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歷史中,太子是個危險的行當,能夠安然繼位的比例很低,尤其是在唐朝,第一代太子李建成,第二代太子李承乾,第三代太子李忠,全都身首異處。清朝只出了一位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后圈禁至死,雍正皇帝這才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太子一職實際已經取消了。
天地不仁,皇家無親。在權力面前,父子相殘的事情比比皆是,即使皇帝仁慈,不對太子下手,太子的兄弟們也不會閑着:大家都是兒子,憑啥我的子孫要世世代代向你的子孫稱臣?
太子是「儲君」,也就是皇帝的備胎,幾乎沒有一個皇帝願意自己早早爆胎讓太子接班,於是太子就很尷尬了:活兒干多了,說你搶班奪權圖謀不軌,啥活兒都不幹,又說你顢頇無能難繼大統。

歷史上也不是所有的太子都活得很憋屈,比如明朝首任太子朱標,活得久比較安全:老爹朱元璋百分之百信任,大臣百分之百服從,弟弟們也手足情深,就連老四朱棣也服服帖帖。
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朱標起兵造反,朱元璋肯定會很高興:「他的兵力夠不夠?要不要把錦衣衛派去幫忙?」
這當然是個玩笑,如果朱標真敢起兵造反,且不說朱元璋會作何反應,就是他那兩個兵力雄厚的弟弟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也會很興奮地看到自己晉陞太子的機會,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朱標太子地位穩固,還有啥必要造反?
朱標的太子之位當然是穩固的,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別跟老爹朱元璋鬧得太僵:小吵小鬧可以,但別跨越老朱皇帝的底線。
我們翻閱史料可知,朱標曾經被朱元璋拿着寶劍和棍子追打,也曾氣得跳河,雖然最後和好如初,但是老朱的暴脾氣,也給太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傷害——朱標三十七歲(虛歲三十八或三十九)英年早逝,跟身心俱疲有很大關係。

朱元璋與朱標的關係毋庸置疑,朱標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但是朱元璋老爺子對權力把控極嚴,他做出的決定,只有馬皇后可以稍微改變一點,太子朱標還是不行的。
作為老爹朱元璋的心頭肉,誰也撼不動朱標的太子之位,老朱對小朱也真是百般呵護操碎了心。
為了樹立太子權威,朱元璋讓所有重臣都兼任太子屬官: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
朱元璋這個安排,是真正實現了(皇帝)宮中(太子)府中俱為一體,父子同心不分彼此」:「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朱元璋這一手實在高明:你們這些文武大臣,既是我的人,也是太子的人,這樣就沒有派系之爭了,太子的話,就是我的話,你們必須無條件服從,也別嘰嘰歪歪鬧彆扭!

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關心,已經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太子外出,老朱聽到打雷也害怕,趕緊給小朱寫信叮囑:「爾昨渡江,震雷忽起於東南,導爾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陰不雨,佔有陰謀,宜慎舉動,嚴宿衛,施仁布惠,以回天意。」
叮囑完還不放心,又下令隨行臣工,必須每天及時彙報太子走到哪、住在哪、吃得香不香、睡得好不好。
朱元璋對朱標已經到了溺愛的程度,也十分放權,但皇帝是皇帝、太子是太子,這父子二人還是很有分寸的:太阿不能倒持,太子不能僭越。
受某部電視劇影響,有人認為明仁宗朱高熾當太子的時候權勢也很大,那顯然是與史實不合的:明成祖朱棣想過要換太子,太子的屬官經常被朱棣抓去坐牢。
朱標示歷史上最受信任、地位最穩固的太子,他過得是否舒心暫且不提,他的權勢不是最大,這倒是可以肯定的:朱標不急着要權勢,他要了,朱元璋也不會全給,比如朱元璋要殺宋濂,朱標說情就不好使,最後還得馬皇不吃飯,老朱才心軟了。

