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2021年09月01日10:41:10 歷史 1558

前言

毛主席最小的女兒李訥,在1972年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叫徐小寧,讓人感到心疼的是,這個孩子在出生時,他的爸爸就和媽媽李訥因為感情不和而鬧彆扭,所以這也就註定了他的童年要比別人坎坷。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右起為王效芝、王景清、李訥等人和毛主席雕像合影

幸運的是,李訥雖然說後來在爸爸毛主席去世後,一直過着普通人的生活,卻竭盡所能給了這個孩子全部的母愛。

4歲時外公去世,媽媽很傷心

王效芝雖然是毛主席的外孫,但是在他的記憶中,對外公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在他只有4歲時,自己的外公毛主席就已經與世長辭,毛主席作為王效芝的外公,沒有給他和媽媽李訥留下什麼豐厚的物質財富,伴隨李訥母子走出那段悲傷日子的,只有一卷卷的藏書。

王效芝在外公去世時,僅僅只有四歲,雖然年紀幼小,但還是記住了媽媽傷心欲絕的樣子,並感到一陣陣的心疼。

李訥和他的父親在他還不到一歲時就離婚了,在王效芝的記憶里,自己唯一的親人只有自己的媽媽,媽媽李訥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一直全心全意地愛着自己,盡量讓自己在這樣一個單親家庭里能夠健康地成長。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的外公毛主席

在王效芝的記憶中,外公去世後的童年幾乎是灰暗的,媽媽李訥本來也是一直被外公捧在手心的女兒,在外公去世後,卻不得不給自己又當爹又當媽,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那時李訥有着各種疾病纏身,但是因為沒有人照料,連醫院都不能長期住,不然年幼的兒子根本沒有人照料。

王效芝因為獨特的家庭環境,所以在小的時候,就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加懂事,想要為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右三)

李訥和孩子獨居的那些年裡,因為家裡沒有成年的男人,連採購都變成了一個大難題,尤其到了冬天的時候,李訥也和普通百姓人家的婦人一樣,排着隊買大白菜,她買了大白菜以後,拿不回家裡,就把白菜一顆一顆地擱到木板車上,然後慢慢推回家。

李訥本來並不擅長家務,但是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裏,為了照料好兒子的生活,她學着做飯和洗衣,甚至是換電燈泡,以及疏通下水道等重活,她都不得不親自摸索着去做。

王效芝當時看到媽媽李訥如此的勞累,心裏想着自己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讓媽媽不要再這麼辛苦,能夠過上好日子。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毛主席和衛士李銀橋

李訥在那些孤寂而清苦的日子裏,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己爸爸給自己留下的,讓自己自立自強的教誨,李訥依靠着骨子裡和自己爸爸一樣的堅強,日復一日地與生活的苦難搏鬥。

李訥在那些年裡,由於婚姻的不幸,再加上父親去世的打擊,很少和外界的朋友來往,只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直到一位特殊的客人到來,才改變了李訥母子後來的人生軌跡。

毛主席曾經的警衛員李銀橋,在毛主席身邊曾經工作過很多年,可以說是看着李訥長大的,在毛主席去世後,他也同樣非常的悲痛,就想着來看看毛主席的女兒李訥現在怎麼樣了。當李銀橋再次見到李訥時,心裏感到一陣的心疼。

李銀橋沒有想到,當年那個活潑可愛的,總是跟在毛主席身後,纏着爸爸綁風箏的小女孩,如今被生活折磨的已經顯出了老態,李銀橋知道李訥當時也不過是四十幾歲的年紀,但是長期的操勞,再加上還要一個人帶着孩子,李訥看上去很是疲憊和虛弱。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右)

李銀橋心裏對李訥的遭遇很是同情,就開始勸說她找個對象,但是李訥經過了上一次失敗的婚姻,她的內心已經留下了傷痕,不願再次去接受新的感情。

更讓她擔心的,是如今自己的爸爸已經去世了,自己身體又不好,還帶着一個未成年的兒子,別人會不會嫌棄她的兒子,對她的孩子不好。

所以當李銀橋提出要為她介紹對象時,她苦笑着說:

「我爸爸去世了,現在還帶着個孩子,誰會找我呢?」父親毛主席的離世,讓李訥飽嘗了世態炎涼,不願再觸碰愛情了。李銀橋聽了安慰她說:

「別這麼說,你爸爸是國家領袖呢。」

王效芝12歲,有了王景清爸爸

李銀橋想要給李訥介紹對象,並不是嘴上說說,他真心想要關心李訥母子的生活,就開始為李訥物色對象。李銀橋想到自己曾經的老部下王景清,如今也離了婚,正好也是一個人,而王景清為人也正直踏實,讓他照顧李訥的後半生,李銀橋是一百個放心。

