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緊箍咒是啥內容?翻譯出來就六個字,你聽了也得頭疼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的本事有多大,那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要做他的師父,靠什麼呢?靠的就是一篇垂直性很強的「緊箍咒」。

孫悟空最怕的也就是「緊箍咒」了,每次唐僧嘴裏一念叨,孫悟空就受不了了。想必,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很好奇唐僧嘴裏念的是什麼吧?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西遊記》中,被緊箍咒困擾的,並非只有孫悟空一人。

錦斕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兒、緊箍兒、禁箍兒,這五件寶物是佛祖親命弟子阿儺、迦葉交給觀音的。

其中「金、緊、禁」三個箍兒都有咒語,是為「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準備的,「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咒語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後來,金光燦燦的「金箍兒」給了顏值最高的紅孩兒;

「禁箍兒」配給了觀音院偷錦斕袈裟的黑熊怪;

「緊箍兒」則賜予了最需「束縛心志」的孫悟空。

接着,讓我們回顧一下,唐僧在整部《西遊記》中念了幾次「緊箍咒」呢?

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是唐僧剛把緊箍咒給孫悟空,想要試試這緊箍咒是不是真有觀音菩薩說的那麼神奇。

第二次也是在第十四回,悟空在感受到了緊箍咒的威力後,氣得一棒子打向唐僧,唐僧為了自保才再次念了緊箍咒。

在第二十七回,唐僧是肉眼凡胎呀,他可看不出白骨精變身戲法,在看到孫悟空一口氣打死了一家三口後,唐僧勃然大怒,硬是要趕走他眼中視「人」命如草芥的孫悟空。

在第三十九回中,一行人來到烏雞國,狡猾的獅子精變成了唐僧的樣子,為了分辨真假,孫悟空就讓兩個師父都念緊箍咒。

在第五十七回,突然跳出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孫猴子,二人本領相同,難辨真假,於是唐僧便念動緊箍咒,但是兩隻猴子都叫起疼來,因為六耳獼猴本身也是雜念的化身,而緊箍咒約束的恰恰是這些。

孫悟空一開始也是雜念與野性的化身,正是因為他肯克己復禮,外加緊箍咒的約束,才能化身成佛。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緊箍咒到底念的啥?

《西遊證道書》說,這緊箍咒其實至今仍在流傳:

《緊箍兒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則此箍非頭間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問此咒至今傳否?

道人曰:『《易經》、《論語》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思不出其位」,出自《周易·艮》。後來《論語·憲問》篇有更著名的一段話,那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個成語的出處: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是說,要考慮事情不超過自己的職責、能力和範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意思。

止於行,也止於位,像孫悟空,就要當好徒弟,保護好師父,同時克服自己山野猴精野性難馴的毛病,走上成佛成道的康庄大道。

到最後孫悟空取得真經,成為斗戰勝佛,那緊箍咒自然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而當觀音對唐僧說她有一篇緊箍咒時,《西遊證道書》夾批:

「明明說出宗旨矣。此一篇之咒,可與五行山頂六金字同功。」

哪六金字?

就是著名的「唵嘛呢叭咪吽」,這是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

從咒的字面上來講,『唵』是身,包括法身、報身、應化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

連起來,意思是我們起心動念,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清凈,出污泥而不染。

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你看,三句不離本行,萬變不離其宗,說來說去,《西遊記》變着花樣要告訴你的,還是要清心寡欲,要正心

也許,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每個人都需要「緊箍咒」來定心吧!

因為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生存意義與生命訴求總是互相拉扯,既快活又不闖禍,能心安又所求不多,持正向善,不隨波逐流,摒棄雜念,保持本心,找到自己的天然稟賦,成為自己最適合、最該成為的那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