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死就像平地一聲驚雷,炸開了無數火花,又轉瞬消逝殆盡,似乎也帶走了國民黨最後的一息氣運。那時所有人就都知道了,國民黨已經窮途末路,真的要垮台了!
在溪口老家的蔣介石,乍一聽到這個消息直接懵了,好幾分鐘都沒反應過來,還是旁邊下屬的接連呼喚了幾聲「總裁」,他才呼出這一口氣,驟然低下了頭,彷彿一下子蒼老了幾歲。
當時的蔣介石已經宣告下野,不再是國民政府的總統了,但是大部分事務還會傳到他的手裡,國民黨政軍實際上還是由他來操控。不過蔣介石也沒時間傷心了,大廈將傾,黨內上下動蕩不安,他也自身難保,必須有所行動。隨後蔣介石從老家離開去往上海,為自己最後的退守之地作出抉擇。
此時的國民黨,就是一種「一個人死了,剩下的人也全部要倒了」的情況。那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為何如此重要?
·民國時期聲名鵲起,追隨孫中山
這個人名叫戴季陶,是民國時期煊赫一時的風雲人物,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國民黨理論的權威解釋人,是一位有名的「筆杆子」人物。1905年,戴季陶去日本留學,剛開始就讀於師範學校,後來進入日本大學學習法律,並在此期間認識了蔣介石。
四年後,戴季陶回國出任江蘇省地方研究所的教授,他的寫作文筆非常好,因為對滿清王朝的不滿,他積極投稿,在《中外日報》《天鐸報》上撰寫了不少抨擊清政府的文章,不過幾個月,19歲的戴季陶就成為了《天鐸報》總編輯。很快清政府便盯上了他,戴季陶因此受到了通緝,不得不逃往國外。當時的他被迫坐船逃到了東南亞的一個小島上,這件事更是激起了他的強烈不滿:你能趕走我的人,可卻攔不住我的筆,更管不住天下悠悠眾人愛看什麼。在這裡戴季陶與其他同樣出逃的華人創辦了《光華報》。
1911年,戴季陶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成為「三民主義」的忠實擁躉。辛亥革命爆發後,戴季陶得以回國,在上海創辦了《民權報》。戴季陶以黨員和記者的身份首次見到了孫中山,幾番交談過後,孫中山對這個年輕人頗為賞識。之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戴季陶也得到機會跟隨前往南京參加典禮。當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戴季陶又奉命與蔡元培、宋教仁等人去北京迎袁世凱南下。然而袁世凱卻試圖登基為帝,孫中山等人認識到了他的真面目,憤然發起了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期間,戴季陶重任在身,負責革命的軍事聯絡活動,並在《民權報》上發表了大量反袁世凱的文章。戴季陶逐漸成為了孫中山信賴之人,國民革命的中心人物。
然而他再次受到了當權者的厭憎,袁世凱下令抓捕戴季陶,這一次他沒能逃脫。被關入牢獄之後,他開始深刻反思自己,怎麼會重蹈覆轍,他這時才明白過來:「百萬錦繡文章,終敵不過一支毛瑟槍。」
幸好他在革命友人的營救下出獄了,接着跟隨孫中山一起前往日本。1916年戴季陶再次返回上海時,便決然投身了反袁行動,奮鬥於黃興起義的第一線,並在第二年成為了孫中山的秘書長。
·思想進步,或成中共奠基人
值得一說的是,戴季陶作為當時的進步人物,其實是有很大的機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奠基人之一的。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戴季陶受到孫中山的命令,與李漢俊等人一起在上海創辦了《星期評論》。然後他成為了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的雜誌主編。戴季陶帶着他的進步思想,用極有煽動力的文字撰寫了不少文章,着力向公眾宣傳愛國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思潮。
在這些文章中,戴季陶對「社會主義」做了詳細解釋,還介紹了國際共產的情況,嘗試用共產主義的思想理論來說明中國的倫理問題。
戴季陶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極為推崇,並大呼「他們是天才」,他直言馬克思「就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是「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 。 戴季陶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民國日報》給了戴季陶宣傳進步思想的溫床,他大力針砭時弊,撰文批判某些人企圖壓制思想解放,極力呼籲絕對不能禁止馬克思著作的宣傳。
但是,他只是一個有「進步」思想的人,並不是以實現工人階級的崛起為最終目標,也絕不是為了建設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戴季陶曾經對孫中山說過:「六三罷工以來,工人直接參与到了社會政治運動,但是如果沒有「有知識有學問」人去研究他們的問題,從上頭來領導他們的運動,那麼事情可能會漸漸地趨向不合理不合時的發展,這實在是很危險。因此,我雖受到了他們罷工風潮的感動,但是覺得需要用更溫和思想去指導社會上的多數人,這是一件很緊要的事情。」
