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一部神奇的文學作品,這話不是褒義,也非貶義,只是客觀的描述,因為不同年齡段的人去讀這部作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兒時的我們看到的是梁山好漢們懲奸除惡與快意恩仇,彷彿他們就是正義的化身一般,要掃盡天下不平之事,然而長大之後再讀,卻不難發現,梁山之上的那些好漢也沒幾個好人,甚至他們就是製造不平之事的人。
還有那故事的結局也不免讓人錯愕,無論梁山好漢是好是壞,他們總歸是故事中的「主角」,既然是主角,又如何多半落得凄慘的結局?

(潘金蓮、武松劇照)
或許正是因為他們也做了錯事,比如那被譽為「打虎英雄」的武松,或許後的他也會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的,比如那多情的嫂嫂潘金蓮,就不該殺。
一、大徹大悟的武松
其實多數人對於武松的第一印象都是「雲」來的,比如他們認為武松生來就是大英雄,其實不然,但凡讀過原著的人就會知道,武松初登場時,不過是躲在柴進府上避難的一個落魄之人,他也不是什麼英雄,甚至可以說是闖了禍的閑漢,至於成為打虎英雄,那是後話。
當然,武松在經歷了景陽岡打虎一事之後,他那英雄形象就立住了,在後續的劇情中,他也確實是做了不少符合人心所向的事,比如醉打蔣門神,削減鴛鴦樓,蜈蚣嶺降服飛天道人等,無一不讓人拍手稱快。
但到了故事結尾的征方臘一節,武松卻被那論戲份只算是龍套的「靈應天師」包道乙斬斷了一條手臂,接着便失了心氣,再無心征戰了。

(武松劇照)
他昏厥之後被魯智深救下,再一次登場時,就已是退隱之時了,誰能想到曾經那個霸氣外露的英雄漢最終會變成宋江眼中的「廢人」,當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不過後來的武松也確實變了,他在六和寺出家,他這假行者反倒是因為這意外的遭遇而真的皈依佛門了。
後來的他雖然沒有隨宋江一同回朝廷接受封賞,但皇帝還是認可了他的僧人身份。
說是:「武松對敵有功,傷殘折臂,見於六和寺出家,封贈清忠祖師,賜錢十萬貫,以終天年。」
他大徹大悟,算是成了佛。
而此時的他也一定會醒悟,自己之所以會落得如此凄慘的結局,或許是因為他也犯了無法彌補的錯誤。
二、潘金蓮的苦衷
武松殺嫂一事在多數人看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畢竟潘金蓮確實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那婦人初登場時,就沒個好人樣,除了一副不錯的皮囊之外,她幾乎一無是處,她的風流甚至是整個縣城的人都知道了。
比如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自從武大娶得那婦人之後,清河縣裡有幾個奸詐的浮浪子弟們,卻來他家裡薅惱。原來這婦人見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會風流,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有詩為證:金蓮容貌更堪題,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閑雲雨便偷期。卻說那潘金蓮過門之後,武大是個懦弱依本分的人,被這一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裡。』因此武大在清河縣住不牢,搬來這陽谷縣紫石街賃房居住。」

(武松、潘金蓮劇照)
你說她這得勾搭了多少男人,才至於讓那些破事鬧得滿城皆知?
不過即便如此,她也不至於讓武松對她痛下殺手。
而真正讓武鬆動殺心的理由,還要數那婦人親手謀害了親夫武大郎,那是武松在世上唯一的親人,武松這等猛漢,如何咽的下這口氣?
不過話雖如此,但你若細品原著,就會發現武松殺嫂其實不妥。
你只看到潘金蓮風流多情,四處勾搭男人,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她骨子裡就是風流的。
其實不然,書中寫得很清楚,潘金蓮之所以變成這般,純粹就是被武大郎和那清河縣的張大戶逼的。
書中只道:「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你看,與其說張大戶是把潘金蓮送給了武大郎做妻子,倒不如說是讓武大郎化身為枷鎖,把潘金蓮鎖死了,你說潘金蓮能不恨武大郎嗎?

(武大郎、潘金蓮劇照)
再反過來說,潘金蓮做的那些事都已經鬧得滿城皆知了,他武大郎還不休妻,不就是癩蛤蟆吃定天鵝肉的態度?
他實在不值得同情。
但這還不是武松「不該殺潘金蓮」的原因。
更多的原因在於,武松在原本就不佔理的前提下,還身為都頭,卻做出濫用私刑之舉。
三、徒增罪孽
其實後來武松對王婆的處理方式就不難看出,他心中還是有律法,有正義的。
畢竟書中是這麼寫的:「王婆也只得招認了。把這婆子口詞,也叫胡正卿寫了。從頭至尾都說在上面,叫他兩個都點指畫了字;就叫四家鄰舍書了名,也畫了字。叫土兵解搭膊來,背剪綁了這老狗,卷了口詞,藏在懷裡。」
後來知縣也在了解真相後,賜了王婆剮刑,你看,書中的世道雖黑,但走正常流程,也不是不行的,如此看來,武鬆動用私刑,將潘金蓮割首剖心的舉動,就顯得十分殘忍了,他當真不該這麼做。

(武松、王婆劇照)
尤其是後來的他皈依佛門,更是會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妥,就好比他兄弟魯智深一般,雖然他心懷正義,卻也做了不少錯事,因此他說自己「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武松也該有如此覺悟。
施耐庵賜他出家後八十壽忠,對於他而言,已算得上是相當體面的結局。
正是:
武松當年怒衝冠,血染鴛鴦恨難安。
嫂嫂容顏今何在,金蓮被逼入黃泉。
出家方悟前塵事,私刑濫用悔已晚。
放下屠刀心向佛,青燈古卷度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