當李銀橋聯繫到王景清時,王景清聽說自己曾經的老上司李銀橋給自己介紹的是毛主席的女兒,還有點猶豫,但還是去見了李訥之後,發現她的生活已經完全和平民一樣,而且一個人帶着孩子,生活很是艱難,就不由得對她產生了心疼和憐惜。

李訥也覺得王景清人品不錯,就沒有反對和他交往,李訥的身體不好,自從認識了王景清之後,王景清經常幫她干一些像修理門窗之類的活,李訥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和踏實,就接受了他對自己的感情。

王效芝當時已經12歲,長期和媽媽在一起的生活,使他的性格比別的孩子懂事和早熟,他也希望媽媽李訥能夠有一個人照顧,只是在王景清剛來的時候,他還是小心地替媽媽觀察着他。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的媽媽李訥和繼父王景清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媽媽李訥的丈夫王景清,對他並沒有任何的嫌棄,反而是給予了他從來沒有感受過的父愛,慢慢王效芝也就接受了王景清。

1984年,已經是45歲的李訥,嫁給了58歲的王景清,雖然說兩個人有着13歲的年齡差,但是兩個都曾經歷過失敗婚姻的人,對彼此都很珍惜,他們的婚禮雖然很樸素,但是兩個人都感到很幸福。

在李訥和王景清結婚後,李訥再也不用承擔繁重的家務了,王景清知道李訥的身體不好,有什麼活總是提前就給李訥做了,李訥在王景清的照顧下,心情也變得好了許多。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李訥和第二任丈夫王景清

懂事的王效芝被繼父王景清的善良所打動,就決定隨繼父的姓改名,因為在王效芝的心裏,自己記憶里根本沒有自己親生父親的影子,只有如今這個繼父王景清照顧他們娘倆。

王效芝之所以給自己取名為「效芝」,是因為自己外公毛主席的字叫「潤之」,他想要用自己的名字,來永遠懷念自己的外祖父毛主席。

王效芝知道媽媽身體不好,所以在家裡的時候,總是幫助媽媽幹活,和繼父王景清一起在媽媽李訥生病時照顧媽媽。媽媽李訥和繼父的工資並不多,所以王效芝在長大一點以後,就在讀書的同時,兼職干一些活來賺取生活費,減輕家裡的負擔。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毛主席正在辦公

王效芝知道媽媽李訥為了撫養自己,其中吃了太多的苦,也受了太多的委屈,他想要為母親分擔肩上的重擔,讓媽媽也能有開心的生活。

隨着年齡的增長,王效芝知道了很多關於外祖父毛主席的故事,他愈發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自己不僅要扛起照顧好媽媽的孝道,作為毛主席的外孫,更不能給自己的外公丟臉。

王效芝在後來和繼父王景清和李銀橋等人的交往中,慢慢了解到,自己的媽媽李訥,曾經也是那樣一個被外公寵愛的小女孩,單純快樂的她,喜歡跟着外公背詩,還用自己稚氣的聲音給警衛員們唱戲。

知道這一切的王效芝,忍不住淚如泉湧,媽媽李訥曾經也是一個被外公寵愛的小姑娘,卻在外公去世後,為了照顧自己,做了12年的單親媽媽,在那些灰暗的日子裏,王效芝清楚地記得,媽媽和其他最普通的婦人,沒有任何的不同,還為了生活吃了那麼多苦。

王效芝同時也很感激繼父王景清,是他的到來,讓媽媽李訥慢慢從往事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嘴角上也開始有了笑容,平時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左一)

王效芝看到媽媽的變化,心裏感到很是高興。王景清的廚藝很好,還會給李訥變着花樣做一些好吃的,像什麼涼糕,粉絲,在王景清的手中,總會做出各種不同的花樣,來讓李訥多吃一點。

後來王景清退休了,也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李訥,經常會帶李訥到花園去散步,在回來的路上,他們像最普通的老夫妻一般,搭乘公交車。只是細心的王景清,總會在李訥下車時扶着她以免她摔倒。李訥在王景清的照顧下,身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王效芝見繼父對媽媽很好,心裏真心為媽媽感到高興。王效芝雖然讀書一直都很刻苦,但是在進入中學以後,他在學習上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就萌生了初中畢業後,去職業高中讀書的念頭。

