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張一芳
初夏水果中,櫻桃、梅子、枇杷先於其他水果,接踵而至,可謂捷足三姐妹。但櫻桃的時令短,梅子味酸,唯有枇杷柔甜多汁,甘酸適口,所以更受人們歡迎。宋代詩人周必大稱讚枇杷是:「可人風味少人知,把盡春風夏作熟。」
枇杷是薔薇科中蘋果亞科的一個屬,古名盧橘,原產我國南方各省,為常綠小喬木。《周禮·地官》載:「場人掌園之聲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注曰:「珍異,葡萄、枇杷之屬。」《西京雜記》記述:「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芳果異樹,有枇杷十株。」可見早在3000年前,我國就有枇杷栽植。司馬光《枇杷洲》詩中的「周官斂珍珠,漢苑結芳根。」也是枇杷在周、漢時期已被栽植的佐證。
其實關於枇杷古名盧橘有誤,其緣起於蘇軾的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以及「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句。有人問:盧橘是什麼?他說:「枇杷是也」,後就有了「枇杷,一名盧橘」之說。司馬相如《上林賦》有「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之並列陳述。可見盧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李時珍說:「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
唐以後,文人雅士吟詠枇杷詩文難計其數。白居易的「淮山側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就寫出盛栽的景色。羊士諤詩:「珍樹寒始花,氤氳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鰯鰯碧海風,濛濛綠枝雪。急景有餘妍,春禽自流悅。」描繪枇杷樹如亭亭玉女,在秋葉飄落的晚秋季節開始孕育花蕾到寒冬開放,獨顯高潔。楊萬里《枇杷》詩:「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述寫之餘又多了感慨。其他又如郭正祥《枇杷》:「顆顆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飛書寄蠟丸。」周祗《枇杷賦並序》贊之曰:「寒暑無變,負雪揚化……質貞松竹,四序一采……霏雪潤其綠蕤,商風理其勁條。望之溟濛,即之疏寥。」明代沈周詩云:「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濕露漬漬;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錫漿沁齒寒。」
有一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說:送上琵琶兩筐云云。收禮的人於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詩雖俏皮,但也正說明,作為果品的「枇杷」,不能誤寫作「琵琶」。
關於枇杷的性狀,《群芳譜》有載:「枇杷樹高丈余,易種。肥枝。長葉嫩似栗,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形似琵琶,故名。蔭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冬開白花,三、四月成實,簇結有毛,大者如雞子,小者如龍眼,味甜而酢。白者為上,黃者次之,皮肉薄,核大如茅栗。」明代詩人高啟更以詩讚美枇杷:「落葉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過東牆。居僧記取南風後,留個金丸待我嘗。」張舜民則說它「如蜜少加酸」。
枇杷果實圓形或橢圓形,外果皮黃色或橙黃色,具柔毛,頂部具黑色宿存萼齒,除去萼齒可見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內果皮紙膜質,棕色,內有一至多顆種子。氣微清香,味甘、酸甜,適於鮮食。
枇杷樹屬亞熱帶樹種,原產中國福建、四川、陝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我國長江流域、江南各省均有栽培,現分佈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而尤以浙江、福建、江蘇最盛,品種數以百計,大致可分為白沙和紅沙兩大種類。白沙類果皮和肉一般均為以淡黃色,皮薄漿多味酸甜。樹性較紅沙嬌弱,易受病蟲侵害,產量不豐,果皮遇雨易裂,不耐貯存。就品種而言,紅肉種皮厚易剝,味甜質粗,宜於制罐頭。而白肉種皮薄肉厚,質細味。江蘇蘇州吳縣洞庭山、浙江杭州市餘杭區的塘棲、福建莆田的寶坑、安徽省歙峽為中國五大枇杷產地。
日本櫻島栽培的枇杷分別叫「早唐枇杷」「中唐枇杷」和「晚唐枇杷」,可見那是在唐代從我國引入的。至於歐美各國培植枇杷,不過是近百年的事。
浙江塘棲的「軟吊」「硬吊」「大紅袍」等均為優良品種,統稱為「塘棲枇杷」。軟吊又稱「軟條白沙」,短卵形,果皮上有很多芝麻似的小點,肉色白而多汁,風味甚佳。硬吊也叫「硬條白沙」,果形小,皮較粗而厚,酸味亦重。分辨辦法是看底把:軟吊果梗細而軟,不易折斷;硬吊梗粗而硬,易折斷。
「大鐘」枇杷為福建莆田特產。倒卵形,果皮和果肉均為橙黃色,肉軟味甜汁多,平均果重70克,最大的可達85克。「解放鍾」品質亦極好。柔軟多汁,味甘甜,平均果重80克,最大者至170克。
江蘇吳縣的「照鍾」,亦是枇杷中的佼佼者。果實較小,呈卵圓形或扁圓形,果皮麥稈黃色,果肉淡黃白色,甜酸多汁,風味雋永。
枇杷富含胡蘿蔔素,每百克果肉高者可達1.52毫克,僅次於芒果和黃杏,在水果中居第三位。維生素c和b1的含量也較豐富。此外還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果膠、鞣質、無機鹽鈉、鉀、鐵、鈣、磷以及蘋果酸、檸檬酸等。
枇杷具有秋萌、冬華、春實、夏熟的特性,承四時之雨露,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他物無以類者」,被譽為「果中之皇」。中醫傳統認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潤肺、清熱健胃之功效。《本草綱目》說稱其「氣味甘、酸、平、無毒」,功用為「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有潤肺止咳、止渴和胃、利尿清熱等功效,用於肺痿咳嗽、胸悶多痰。《七卷經》云:「味酸,食之安五臟。」《膳夫經》云:「益人。」孟詵云:「溫,利五臟。久食發熱黃。」
枇杷除鮮食外,最普遍的是做罐頭,不僅便於貯藏,而且風味不減。如有興趣,不妨一試。其製法是:取幾個帶橡皮塞的玻璃瓶,將枇杷去皮,用刀一割兩半,除去果核,剔去內膜(否則帶澀味),加入糖汁,入鍋燒煮15分鐘,取出晾溫裝瓶,再將瓶蓋蓋緊。待到冷卻,就成為可以放置良久的「罐頭枇杷」了。江蘇洞庭山生產的「枇杷膏」,是用當地白沙枇杷和中藥沙參、貝母等製成,有潤肺生津的妙用。還有「川貝枇杷露」,具鎮咳去痰等功效。
枇杷樹的白皮可治吐逆、不下食等症;花可醫頭痛傷風。枇杷葉含皂鹼素,具清肺胃熱、降氣化痰功能,用於肺熱乾咳、胃痛、流鼻血、胃熱嘔穢。李時珍分析說:「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枇杷核則用於治療疝氣,消除水腫,利關節。北京郊區陳朝陞老中醫說:枇杷果是離而合,枇杷核是合而離,所以除可退熱去火、療肝疼外,尤以治療腸粘連卓有奇效。其法是:將核去殼熬水喝。由此看來,枇杷的藥用價值確實是很大的。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陽。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這是明台州進士戴復古寫的《夏日詩》。以金黃色的枇杷果來下酒,隨飲隨解,又是古人的一個發明。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