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勛熊秉坤長孫熊永鑄:祖父常告誡要自己克服困難,不給政府添麻煩

2021年10月09日21:45:14 歷史 1515

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攝影記者 蕭灝

「至今,老人的音容笑貌宛在,諄諄教誨猶繞耳……」10月9日,辛亥革命元勛熊秉坤長孫熊永鑄談及祖父,心裏依然滿是懷念和自豪,他說,從童年時代就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在他的記憶里,祖父為人正直,勤儉持家,這些優秀品質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他。

辛亥革命元勛熊秉坤長孫熊永鑄:祖父常告誡要自己克服困難,不給政府添麻煩 - 天天要聞

熊永鑄

熊秉坤是著名革命義士,1911年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9年在武漢病逝。

用剪刀剪掉菜葉子上的蟲洞繼續吃

熊永鑄家住武昌區長湖社區,今年71歲,在他19歲之前,一直和祖父生活在一起。

每每談及祖父,熊永鑄都會陷入沉思,時間飛逝,但記憶依然清晰。

「小時候,祖父對我很嚴厲,」熊永鑄說,在老人的意識里,家風非常重要,比如每餐吃飯前,必須先由長者上桌動碗筷,孩子們才能跟着吃,吃飯的時候,不能漏飯漏菜,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他很節約糧食,如果發現碗里有飯,他會嚴厲呵斥,要求我重新回桌,把碗里的米粒吃乾淨。」

儘管當時家裡條件不錯,但熊秉坤非常節儉。「家裡買回的青菜葉子上,有一些被蟲子咬過的洞,我準備把葉子揪掉,但被他制止了。」熊永鑄說,祖父拿出一把剪刀,把圓洞周圍的葉子慢慢地剪掉一圈,這樣,大部分葉子被留下來了。

在祖父的嚴厲管教下,熊永鑄的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除了嚴厲,熊秉坤對熊永鑄也有關愛和仁慈的一面,「有一次他去外地開會,我只是隨口說了一句想要個小禮物,沒想到他竟記在心上,回來後給了我一個驚喜。」

除了敬畏,他也很膜拜祖父,「他經常參加活動,會見名流,我覺得他知識淵博,很喜歡聽他給我講歷史,分析形勢。」

1968年冬,熊永鑄響應號召,到天門農村下鄉,因捨不得離開家人,熊永鑄有些傷感,臨行前,祖父勉勵他:不要哭,好好乾,以後肯定有機會回來的。

但是沒過多久,熊秉坤重病入院,熊永鑄趕回醫院照料,1969年5月,熊秉坤臨終前曾對熊永鑄說,「你爺爺一生都是血氣方剛。」意思是,希望孫子以後也要做像他這樣的人。

辛亥革命元勛熊秉坤長孫熊永鑄:祖父常告誡要自己克服困難,不給政府添麻煩 - 天天要聞

熊永鑄講述祖父事迹

告誡後人自己克服困難,不給政府添麻煩

處理完祖父的後事,熊永鑄就返回天門下鄉,此後每年清明節和10月10日武昌起義紀念日,他都會去「看一看」祖父,陪他「說說話」。

儘管身居要位,但熊秉坤生前從未以「打響第一槍」的功臣自居,經常教育後人要「坐得穩,站得直,行得正」,「這些教誨,我要在我們家族傳承下去,向一代代後人傳達。」

1974年,熊永鑄返回武漢工作,進入一家企業任職,後來從事管理工作,2005年企業經營情況不好,他便下崗了,他設法在一家民辦學校任職,幾年後,為照顧年邁的父親,他就辭職回到家裡,和父親生活在一起。

「有人跟我說:你是熊秉坤的後人,家裡有困難你可以找上級呀。」熊永鑄說,不少親友建議他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但熊永鑄總是擺擺手婉拒,他說:「自己有困難,我自己想辦法克服,祖父經常告誡我們:不能找政府添麻煩。」

熊永鑄記得,祖父臨終前還特別交代,「到時候找有關部門報個喪,不要提要求。」

熊秉坤說,作為辛亥革命元勛的後人,自己特殊的身份,出門在外也經常是「自帶光環」,「別人介紹我時,總會加上一句話:他是武昌起義『第一槍』熊秉坤的孫子。」熊永鑄說,他為祖父感覺到自豪。

熊永鑄如今居住的長湖社區,距離祖父當年「打響第一槍」之地相距很近,步行十餘分鐘便可抵達,他經常走到這裡看一看。

2014年,為紀念熊秉坤誕辰130周年,熊永鑄參與編撰《共和先聲——辛亥武昌首義發難元勛熊秉坤紀念文集》,該書收錄了熊秉坤著述和輯錄的文章,他經常為遊客和青年講述這段歷史,勉勵大家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今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我非常自豪,相信這一定也是我們的先輩所期望的。」熊永鑄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國亂之中,這些男子如何化危為機,成就非凡人生? - 天天要聞

國亂之中,這些男子如何化危為機,成就非凡人生?

金朝和蒙古帝國的和親政策引言在東方大國曆ShiShang,金朝是一個非常TeShu的朝代,它的建立和覆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而在金朝的興起和衰亡過程中,和親政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當時ZhengQuan對外交戰略的一種具體體現。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檔,一份檔案就是一份歷史記憶。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5日下午,「築夢現代化 奮鬥蘭台人」2024年嘉定區「國際檔案日」暨檔案地方志文化宣傳月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檔案館新館舉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進檔案館,開啟一場奇妙的檔案文化體驗之旅。「活」檔案,講「活」歷史「周總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