王效芝在初中畢業時,把自己的想法和媽媽李訥說了,李訥聽了兒子的話,並沒有表示反對,因為李訥一直像她的爸爸教育他們一樣,並不苛求他們能夠成為如何杰出的大人物,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將來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就很好。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老年李訥和王景清

同樣,李訥也並不苛求兒子一定要追求多麼高的學歷,也就尊重了兒子的選擇。就這樣,王效芝在初中畢業後,進入了北京市外事旅遊職業高中讀書。

雖然王效芝從來都不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身世,但是他在上職高的時候,因為積极參加學校的活動,為人寬厚善良,還是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李訥看著兒子踏實上進,心裏也感到非常高興。

她並不在意兒子選擇什麼學校,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自立自強,將來能夠做一個普通勞動者就好。王景清在和李訥相濡以沫的時光里,還陪着李訥回了一趟韶山,圓了李訥多年以來的心愿。

閑暇的時候,他們還會一起練字和讀書,王景清發現,李訥的字很好,和王景清在一起後,經常和他一起練字,對於孩子的前途,他們並不過多的苛求什麼,希望孩子能夠過的開心就好。

18歲當亞運村服務員

王效芝在18歲的時候,那一年正好在北京舉行亞運會,作為旅遊職業高中的學生,王效芝也和其他的同學一道,成為了亞運會的服務員。

王效芝一直勤奮踏實,也沒有想到會被前來採訪的記者認出,記者在見到這個毛主席的外孫後發現,他一直低調務實,一點也沒有想要依靠自己特殊的身份,為自己謀取捷徑的想法。

但是,在這次接受完採訪後,王效芝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組織上知道了毛主席的外孫居然在當服務員,就想要照顧他,給他找好一點的工作,但是被他拒絕了,他並不想藉助外公的名望來走捷徑,而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帶着妻子回到韶山祭祖

從職業高中畢業之後,王效芝也和普通的年輕人一樣,靠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打拚。最開始的時候,王效芝在飯店裡當服務員,後來憑藉自己的能力,慢慢提升到了經理。

低調的王效芝,身邊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外孫,但他還是靠着自己的誠實善良,贏得了很多的朋友。在飯店裡工作了幾年之後,王效芝為了在事業上有更大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他,選擇了辭職。

從飯店辭職後,王效芝選擇了下海經商,雖然經商的道路並不順利,但是他憑藉著自己頑強的意志,最後還是摸索到了一定的方法,做成了自己的事業。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李訥的唯一兒子王效芝

王效芝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因為王效芝的童年主要只有媽媽李訥一個人照料,他心裏不免有一些缺失父愛的遺憾,就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承受得不到父愛的痛苦。

所以,王效芝不管多麼忙,總會抽出時間來陪伴家人,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在閑暇的時候,王效芝還會帶着家人一起去旅遊,學旅遊出身的王效芝,無論去哪裡玩,都不需要導遊,就能把每一個景點向家人清楚地解釋。

王效芝雖然沒有讀過大學,但是他的英語水平很好,他身邊的朋友都說,他在外出和國外的客戶談生意時,都不需要翻譯,他自己就可以和外國的客戶無障礙地交流。李訥見到兒子積極肯干,心裏也非常高興,覺得自己那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王效芝帶家人回韶山祭祖

李訥見到自己的兩個可愛的孫女,沉浸在了天倫之樂的幸福中。王效芝知道母親雖然有着特殊的出生,但是這麼多年以來在生活中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風雨,懂事的王效芝總是不會忘記抽出時間來看看母親,讓她和繼父王景清有一個平靜幸福的晚年。

李訥後來腿腳不是很好,不能到很遠的地方去,王景清就只能在室內陪她讀書,她讀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爸爸的書,李訥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比從前更加理解自己的爸爸,為什麼要嚴格地要求自己,就是希望自己在遇到任何困難時,都能夠堅強起來,戰勝困難。

王效芝雖然說在腦海中對外祖父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是在媽媽的敘述中,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外公毛主席雖然有着特殊的身份,但是在生活中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深沉地愛着自己的媽媽李訥,也正是他的這份愛,讓媽媽擁有了堅強的品格,最終獨自帶着自己,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李訥

王效芝同時也讀了很多關於外公的書,心裏對自己的外祖父充滿了敬佩。每當提起外公時,王效芝總是說:

「如果不是外公教育我們低調踏實,自立自強地奮鬥,我也不會有今天的事業,我非常感激外公。」

雖然毛主席已經故去多年,但是每當他想起外公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他心裏明白,正是外公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對國家無私的奉獻和付出,自己這一代人才能過上和平幸福的好日子。

