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之上聚集的那幫綠林好漢到底是怎樣一幫人?
他們當真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非也,其中固然武松、魯智深這些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但大部分梁山好漢其實反倒是製造那些不平之事的惡棍。
而作者早在原著第二回中就已經給出了明示,說是:「『此殿內鎮鎖着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裏面。上立石碑,鑿着龍章鳳篆天符,鎮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他日必為後患。」
(宋江劇照)
這所謂的一百零八將對應的正是那一百零八位魔君,他們如何能是好人?而要論其中最陰狠的好漢是哪一位,或許多數人都忽略了本文要提到的那人。
一、狠人云集的梁山
其實光是洪太尉誤走妖魔或許還不足以證明什麼,畢竟那一百零八個魔君完全有可能是對應其他的什麼惡人。
但你若看了林衝上梁山時的這段描述,就知道那一百零八個魔君所指不可能是其他人。
畢竟書中是這麼寫的:「山排巨浪,水接遙天。亂蘆攢萬萬隊刀槍,怪樹列千千層劍戟。濠邊鹿角,俱將骸骨攢成;寨內碗瓢,盡使骷髏做就。剝下人皮蒙戰鼓,截來頭髮做韁繩。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疊疊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戰船來往,一周回埋伏有蘆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窩盤多草木。斷金亭上愁雲起,聚義廳前殺氣生。」
哪怕是《西遊記》中的獅駝嶺也不過如此,這幫好漢是把人皮當鼓,人發當繩,着實駭人。
要知道林衝上山時,寨主還只是王倫那草包,後來當晁蓋、宋江入主梁山,手下又多了李逵、鮑旭、鄧飛這些殺人如麻的魔頭之後,且不知又要比原先慘多少倍了。
就拿李逵來說,光是在江州劫法場救宋江時,就不知他殺了多少無辜百姓。
(武松、宋江劇照)
不過你要說李逵是最陰狠之人,那卻是抬舉他了,畢竟他是個莽夫,哪有什麼「陰狠」的資本,至於吳用,那傢伙雖有謀略,也沒少害人,也足夠陰狠,卻談不上最陰狠,本文要提到那人,其實是「混江龍」李俊。
李俊本就是揭陽嶺的惡霸,沒少行欺男霸女之事,但那些與他後來在太原犯下的滔天大罪卻不值一提。
李俊水淹太原的舉動就連作者自己都覺得太狠了。
他是這麼寫的:「話說太原縣城池,被『混江龍』李俊,乘大雨後水勢暴漲,同二張、三阮統領水軍,約定時刻,分頭決引智伯渠及晉水,灌浸太原城池。頃刻間,水勢洶湧。但見驟然飛急水,忽地起洪波。軍卒乘木筏衝來,將士駕天潢飛至。神號鬼哭,昏昏日色無光;岳撼山崩,浩浩波聲若怒。城垣盡倒,窩鋪皆休。旗幟隨波不見,青紅 交雜兵戈。汨浪難排,霜雪爭叉。殭屍如魚鱉沉浮,熱血與波濤並沸。須臾樹木連根起,頃刻榱題貼水飛。」
(李俊等人劇照)
滿城百姓幾乎都被他害死,接着書中提到一句:「雖是張雄等惡貫滿盈,李俊這條計策,也忒慘毒了。」
他確實夠毒。
而他當初對宋江發起兵變之事,也能看出他這人的行事風格確實是足夠果斷。
二、發起兵變之人
梁山征遼得勝歸來之後,皇帝並沒有高看他們一眼,顯然,他只當梁山這幫草莽是自己手中的棋子。
宋江能忍,李俊卻忍不了,接着書中提到這麼一段設定:「且說水軍頭領特地來請軍師吳用商議事務。吳用去到船中,見了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昆仲,俱對軍師說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權。俺哥哥破了大遼,止得個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賞我等眾人……我想那伙奸臣,漸漸的待要拆散我們弟兄,各調開去。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裡殺將起來。』」
李俊沒有和宋江商量的意思,準備私自用兵造反,顯然,這是不符合宋江的安排的,李俊此時已經有了二心。
(李俊劇照)
事實上這不是李俊第一次挑戰宋江的權威,早在當初對付高俅的時候,他就私自殺死了劉夢龍,說是:「李俊捉得劉夢龍,張橫捉得牛邦喜,欲待解上山寨,惟恐宋江又放了。兩個好漢自商量,把這二人就路邊結果了性命,割下首級送上山來。」
你看,李俊這人確實是敢想敢做,而且宋江也拿他沒轍,畢竟當初李俊救過宋江幾次。
其實這都沒什麼,江湖本就是人情世故,但在上帝視角看來,李俊這種心狠手辣之人自然是不值得一個好的結局的,可作者卻反而給了他最好的結局。
三、最好的結局
宋江最終的結局是被皇帝賜毒酒;吳用是自縊在宋江墳前,盧俊義是中毒落水,至於其他的好漢,多半也不得善終。
哪怕是前期如同主角一般的武松,最終也是在斷了一臂之後沒了心氣,即便活到八十歲才死,也只能說是鬱鬱而終。
(童威、童猛劇照)
而李俊則不同,書中明確提到一句:「且說李俊三人竟來尋見費保四個,不負前約。七人都在榆柳莊上商議定了,盡將家私打造船隻,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後來為暹羅國之主。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自取其樂,另霸海濱。這是李俊的後話。」
他成了暹羅國的王,身邊自然是妻妾無數。
可以說他是所有梁山好漢中洗白得最成功的一個,彷彿過往的一切都如同一場幻夢一般,他犯下的罪孽也絲毫不需要償還,作者對於這個角色的偏愛屬實是有些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