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從南宋寫到了元朝末年,無論是歷史跨度之廣還是出場人物之多,在武俠小說界里都是極其罕見的。
加之主角郭靖、楊過、張無忌性格脾氣、武功配置各不相同,三位主角的情感之路也是大相徑庭,因此《射鵰三部曲》可以說是金庸武俠小說里流傳度最廣的一套武俠巨作。

值得一提的是,不單單主角的形象深入人心,《射鵰三部曲》湧現的配角同樣給讀者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好比東邪黃藥師,他乃五絕之一的東邪,在射鵰時代屢屢亮相。到了神鵰時代,黃藥師又在華山之巔和郭靖、楊過並列為新五絕之一。
在完結篇《倚天屠龍記》里,黃藥師並未有正式登場的機會,不過根據金庸留在原文里的設定來看,聽聞女兒黃蓉戰死襄陽城,黃藥師不但沒有衝進城內替女兒、女婿報仇雪恨,反而轉身離去,這又該如何解讀?
一、東邪黃藥師
單單從綽號上來看,初讀《射鵰英雄傳》的讀者都會誤認為黃藥師是書中的反派,只因他的「東邪」能和歐陽鋒的「西毒」相得益彰。
隨着劇情不斷地發展才知道,黃藥師雖然離經叛道、狂傲不羈,實則卻是一個極其看重家國大義、忠臣孝子之人。
因此在神鵰的末尾我們會看到,當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等人在襄陽城同蒙古韃子浴血奮戰之時,黃藥師也加入到了驅除韃虜的隊伍中。

黃藥師早年對琴棋書畫以及五行八卦頗有研究,歷經數年的鑽研,黃藥師從五行八卦里悟出了一套陣法,他手舉旗幟,指揮襄陽城士兵擺起陣法,殺得蒙古韃子人仰馬翻、慘叫連連,看得讀者們拍案叫絕、嘖嘖稱奇。
隨着蒙古大汗蒙哥被楊過用飛石擊斃,郭靖率領兵馬一路衝殺,最終將蒙古人趕出了中原。隨後群雄在華山之巔有了一場口頭比武論劍,新五絕就此橫空出世。
你可能會問,第三次華山論劍後,黃藥師會去哪裡?是跟着女兒、女婿同住襄陽城么?
二、後世江湖
我們知道黃藥師是一個喜歡清靜的古怪之人,當年郭靖和黃蓉成婚之後,兩夫妻在桃花島共築愛巢,可謂是如膠似漆。然而黃藥師卻嫌吵鬧,書中是這麼寫的,黃藥師性情怪僻,不喜熱鬧,與女兒女婿同處數月,不覺厭煩起來,留下一封書信,說要另尋清靜之地閑居。徑自飄然離島。黃蓉知道父親脾氣,雖然不舍,卻也無法可想。初時還道數月之內,父親必有消息帶來,哪知一別經年,音訊杳然。黃蓉思念父親和師父洪七公,和郭靖出去尋訪,兩人在江湖上行走數月,不得不重回桃花島,原來黃蓉有了身孕。
這樣分析看來,眼見楊過、小龍女走下華山,黃藥師也和群雄作揖告別,繼續雲遊四海、瀟洒人生。儘管郭靖黃蓉一再挽留,希望黃藥師能搬到襄陽城來一同居住,但黃藥師獨來獨往慣了,哪裡會答應女兒女婿的請求。

只見黃藥師袍袖一揮,大步流星地走下華山,他的背影漸漸縮成一個小黑點,直到消失不見。
可誰能想得到,蒙古歷經此役雖然元氣大傷,但卻歷經13年的養精蓄銳再次強大了起來。只見十萬蒙古兵馬在忽必烈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朝中原進發,最終將襄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里這樣寫道: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可見郭靖黃蓉在金庸筆下有一個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結局。奇怪的是,黃藥師聽聞了女兒女婿戰死的噩耗之後,為何反而轉身離去?
三、轉身離去
在古代,交通和信息都極為不便,襄陽城破數月之後,聽聞了噩耗的黃藥師這才停下了雲遊四海的腳步。
然而黃藥師並沒有奔赴襄陽城替女兒女婿報仇雪恨,他反而轉身去了桃花島。可別以為這是筆者的無中生有,我們一起聽聽黃藥師自己說過什麼。

那時郭襄被金輪法王俘虜,綁在了高台之上。金輪法王的用意很明顯,試圖以郭襄作為要挾,讓郭靖出城投降。不過金輪法王顯然低估了郭靖,郭靖可是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他豈能為了自己的女兒而拋下襄陽城?
金庸是這麼寫的,郭靖與黃藥師發兵之際,城中本來也已嚴加戒備,以防敵軍乘隙偷襲,那知高台前的敵軍居然如此悍勇頑抗,而蒙古大汗竟不顧高台前兩軍相持,親身涉險攻城。郭靖心想:救女事小,守城事大!大聲道:「岳父,咱們別管襄兒,急速回襲敵軍後方。」黃藥師回頭望去,見火焰漸漸升高,國師正自長梯上一級級走下,高台頂上只余郭襄一人,他豈不明這中間的輕重緩急,郭襄一人如何能和襄陽全城的安危相比?只得長嘆一聲:「罷了!」命旗手揮動青旗,調兵回南。
你看,郭襄有小東邪之稱,長得又和外婆馮蘅極其相似,是黃藥師最疼愛的外孫女。可危急關頭,黃藥師也深知「捨得」二字,於是長嘆一聲,轉身離去。

同理,黃藥師睿智機敏,他也早料到了女兒女婿的戰死襄陽的結局,只因南宋日漸腐敗,襄陽城糧草援兵捉襟見肘,對行軍打仗頗有研究的黃藥師豈會看不出來?
此外,黃藥師雖然極其看重家國大義,但絕不是一個「愚忠」之人,因此黃藥師不會為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做無謂的犧牲,倒不如重返桃花島落葉歸根。
各位大俠,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