江青的唯一外孫王效芝:4歲時外公毛主席去世,12歲母親李訥再婚 - 天天要聞

圖 毛主席

王效芝經常把自己外公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兩個女兒,讓她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除此之外,王效芝還曾經帶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回到韶山祭掃,他看着自己外祖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不由得百感交集。

想到外祖父臨終前曾經想要回到滴水洞,最終未能成行,他就病逝了。王效芝的心裏不免一陣的心酸。王效芝為人樸實低調,很少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在他自己的心裏,自己也只是普通大眾中的一員。

毛主席外孫的身份,對於他而言只是一種血脈上的聯繫,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們都應該和所有普通人一樣,靠自己的努力來贏取美好的生活,報答自己的祖國,就是對外祖父毛主席最大的盡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袁隆平逝世四周年,今天他的墓前擺滿了鮮花…… - 天天要聞

袁隆平逝世四周年,今天他的墓前擺滿了鮮花……

4年前的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與世長辭袁隆平院士一生都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的付出和貢獻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深切緬懷袁隆平院士!」5月22日一早位於湖南長沙的袁隆平墓前擺滿了花籃和花束人們以此表達對袁隆平的思念袁隆...
新民一周 | 殲10為何一鳴驚人 - 天天要聞

新民一周 | 殲10為何一鳴驚人

這是一次偶發的戰果,也是一次必然的勝利。文 | 朱國順歷史的必然性,常常是以偶然的方式表達出來的。1982年2月,航空工業部召開評審會,研究確定中國新一代殲擊機方案。參加競標的分別是瀋陽601所的殲13方案和南昌650所的強6改方案。討論時氣氛有些沉悶。會議間隙,航空部軍機局副局長問參加評審的成都611所專家宋文驄:你...
北京市僑界捐贈華僑抗戰實物資料 - 天天要聞

北京市僑界捐贈華僑抗戰實物資料

中新網北京5月22日電 21日,北京市僑聯、丰台區僑聯、王穎女士向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捐贈抗戰相關實物資料。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匯款給美國歸僑飛行員馬鴻安的信匯委託書和匯款副收條。(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此次捐贈的實物包括:古巴「旅古華僑抗日後援總會」代銷的民國26年救國公債伍圓券、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匯款給美...
一棍三用!馮玉祥「打軍棍」里藏着怎樣的治軍奇招 - 天天要聞

一棍三用!馮玉祥「打軍棍」里藏着怎樣的治軍奇招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人稱「布衣將軍」。生於直隸青縣(今河北滄州滄縣),後隨父到保定(今河北保定),因父親是下層舊軍官,馮玉祥實際上是在軍營中長大,未滿十六歲就入了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起義,勢力逐漸壯大,直至後來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他差點成了蘇聯的「副總統」,卻悄悄把哈薩克從「俄語帝國」里抽了出來有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1991年夏天,蘇聯還沒散,莫斯科那邊在考慮設個「副總統」職位。圈裡人都知道,那個位置本來是
匈奴的「生物戰」有沒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匈奴的「生物戰」有沒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公元前二世紀中葉,在亞歐大陸上,漢匈兩大帝國的戰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漢武帝元狩年間,一位年輕將領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隕落,深刻影響着這場百年戰爭的走向。當我們把《史記》《漢書》和出土的漢簡相互印證,便能揭開霍去病暴卒背後的一些蛛絲馬跡。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國、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遺產地 - 天天要聞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國、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遺產地

近日,中國德清珍珠複合養殖系統、福鼎白茶文化系統和什川古梨園系統以及巴西馬黛茶傳統農林兼作體系、墨西哥重要糧食作物和生物多樣性祖傳保護體系、西班牙蘭薩羅特島獨特火山景觀農業體系正式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主任卡維·扎赫迪指出:「目...
緬懷!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種下22株向日葵 - 天天要聞

緬懷!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種下22株向日葵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從此,春種秋收都和懷念有關。「袁院士生前是一個很陽光、很快樂的人,常常說,做人要向陽而生。」5月21日,湖南唐人萬壽園袁隆平院士墓前,其家人種下了22株向日葵以示懷念。袁隆平的侄兒袁景輝告訴記者,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
「美女書記」林虹被逮捕! - 天天要聞

「美女書記」林虹被逮捕!

5月21日,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林虹(副廳級)涉嫌受賄一案,由浙江省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日前,浙江省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賄罪對林虹作出逮捕決定。公開簡歷顯示,1967年6月出生的林虹是浙江溫嶺人,參加工作後長期在浙江台州任職。林虹2011年7月起任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