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

2021年09月30日00:23:24 歷史 1629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後劉邦奪取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韓信是他旗下的重要功臣,最後卻死於呂后之手。

在攻滅項羽之後,處理韓信就成了劉邦的首要任務。劉邦先是奪去了韓信的軍權,將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然後褫奪韓信的王爵之位,改封淮陰侯,此後更是尋找機會,藉助呂后之手逼死韓信。為何韓信至死也不背叛劉邦?本文來就此進行深入剖析。

韓信的起家過程

韓信能夠鹹魚翻身也是秦末大起義項梁起兵之後,韓信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一開始追隨項梁,項梁很快戰死了,然後韓信又追隨項羽。韓信作為項羽身邊的侍從出了很多點子,但是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就連范增的意見都未必聽,更別說是韓信這個無名之輩了。

時間長了,韓信覺得在項羽身邊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於是他選擇投靠了劉邦。但是韓信剛剛加入劉邦的時候,他的境遇並沒有好轉多少,同樣不受重用,只在劉邦底下做了一個小官,還不如原來的地位。在韓信就任期間,還曾犯法被判處死刑,韓信的同案犯都被殺掉了,眼看要輪到韓信,他利用最後的機會毛遂自薦。他說漢王是要奪取天下的人,為什麼要殺壯士呢?言下之意是我韓信能夠幫助漢王奪取天下。他的言行舉止獲得了劉邦的親信夏侯嬰的重視。夏侯嬰就是劉邦在彭城之戰大敗逃跑的時候,把劉邦扔下的兒子女兒撿回來的劉邦的御用司機。夏侯嬰雖然名氣不大,但可以說是歷史進程中的一位關鍵人物,他也是韓信的第一位伯樂。

經過跟韓信的長談,夏侯嬰覺得這確實是個人才,就把他推薦給了劉邦,劉邦給了韓信一個治粟督尉的官職,這個官位是管理糧食生產的官員,但是在這樣一個職位上,韓信並沒有表露出什麼過人之處,劉邦也覺得這個人平平無奇。

韓信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 - 天天要聞

▲韓信劇照

從韓信早年的經歷可以看出來,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的才能是在指揮作戰方面,至於其他方面他並不擅長,但在這個時期,韓信又結識了他生命中第二位伯樂蕭何。

蕭何主管內政後勤,是韓信的頂頭上司。蕭何經過和韓信的數次長談,認為這是一個奇才,也把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是劉邦覺得韓信竟然治粟督尉都沒有干好,憑什麼說他能夠干更高的職位呢?所以仍然沒有重用他。韓信也對現狀很不滿,最後他選擇了逃走。

劉邦沒有發現韓信的才能,但是蕭何發現了,所以在韓信逃跑之後,就有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在韓信跑出去幾天之後,硬是把他勸了回來。經過蕭何的反覆勸說,雖然劉邦沒有看出韓信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他相信蕭何的眼光,最後劉邦被蕭何說動正式任命韓信為大將軍,而且這個任命儀式很隆重,選擇了良辰吉日,給了韓信很高的待遇,也為韓信日後的成功做了保障。

韓信之所以不背叛劉邦,主要和韓信身上的三個性格特點有關,這些性格特點既有韓信的性格優點,更多的是韓信的性格弱點。以下進行詳細闡述,請讀者們自行取捨。

韓信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 - 天天要聞

▲韓信領兵作戰圖(劇照)

韓信的優點:待人忠誠,有恩必報

和劉邦相似,韓信早年也是一個無賴,遊手好閒、不幹正事。他在家鄉既不種田勞動,也沒有做生意的本事,想當一個吃官俸的人,也沒人推薦,所以韓信的生活窮困潦倒,吃飯都成問題。於是韓信到處混吃混喝,他曾經連續幾個月在一個亭長家裡蹭飯,導致這一家人對他從未有過好眼色,對韓信冷眼相待,韓信非常憤怒,但也毫無辦法,甩下一段豪言壯語以後揚長而去。

劉邦和韓信都屬於底層人員,但是劉邦早年的境遇比韓信就強多了,劉邦至少是一個亭長,算是秦朝一個基層公務員,是能夠保證基本生活的,而韓信則是徹底的一事無成。在離開亭長家後,他還是沒有解決吃飯問題,無家可歸,幾乎餓得無法活下去。此時,河邊一個替人洗衣服的婆婆,發現他一坐一天飯也不吃,看他可憐,給了他飯吃,接濟了他幾十天,這就是著名的漂母施飯。韓信吃了飯有了精神,就跟洗衣服的婆婆說:「等我以後發達了,我一定會重重報答你的!」不過這個洗衣服的婆婆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她對韓信說:「你身為大丈夫,應該想的第一件事是如何養活自己,而不是要靠我來接濟你給你飯吃呀!你先養活自己再說吧,至於我,你不需要報答我。」

但是後來韓信發達了,給了這個漂母很多錢作為回報,就是所謂的一飯千金這件事,說明韓信的性格里有種心重義的一面,而這點也是他不背叛劉邦的原因之一。

在劉邦任漢王后,發動楚漢戰爭的時期,韓信被任命為大將軍,征討各國,屢立奇功,他感念劉邦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也不曾考慮過造反。

