝,為何放棄拿下君士坦丁堡 - 天天要聞

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沙俄大獲全勝,為何放棄拿下君士坦丁堡

1856年第九次俄土戰爭過後,沙俄一敗塗地。由於英法聯軍的參與,奧斯曼土耳其又雄起了一把。這事兒讓沙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丟了在巴爾幹半島已經獲取的地盤,而且還失去了在黑海擁有海軍的資格。不過當時沙俄的對手是位列世界前三的列強英法,他們也只能咽下這口氣。要真的繼續打下去,克里米亞不保是小,莫斯科和聖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