當時這樣的戴季陶確實是中共極為欣賞、歡迎的人。中共的優秀黨員李立三甚至在一次黨史報告中明確說了戴季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發起人之一。
雖然戴季陶和陳獨秀等早期共產主義者聯繫密切,甚至還參與了中國共產黨初期成立的籌備工作,但是他並沒有繼續朝前進步。
戴季陶就是典型的舊時代知識分子,主觀思想上有超前性,客觀行動上又有保守性。
道不同不相為謀
1920年5月,戴季陶前往上海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受到陳獨秀等人的邀請,為中共起草《中國共產黨綱領》。
戴季陶年輕的時候,文筆一流,讓當時的陳獨秀都自愧不如,感嘆到:「這方面,我不如他!」所以,陳獨秀懇請他來撰寫《中共黨綱》,文采是其中一方面的緣由,但更重要的還是想邀請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戴季陶當然還是更想跟着孫中山,但陳獨秀這邊也是盛情難卻,便只是答應了起草《中共綱領》,對入黨之事一字不提。
讓戴季陶下定決心與中共斷絕聯繫的事情也接踵而來。
當戴季陶開始負責起草《中國共產黨黨綱》時 ,黨綱是眾人一起邊討論、邊修改、邊起草的,其中有一條綱領吸引了戴季陶的注意:「共產黨員不做資產階級政府的官吏,不加入資產階級的政治團體。」
這句話讓戴季陶當場倒吸一口涼氣,他總算「醒悟「過來,自己與共產黨不是一路人,共產黨的革命根本不是自己設想的那樣:以溫和的手段和政府合作,走議會的合法爭權道路。他暫時忍下驚愕,回到家後獨自垂淚,內心十分痛苦,想起了自己不顧孫中山的反對依舊與陳獨秀等人來往,這是多麼錯誤的選擇啊!他曾經以為同是馬克思主義的推崇者,便能走到一起,現在幡然悔悟:原來我與他們有着根本不同的目標,道不同,不相謀。
戴季陶此人在前期中共的創建中確實做了不少準備工作。甚至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成立時,戴季陶的家都被作為了團址,對外掛上了「外國語學校」的牌子,實際上就是共產黨小組的所在地。戴季陶與中共如此深厚的緣分,但還是因為價值觀、世界觀的不同沒能走到一起,他最終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中共黨人漸行漸遠,最終分道揚鑣。
積極反共,成為蔣介石首席「軍師」
三年後,戴季陶跟隨孫中山出席了於1924年1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一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自此戴季陶成了國民黨右派的旗幟性人物,還公開表明要把中國共產黨人斬殺殆盡,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反共高手。
孫中山去世後黨內動蕩,戴季陶站了出來,以孫中山思想的正宗傳人自居,提出了要剷除共產主義思想的、所謂的「純正三民主義」。
他看中了蔣介石這個人,蔣不僅是他在日本留學時就結交的好友,同時蔣的思想和政治才能都頗讓他欣賞。戴季陶有心做那輔助李世民的徐茂公,積極為蔣介石出謀劃策,深得蔣的器重,為國民黨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1927年4月12日,戴季陶大力支持蔣介石,與蔣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四一二」行動,反對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大肆抓捕、屠殺共產黨員和異己革命群眾。
就此次行動,戴季陶寫下了《離俄清黨謀略綱要》,這正是蔣介石所需要的東西。沒有戴季陶作為筆杆子,把排除異己、大肆屠殺的行動「合理化、正當化」,蔣介石也不敢大搞清黨剿共。
殺人總得要有理由,而戴季陶就是那個直接遞刀的人。戴季陶帶着他的「筆」、他的謀略,成為了蔣介石政府的理論寫手和幕後參謀,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萬念俱灰,服藥自殺
歷史從來不會被託付給錯誤的人。從1948年開始,解放軍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地擊敗了數倍的國民黨軍隊,也徹底擊穿了國民黨部分高層人士的心理防線。
那年11月,蔣介石的文膽之一陳布雷自殺。戴季陶在他的墓碑前嚎啕大哭,當時的他不理解為何陳布雷心理脆弱至走上輕生的道路。
很快第二年他就理解了,國民黨爛得沒救了,真是輸的一派塗地啊!
當時國民黨窮途末路,只剩下撤出大陸這個唯一的選擇。蔣介石困獸猶鬥,最終還是選擇了撤守台灣,於是命人去通知戴季陶。
戴季陶讓人口頭回復了三個字:「不必去」。蔣介石只好再勸。這次戴季陶長嘆一口氣,說道:「不去了,但願回四川老家以竟終年,伴父母於九泉,盡人子之責。」
戴季陶不去台灣,真的可以回老家度過晚年嗎?大陸能容得下他嗎?他大概是抱有一絲希望吧。
隨後中共公布了包含43名頭等戰犯的名單,戴季陶看到了自己位列16。
這晚他徹夜未眠,終於明白了原來陳布雷死前是這樣的感覺。
1949年2月11日,那個名為戴季陶的男人,在廣州的一個普通招待所服下安眠藥,結束了他光鮮的一生。
他死後,所有人都更加確定了一件事,國民黨步入絕境,真的要垮台了!
1949年底,蔣介石前往台灣前的最後一天來到四川,來到戴季陶的墓前,告訴老友:你如願回到了你的老家。在孤零零地「戴公墓」前,蔣介石沉默許久,然後從地上抓起了一把土,裝進了上衣口袋,上了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