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也要講政治,這才是美式雙標史

人們為什麼厭惡雙重標準,原因在於標準一旦指定被施行,就會成為所有人參看行事的原則,原則問題如果每一次都有新的解釋,那麼這個社會的運行就會陷入到混亂當中去,這並不是大家所願意看到的。而雙重標準的惡在於,當掌握了話語權的人解釋某一項規則的時候,對於別人那樣說,對於自己這樣說,將自己的行為遊離在規則之外,而只適用規則限制別人,這樣的人或者是團體國家都挺噁心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俄羅斯方塊》就是一種噁心之外的華麗商業電影。首先給予讚譽的就是本片作為一部商業大片是非常成功的。節奏明快,對於故事的講述也是引人入勝。在技術上,本片的成功是無可厚非的,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本片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為其中的主人公撰寫一個充滿着傳奇與冒險的故事。



作為一部講述俄羅斯遊戲開發者開發的全球性遊戲的故事,本片不出意料地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方自由世界與東方民主世界進行了對比。在商業片這個大背景之下,對比自然會有好壞之分,而不會有任何的含糊不定的立場。然而這種對比之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即將解體的蘇聯與有一種麻木圍觀者的狂歡的盛宴。這樣的對比很有意思,但是本片中所描述的蘇聯與美國更有意思。



作為冷戰陣營中兩大對立首腦,美國與蘇聯向來是水火不容的,因為這樣的立場作為基礎,站在美國的角度上對於蘇聯進行抹黑,這是不讓人意外的,但是本片中讓人意外的是什麼?就是美國人將這種抹黑定義為公正客觀。這就有點恬不知恥了,為什麼?原因在於蘇聯現在沒了。



筆者並不認為蘇聯就是一都是正面的形象,實際上大多數人喜歡的是社會主義蘇聯而不是後期的帝國主義蘇聯,對於美國也是一樣,人們喜歡的自由美國而不是法西斯美國。然而冷戰當中相互對立的兩個陣營真的存在正義與邪惡的劃分嗎?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我們在很多的當代的作品中看到的蘇聯的負面形象卻看不到美國在冷戰時期的負面形象的主要原因是蘇聯沒了。



勝利者對於失敗者的審判在於勝利者書寫歷史,勝利者書寫歷史的時候,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將任何的卑劣的罪名加在失敗者身上而沒有任何的顧慮,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而本片當中將蘇聯描繪成一個沒有任何自由,且監聽遍地,間諜橫行的國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看,那個時候的美國是否是白蓮花呢?



當《俄羅斯方塊》中將蘇聯的克格勃描繪的繪聲繪色地時候,此時此刻的CIA在幹什麼呢?據不完全統計,冷戰期間,CIA參與過72次他國政權更迭,且7次推翻別國政權。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組織背後可不是一個自由正義的國家。



然而在本片中,我們看到的所有的惡都是來源於蘇聯,冷峻的色調,毫無生氣的街道,民眾們排隊買麵包,科學家工程師們沒有任何的尊嚴以及隱私,遍布大街小巷的秘密警察,無時無刻不在的腐敗官僚等等。這些人們集體厭惡的惡以及負面被加之在蘇聯身上的時候是那麼的自然。為什麼?因為在冷戰中競爭失敗的蘇聯已經徹底喪失了發言權。


而此時此刻的美國呢?互聯網存在的好處就是人們可以隨意的查閱各種各樣的資料,而對於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單純的抹黑並不能徹底的讓一個曾經存在過的政權失去原本該有的意義。而抹黑別國自己相安無事的最好方式就是謾罵別國的這些罪惡自己一點也沒有參與。然而現實中的美國遠沒有電影中的美國那樣冰清玉潔,因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當然,雙標者並不僅僅是攻擊某一點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性,而是在使用電影等媒體形式進行宣傳的時候,故意隱去自己的身份與實際行動。在冷戰期間,美國做過的事情跟蘇聯不相上下,然而美國並沒有對於自己的罪惡進行過度宣傳,反倒是對於蘇聯的罪惡進行放大鏡般的羅織。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自己在被別人抓住這點的時候,可以大方承認,雖然我也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蘇聯不也是做過嗎?這是洗白自己的另類途徑。



當然,《俄羅斯方塊》本身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是沒有辦法用別的方式來衡量的,作為一部商業電影來說,本片很優秀,但作為一部以特定歷史背景的商業電影來說,本片卻是漏洞百出,因為本片灌輸的是一種雙重標準的惡,這種惡行,甚至比單純的施暴者更噁心,因為謊言本身就是最大的惡行。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