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新生」記】撐起邊銷茶市場半壁江山 湘益茯茶再敘「絲路茶緣」

華聲在線4月12日訊(記者 黃梅 胡杏子)走進益陽茶廠有限公司湘益茶博館,年份久遠的茯磚茶映入眼帘,茯磚茶生產線模型圖集中亮相,少數民族泡茶用具整齊擺放,閃閃發光的榮譽獎牌平整懸掛……它們猶如一張張文化名片,見證老字號品牌湘益茯茶的成長。近年來,湘益茯茶爭做「黑茶領頭羊」,再敘「絲路茶緣」,為「湘茶出湘」持續賦能加碼。

(湘益茯茶)

傳承百年古法技藝 打破「三不能制」說法

從毛茶陳放、黑毛茶篩分、拼配、高溫氣蒸渥堆,到壓制、金花酵庫發花乾燥、檢驗、包裝等,經過大大小小五十餘道工序,人工的嚴密看管,機器的精準壓制,一片茯磚茶才算製成。

「益陽是『中國黑茶之鄉』。在黑茶中,加工工藝最複雜、生產加工周期最長、工藝最獨特的便是茯磚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黑茶製作技藝(茯磚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杏益向記者講述了茯磚茶的故事。

茯磚茶起源於明初,在三伏天加工,成品有類似土茯苓的味道。它最大的特點是擁有國家認可的一種微生物,俗稱「金花」。散落在茯磚茶中的「金花」,經檢測是名為「冠突散囊菌」的益生菌種。

「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涇陽出名茶。」過去,茯磚茶的主產地為陝西涇陽。陝西先人不斷研製、總結經驗,掌握髮花秘方,提出離開涇陽水制不了、離開涇陽人制不了、離開涇陽氣候制不了——「三不能制」說法。「抗戰時期,涇陽茶葉大為減少,益陽開始壓制茯磚茶並發花,打破了三不能制的說法。」劉杏益解釋。

劉杏益回憶,當初為打破這一局面,1942至1943年,益陽先後試製茯磚茶66箱,每箱20片,共3960千克。由於對茯磚「發花」溫度、濕度掌握不夠,試製未能成功。直到1953年,在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等多名專家的指導下,經過3年反覆試驗,「移地築制」才得以實現。1957年,茯磚茶再次實現質的突破,機械壓制全面代替手築茯磚茶。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敢闖敢幹的精神,讓我們在茯磚茶市場『搶』得一席之地。」劉杏益驕傲地說。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茯磚茶便是其中之一。作為目前茯磚茶唯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杏益見證着茯磚茶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湘益茯茶「世界非遺紀念茶」)

非遺湘茶 為「一帶一路」注入湖南元素

一杯茯磚茶,在中、東部地區人們眼中,或許只是尋常飲品;但在西北少數民族眼中,卻是特殊的「生活必需品」。

俗話說:「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以牛羊肉為主食的西北少數民族,一日無磚茶則滯,三日無磚茶則病。「他們對湖南黑茶的喜愛是刻在骨子裡的。」劉杏益說。

自古以來,湖南生產的黑茶,船艙馬背販運西北。1958年,湘益茯茶母公司益陽茶廠成立,是全國最大的邊銷茶廠。198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益陽茶廠生產的「民族團結茯茶」被中央代表團選為禮品。

半個多世紀以來,憑藉獨特的非遺製作技藝、特有的金花酵庫,湘益茯茶深受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的喜愛,撐起邊銷茶市場半壁江山——湘益茯茶佔全國邊銷茶產銷量的四分之一,占湖南省邊銷茶產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供應新疆地區6500噸。

與此同時,品牌注重「內外貿一體化」轉型發展。據劉杏益介紹,近年來,湘益茯茶開通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渠道,形成以益陽為中心、線上線下互補、覆蓋全國通達海外的多層次營銷網絡模式。2023年,湘益茯茶國內外銷售量約9000噸,銷售總額約2.5億元。

(湘益茯茶「中華老字號紀念茶」)

古絲綢之路上,中國茶葉香飄萬里。近年來,品牌藉助「邊銷」影響力,共建「一帶一路」,通過邊境貿易,在蒙古、阿富汗設立總經銷,將茯磚茶銷往哈薩克斯坦、蒙古、阿富汗等國家,再續「絲路茶緣」。湘益茯茶也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

湖南黑茶順利挺進「一帶一路」,優勢何在?業內相關專家表示,湘益茯磚茶享譽邊疆,這是最大的優勢。國境線兩側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探親、務工等交往從未間斷過,他們把茯磚茶帶到四面八方,客觀上起到了推廣傳播的作用。

「茯茶千年的絲路輝煌穿越時空,惠及全球,香飄四海。湘益茯茶沿着『一帶一路』的思想和軌跡,讓中國優秀的茯茶文化,走向世界更多角落。」劉杏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