韓信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 - 天天要聞

▲韓信劇照

韓信的缺點:政治素養不夠,輕信劉邦

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從此之後韓信的人生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建功立業的階段。在此期間,劉邦與韓信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首先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韓信在遇到劉邦之前只做過一些小官,而在劉邦手下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後來還被封為齊王,說明劉邦確實是重用韓信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同時劉邦對韓信也是時刻防備的,他採取非正常的手段,奪韓信的兵就有兩次,第一次是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的時候,劉邦逃出滎陽後,飛奔入剛剛打下趙代之地的韓信營帳,軍中冒充送信的使者闖入韓信的卧室,當時韓信還在睡覺,劉邦就把他的兵符和他的部隊都帶走了,然後讓韓信另外發展隊伍去打齊國。第二次就是前面說的消滅項羽之後,其實韓信一直都是屬於劉邦集團,劉邦完全可以使用正規手段拿掉韓信的兵權,但是他採用了這種非正常的手段,就說明他對韓信並不信任,而且是時刻提防的。所以劉邦對於韓信的態度就是既重用又懷疑。

韓信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 - 天天要聞

▲韓信劇照

那麼韓信對劉邦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雖然韓信這個人並不具備政治敏感度,他沒有意識到劉邦為什麼要採用非正常手段奪自己的兵權,但是別人就不這麼看了,比如在韓信大敗出國的大將龍且之後,這時劉邦陣營的實力眼看要超過項羽陣營了,項羽也有點擔心,就派出使者去遊說,使者對韓信說,劉邦屢次背盟言而無信,項羽對劉邦仁至義盡了,劉邦卻總是恩將仇報,而且閣下能夠有今天的地位,還不是因為有項羽,如果現在把項羽消滅了,下一個就輪到你了。你本來和項羽也是老熟人,為什麼不與楚國聯合呢?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自立為王了。

項羽派人遊說韓信是他人生中難得一見的比較明智的一個外交政治的手段,但這樣一個舉動在韓信身上並沒有發生效果,韓信的回應是:「我之前跟隨項羽的時候,人微言輕,當了一個小小的侍從說的話都是耳旁風,但是漢王卻對我言聽計從,還讓我當上大將軍,士為知己者死,我不能背叛他。」但是韓信和項羽還是敵對的狀態,他說這樣的話也屬正常,但是接下來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來勸說他,蒯通同樣建議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且他以吳越爭霸時,文種范蠡和越王勾踐的例子來說明。當初勾踐被夫差打得都差點滅國了,但是在文種范蠡的幫助下最後復了國,還打敗了夫差,這樣兩個大功臣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范蠡功成身退,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而文種不肯走,最後被勾踐殺掉了。所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作為一個功臣,如果你的功勞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後必然是功高鎮主賞無可賞,最終只能殺掉功臣。

蒯通的說明就比項羽的使節說得更加深入一些了,但是韓信認為自己的功勞很高,大概劉邦不會那樣對待自己,最後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在這樣一個攸關生死的決定上,韓信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是基於自己的想像,而不是現實的考量做出決策,這是他不肯背叛劉邦的原因之二。

韓信的弱點:錯判局勢,沒有長遠眼光

韓信是一個絕世將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韓信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韓信曾經評價項羽說他是婦人之仁,缺乏政治眼光,但是韓信評價別人精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實際上韓信和項羽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人同樣是重情重義,也同樣的缺乏政治才能和眼光,他不知道君王和臣子之間應當如何以權勢運作,而且他對天下大事也有誤判。

所謂的天下大勢,就是到了漢朝這個歷史階段以後,今後的歷史走勢是分封制還是集權制。秦朝之前是分封制,從秦朝開始採用了中央集權制,也就是郡縣制,在當時有很多人對秦朝二世而亡有這樣一種看法,他們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採用了中央集權制,所以說後世的王朝還是應該恢復分封制。顯然韓信也是這種觀點的擁護者,他認為自己可以安安穩穩的當一個諸侯王,但是他沒有看出來,回到原來的分封制是不可能的,中央集權制是一種趨勢,這就是我們說的天下大勢。

韓信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 - 天天要聞

▲韓信與劉邦暢談軍事部署

消滅項羽之後,韓信的命運首先是被劉邦臨陣奪權改封楚王,這是劉邦背信棄義的第一步。劉邦可以說是政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們往往會許諾許多政治好處,但是事後打折扣地兌現,有時候還會出現矛盾,怎樣解釋全憑政治人物自己決定,所以作為明哲保身的臣子,對自己主子的基本態度應該是認清關係形式,不要在乎許諾的政治好處,關鍵在於政治人物的想法。政治人物並非都是非黑即白的壞人或者好人,而是政治本來就是一場表面冠冕堂皇背後勾心鬥角的遊戲,所以人性的陰暗面在政治人物身上也會表現的特別明顯。

結語

韓信雖然待人忠誠,有恩必報,重情重義,但是他更多的是認不清形勢,搖擺不定,沒有政治素養,錯判局勢,輕信劉邦,沒有觀察政治局勢的長遠眼光,這是他為何至死也不背叛劉邦的原因,也是造成他最後悲劇結局的原因。韓信作為一個擁有軍事天才的將才是合格的,但是他捲入了後期權力鬥爭的政治漩渦之中,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結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