權勢與親情是兩回事,甚至還可能是一對仇敵,朱標可能是是歷史上最受信任的太子,但要是論起權威來,他可能會屈居第二,唐朝有兩位太子,表現得都比皇帝老子還強勢,比如後來成為唐玄宗的李隆基,要是沒有姑姑太平公主分庭抗禮,他就真成世上最強太子了。
李隆基的前半生好像開掛了,即使是武則天改唐為周,他也照樣囂張:「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於東都。三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武則天稱帝的第一個年號)三年十月戊戌,出閣,開府置官屬,年始七歲。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則天聞而特加寵異之。」
任何朝代,能開府置官屬,都是位高權重的體現,諸葛亮在劉備活着的時候,雖然受封丞相,但也沒能開府治事。武懿宗是武則天的侄子,比李隆基大四十四歲,一個七歲的「小王爺」敢帶着騎兵護衛怒斥手握重兵、五十多歲的大將軍,李隆基小的時候,確實膽氣過人。
娘家侄兒不如親孫子親,武則天雖然是一代英雌,但人之常情還是在所難免,所以在李唐皇室備受摧殘的時候,李隆基卻逍遙自在,這就是「隔輩親」——要是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敢罵武懿宗,估計是要挨板子的。

唐中宗李顯被老婆和女兒用一碗麵條(古今對照:湯餅是麵條,炊餅是饅頭,饅頭是包子)毒死,其弟李旦奪得皇位(實際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搶的),李隆基眾望所歸當了太子,天下權柄,一半歸太平公主,一半歸太子隆基。
在關鍵時刻,老爹總是會支持兒子而不會支持妹妹,所以李隆基當太子的時候,還是天下權力最大之人,所以他能一舉蕩平太平公主餘黨,並將親姑姑賜死——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的時候,已經是皇帝了,他也成了唐朝第二位擁有太上皇的皇帝。
李隆基是唐朝第二個擁有太上皇的皇帝,這也是跟他爺爺李世民學的:要論歷史上權勢最大的太子,當然非李世民莫屬——這位太子當秦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誅殺太子、脅迫皇帝的實力。
玄武門之變大家都耳熟能詳,毋庸筆者贅述,那次事件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等於在詔書中冊立了一個新皇帝:「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太宗上》)」

李世民沒當太子的時候,實力就比太子建成雄厚,當了太子之後,就完全架空了皇帝老子李淵,古往今來的太子,像李世民那樣掌控太上皇生死的,僅此一家別無分店(割據勢力不算)。
李世民當了兩個月太子,就「名正言順」地繼位稱帝,李淵徹底告別政壇權柄,一心一意生孩子去了。
李世民這個史上最強太子當得不太光彩,那是在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十個侄子的血泊中安放的寶座,如果換成朱標,是寧肯讓位給兄弟,也不願大動干戈的。
這樣盤點下來,史上最強勢太子非李世民莫屬,他當太子跟當皇帝沒有什麼區別;朱標雖然父皇信任、群臣擁戴,但是論起強勢和權柄,卻只能屈居李世民之後,有人說他還不如李隆基有權,這種說法筆者不太同意:李隆基旁邊有個太平公主不斷滋擾,而朱標當太子,沒有人跟他較勁。

權勢太子的一二三名出來了,咱們該來看看第四名是誰了:為了照顧很多讀者的情緒,咱們還是把這個位置讓給胖胖的朱高熾吧。
朱高熾雖然不像電視劇演的那樣能把老爹朱棣弄得無可奈何,朱棣也沒有那麼風趣幽默,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朱高熾創造了一個記錄——太子六次監國!
監國太子就是「代理皇帝」,如果朱棣北征戰歿,朱高熾不用任何遺詔,就可以順理成章繼位,所以朱高煦怎麼折騰,也玩不過大哥。
朱高熾是扮豬吃老虎的高手,在他龐大的身軀里,還有一顆強大的心,朱棣可能也看到了朱高熾的柔中之剛,所以才沒有真把太子換成老二。

咱們今天只盤點了唐朝和明朝的太子,看起來好像不太全面,但是其他朝代的太子,還真是沒有啥權力:清朝等於沒有太子,漢朝太子總是換太子、殺太子,宋朝的太子存在感都不強,有時候連宋朝皇帝都自稱「國主」而非「皇帝」,太子之位也成了燙手山芋,有時候哭暈了不肯繼位,醒來才發現已經被換上龍袍扔到龍椅上,老爹已經腳底抹油開溜了。
權柄是把雙刃劍,對皇帝和太子來說尤其如此,這把雙刃劍往往能斬斷親情和信任,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也是皇帝的潛在對手,像朱元璋與朱標那樣的父子,在歷史上極為罕見,見多識廣的讀者諸君,或許還能找出幾對來:在您看來,那個朝代的太子最安全?哪位太子比朱標和李世民權勢還大?要是評選古代完美太子,朱標能排第幾?李世民能否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