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關於回憶兒時上海早點的文章《記憶中,童年時代的上海菜,和漸行漸遠的四大金剛》。在網友們和粉絲群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並參與了激烈的討論中。在此快樂敏姐感受到無比欣慰,同時也感謝各位對本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敏姐有更多的動力創作出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及作品。討論中有部分網友在回憶起兒時上海的「四大金剛」時,提及小時候吃過的老虎腳爪和糖粥。那這次敏姐就這兩種傳統小吃打開本文的序幕。
回憶起上海所有的草根點心中,〖老虎腳爪〗實在算不上出挑。以前的大餅攤到下午才做這款點心,如果生意好的話,老師傅就只做大餅油條,把它晾在一邊。彷彿它是跟着後娘一起進門的拖油瓶,低人一等。上海的老人吃早點,首選大餅油條加豆漿,下午心情好一點,才會囑小孫子買兩隻老虎腳爪,和着泡得已經寡淡的炒青邊聊邊啃,多半是消磨時間,另一隻給孩子,算是吃着玩的。說得肉麻點,老虎腳爪在上海灘的地位相當於英國下午茶的蘇打餅乾。
以前〖老虎腳爪〗的做法是師傅在一坨面上划出等分的三刀,六角形,神行老虎的腳爪,稍稍掰開,刷上飴糖水,在小缸爐里烘得焦黃香脆。吃之前,我喜歡掰開來吃,可以多磨一會牙。正宗的〖老虎腳爪〗外脆里香,甜度不重,但麵糰稍顯堅實正是它的特色。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裏,它承擔著消閑的使命,也算是石庫門裡的一點亮色。今天,現代人吃〖老虎腳爪〗,多半是出於懷舊,為了喚醒童年的味覺記憶,那麼這隻腳爪就在你我的心口輕輕地撓痒痒,怪舒服的。
說起糖粥,上海人相當親切,「白糖蓮心粥……桂花甜酒釀……」的市聲已被淹沒,「篤篤篤,賣糖粥」的童謠已刻錄成非遺檔案,偶爾播放,即會引起人們對流金歲月的無限懷想。
糖粥,蘇州也有行街叫賣的。一碗熱騰騰的糯米白粥盛在蓮心碗里,上面再蓋一小勺豆沙也叫(赤豆糊),紅豆沙在白粥上洇洇地滲出一條紅邊,有點像瓷器中的釉里紅,真是好看極了。蘇州人還給了它一個雅名:紅雲蓋白雪。
豫新點心店的糖粥里加入了紅棗和蓮心,那是另一種紅白相鑲了,端在手裡即可領略同工異曲之妙。
現在在上海豫園美食一條街里還有傳統的老虎腳爪和糖粥售賣,雖早已不是原先的味道和感覺,但購買的遊客還是會絡繹不絕的慕名而來。如今每隻兩元錢的老虎腳爪究竟有多好吃?其實這個味道是可以想像的。排着長隊的顧客爭相品嘗,多半是為了獲得一種心理滿足,和那一份懷舊情結。
由此可見,小吃予人的快樂,更多的時候是在精神層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