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2021年09月10日20:05:29 歷史 1697

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作者:是元不是雲

來源:破圈了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歷史的進程,總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向前。

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將雙子塔夷為平地,重創五角大樓。這一奪去近3000人生命的恐怖襲擊震驚了世界:煙塵中奔跑的男女,逆行的消防救援人員,小布殊總統聽聞恐襲後錯愕的表情……無數個瞬間,清晰如昨。

「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

20年後,對逝者的悼念依然傷痛,而「9·11一代」已長大成人。在這一代人中,一定已經有人上過阿富汗戰場,或許還有人親歷了喀布爾時刻。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難以言說的複雜時刻。

20年後,拜登政府本想藉著撤軍阿富汗,趕在「9·11」周年節點為反恐戰爭畫上圓滿句號,結果事與願違變成又一個悲劇時刻。

「早知如此,我們就不會走這條路了。」目睹了阿富汗20年的國家建設被雨打風吹去的一幕,美國一些分析人士發出了「錯錯錯,莫莫莫」般感慨。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的走向與山頂的錯覺

歷史的走向就此改變,在飛機撞向世貿雙子塔的那一刻。

「9·11」事件是一條國際政治分界線,深刻改變了美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20年來,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不斷書寫着各種悖論:在療傷中不斷受傷,在消除恐懼中不斷製造恐懼,在塑造安全中不斷破壞安全……

「9·11」事件之後,美國將反恐確立為主要議題,帶動國家戰略轉向,並一度得到國際社會廣泛的道義支持。

20年彈指一揮間。國際社會對美國最初的道義支持,早已轉變為對地區動蕩、戰爭災難的憂慮和對單邊主義、強權政治的譴責,還有對世界發展、全球治理的思考。

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在「9·11」事件後,恐怖主義等超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性問題,開始吸引起國際社會的主要注意力。與之相伴,全球治理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

20年來,從命運與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寬廣博大的,處處都有合作機遇。無論是應對非典埃博拉、難民潮,還是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抑或是當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無不呼喚着全人類的同舟共濟,考驗着國際社會的集體自覺和行動自覺。

這20 年,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一直與傳統國際政治議題深度交織。比如,由反恐引起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催生出美國的「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又進一步推動美國煽動「阿拉伯之春」,介入敘利亞內部紛爭,導致「伊斯蘭國」興起。結果,造成大量難民湧入歐洲,激起民粹主義浪潮,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英國「脫歐」的導火索。

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全球性問題的複雜性,又決定了其往往是長期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基於國際合作,抱持十年樹木甚至更長時間的耐心。

然而,急功近利的西方政治常常不會有比下一次大選更遠的視野。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本國利益發生衝突時,「我」字當頭隨之而來。

從「本國優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狹小擁擠的,時時都是「激烈競爭」。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將大國競爭重新帶回國際舞台,利用所謂「實力地位」大搞單邊制裁、極限施壓,荼毒了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良好氛圍。

原本需要同舟共濟,現在卻有人同舟共「擠」。

暢銷書《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日前有這樣一段描述:

(美中)這兩個巨頭從在桌子上做很多生意並偶爾在桌底下互踢一兩下,變成在桌子上做少得多的生意而在桌底下互踢得更厲害了,以至於他們有把桌子弄壞了的風險,然後一瘸一拐地彼此離開。後果是,世界在管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網絡空間和失序地區日益擴大方面的能力要低得多。

圈哥認為這段描述有些道理,但它模糊處理了美國才是麻煩製造者的事實。

即便是面對「除非每個人都安全,否則沒有人安全」的世紀疫情,美國也沒有閑着,無中生有出「武漢實驗室泄漏論」,宣稱「中國開展疫苗外交爭奪影響力」等。

「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

《柳葉刀》雜誌新冠委員會主席薩克斯稱,全球未對疫情作出恰當應對,一個原因是美國未能與中國合作找到全球性解決方案。美國應學會與中國合作,而不是將自身意志強加於中國。

在山頂上站久了,有時會產生「我就是山」的錯覺。

對於美國來說,其國際地位既建立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更建立在尊重遵守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之上。

否則,只是立在流沙之上,一場暴雨就會衝出原形。

以喀布爾時刻為例,基辛格點出了問題癥結所在。他指出,作為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國應採取政治外交的路線,協調地區重要國家共同遏制恐怖主義,然而特朗普和拜登都忽視了這一點,最終導致今天的被動局面。

創傷為何難以撫平

2011年5月,本·拉登被美國「海豹」突擊隊擊斃,標誌着「基地」組織「戰略性瓦解」。在紀念「9·11」十周年活動上,時任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的「韌性」毋庸置疑,五角大樓修復了,紐約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與商業之都,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是一個友誼的場所。

外在的破壞容易修復,內心的創傷卻很難撫平。據美國廣播公司日前民調顯示,只有4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比「9·11」前更加安全。

「這種心理上的傷害是極大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指出,20年來,「9·11」等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接連發生,包括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災難,都使美國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越感和安全感逐漸消失。

「9·11」後,儘管美國本土沒有再發生大規模外來恐怖襲擊,但是,「獨狼式恐襲」時有發生,槍支泛濫成為老大難問題。據統計,2020年美國槍支暴力事件死傷人數創新高,達82996人。

圈哥注意到,近些天,美國國內還在分析從阿富汗一走了之後美國所面臨的安全形勢,畢竟,阿富汗境內恐怖組織數量,已從20年前的個位數激增到如今的20多個。「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不乏擔憂地預測,「阿富汗會成為下一場針對美國『9·11』襲擊的策源地」。

與喀布爾時刻一道拉低拜登總統支持率的,還有美國近期再度惡化的新冠危機。

疫情的傷害很容易讓人勾想起「9·11」。特朗普在位時曾表示,疫情對美國的破壞程度比珍珠港事件和「9·11」的後果更糟糕。今年3月,拜登發表演講紀念疫情暴發及封鎖一周年,稱美國新冠死亡人數比一戰、二戰、越戰和「9·11」的總和還要多。

《紐約時報》道出了美國人的真實感受:「我總聽到有人把疫情與『9·11』相提並論,我也明白其中的原因:如今的恐懼與當時很類似,都是由脆弱、無助和不能預測未來的無力編織而成的糟糕感覺。」

這種糟糕的感覺,又因為今年夏天席捲美國的氣象災害而加劇了。

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颶風導致近100萬人缺乏電力和飲用水。在加州,大火迫使數萬人逃離。

「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

美國輿論批評說,政府沒有準備好應對長期以來早已預測到的氣候衝擊。此外,美國和世界能夠適應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各國不採取更多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很快就會達到抗災能力的邊緣。

又回到了全球治理問題上。無論是反恐,還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這些宏大的全球性問題,從沒有像當前一樣與每個國家的政治社會息息相關。

圈哥覺得,這也是「百年未有」的。

如何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走團結合作之路,還是依舊靠單打獨鬥?考驗的是政治家的智慧、胸襟和擔當,測驗的是民眾的精神、心理與判斷。

歷史,似乎又走到了一個關口。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國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

數字經濟智庫

「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

「美國研究」「9·11」二十年:傷痛和迷思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檔,一份檔案就是一份歷史記憶。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5日下午,「築夢現代化 奮鬥蘭台人」2024年嘉定區「國際檔案日」暨檔案地方志文化宣傳月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檔案館新館舉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進檔案館,開啟一場奇妙的檔案文化體驗之旅。「活」檔案,講「活」歷史「周總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