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一貫是個名利場,從來不缺熱鬧。前段時間,眾人又看了場「大戲」。某部國產劇公布主演名單,儘管清晰標記「領銜主演」,明確註明「排名不分先後」,但「撕番」依然火熱上演。男女主演的粉絲爭執不下,連自己偶像的面子也不給,甚至威脅「脫粉」「取關」。

「撕番」一詞據說源自日本。聽着不明所以,說白了就是爭演員排名。演職人員表上,誰的名字在前;宣傳海報上,誰的照片更大、字號更粗;推廣文案又先「@」了誰,都要爭個高低。這種「壓人一頭」的無聊遊戲,還衍生出另一個名詞——「壓番」。男一男二要撕,男女主演要搶。哪怕演員本人不想卷,經紀人、工作室也不肯作罷;即便劇方「不作妖」,粉絲也「不服氣」。有的還自我「加戲」,海報不放中間就是「欺負人」,演員不爭取就是「自甘墮落」,經紀人不說話就是「不負責任」。「高帽」「黑鍋」亂飛,可不吵得一塌糊塗。
個個都是難伺候的主兒,怎麼辦?「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有的大玩文字遊戲,領銜主演、特別主演、特邀主演、友情主演、聯合主演……只要叫得上名號的,通通都是「主咖」。據說曾有一部電視劇,「主演」的男演員23人、女演員13人。有的則忙着批量出圖出片,宣傳海報的「c位」輪流坐,今天突出演員甲,明天烘托演員乙,可謂「端水大師」誰也不得罪。只是苦了宣發工作人員,成天在這種事上費心費力。
「撕番」吵鬧喧囂,算不得體面。而一撕再撕,根本上是為博商業價值。一如同台亮相時「c位」最有面兒,出席活動時「壓軸」是大腕兒,他們就是要通過直觀的方式展示「我最紅、最有市場、身價最高」。在簽廣告代言、談戲約片酬時,這都會被當作籌碼。但這套操作也不是萬能的,畢竟聚光燈下,到底有多少戲份、演得是好是歹,大家都看在眼裡。戲演得不忍卒睹,「排面」卻要爭個十足;開播前主演們「打成一團」,開播後「大哥二哥」全都撲街,那才是真的跌份兒、敗好感。
老藝術家牛犇有句告誡,「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2019年,幾家頭部網絡平台和影視公司發起「聯合倡議」,「抵制無理爭番位」。2021年,相關部門又再次強調,規避爭排位等署名糾紛的發生。明眼人都知道,一部劇的「番位」只是過眼雲煙,沉下心來雕琢演技、打磨作品,才是演員的立身之本。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 唐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