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內卷時代,「精神餅」、「國風餅」、買盒送月餅,誰才是最愛?

每年一次朋友圈曬月餅大賽又要來了。

月餅內卷時代,月餅玩出了新花樣,無論是在口味上還是包裝上都有新玩法,新看點,甚至月餅也加入了「萬物皆可盲盒」的隊伍。今年,你吃到、看到了哪些特別的月餅?

創意惹人愛

月餅年年有,創意歲歲不同。

福建人:你以為自己很幽默?

把文物吃到嘴裏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老牌月餅廠商知味觀,和良渚文化合作,把文化遺產里的神人獸面紋、三叉形器、玉牌飾都複製在了月餅上。

為了保護你們的錢財,學校有多拼!大連財經學院為全校學生髮放近一萬四千個反詐月餅盲盒。反詐月餅盲盒上面印有國家反詐中心的二維碼,學生只需掃碼即可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每個盲盒中裝有4塊不同口味、不同圖案的月餅。

每塊月餅上印有「小小」、「小棍寧」、「待銀親」、「不躺平、「YYDS」、「逢考必過」和校徽共7種不同的圖案

吃個月餅而已,我卻懷疑自己是個文盲……今年,新華傳媒與盒馬聯名打造了「字典月餅」。把生僻字印在了月餅表皮,通過在月餅上刻字這種易學易懂的方式,寓教於樂。

偷偷做個弊:忞mín:勉力。奣wěng:明也,天空晴朗無雲。勥jiàng:同「犟」,固執任性,不服勸導。強迫。強悍。扅yí:「扊扅」(yǎnyí)門閂。呇qǐ:明亮的星。槑méi:古同「梅」。

當然,今年的上海月餅屆,還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出品地址: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精神餅」成功破圈成為全網難求的網紅月餅。這背後,透露出一種年輕人在生活焦慮和精神壓力下的自我解嘲。畢竟,不少網友都說,「不開心的時候就吃點『精神餅』,吃完人就精神了!」

9月1日還上新了蘇式月餅

用口味征服你?

每年也總有不少靠「重口味」殺出重圍的月餅。

近日,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定製了上萬份月餅盲盒,其中包含長安葫蘆雞、油潑辣子等陝西特色風味,共12種口味,表面印有大雁塔鐘樓、城牆、兵馬俑等。

湖南長沙一辣條廠舉辦辣條月餅研發大賽,並開發出了有辣條香菜月餅、辣條螺螄粉月餅、辣條五仁月餅、辣條鹹蛋黃月餅等。最終,辣條螺獅粉月餅被內部票選為最受歡迎月餅口味。

哦莫,無法想像……

養生月餅可能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生活作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研製的「忠山明月」中藥餡月餅低調出爐,此次推出的月餅共有四款,其中最特別的是「六味陳菊豆沙月餅」,這款月餅的麵皮、餡兒都添加了党參、陳皮、杭白菊等多味中藥,具有開胃健脾的功效。

不過,就算有皮蛋月餅、韭菜雞蛋月餅、珍珠奶茶月餅……我們都早已見怪不怪了。畢竟,這月餅的口味之戰,早在十八年前就已經打響了……

買盒送餅?

每年月餅的包裝噱頭也不少。這場戰鬥中,互聯網大廠從來不認輸。

阿里這次準備了盲盒月餅,打開後第一層是六個月餅,二層是盲盒,有可能抽到不同的小玩偶,白色的玩偶架,可以自己完成組裝。這份月餅內部購買價格只需要110元,但因為融合了「盲盒」元素,順利在各大社交媒體出圈。

鵝廠則繼續公益環保主題。今年騰訊的月餅禮盒是甘蔗渣做的,配的是廣州酒家出品的4塊月餅4塊點心。重點來了:吃完月餅,盒子可再利用,也可以自然降解。

還有一些月餅,配合剛落地地球的「出差三人組」,強推了一波太空主題月餅。比如順豐的月餅里,附贈的模型從前年的卡車到去年的飛機,今年已經妥妥升級成了火箭。嗯,不禁期待明年會是啥呢?

去哪兒網站也來了:離開地球表面,帶你星際穿「月」。禮盒裡配的是萌萌的玉兔頸枕和酷酷的書包。(內心os:說啥呢,為了防疫,我連國門也不會出的)

這時候可能還是來個馬蜂窩家的露營主題月餅套裝更實惠。包裝盒像極了紮營帳篷,裏面則附送了可摺疊露營收納袋、復古露營充電式煤油燈。難怪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好多人的留言是:收馬蜂窩月餅禮盒,月餅可以不要。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對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吃月餅,總是不能少的儀式感。不過,儘管每年的新奇月餅大賽戰況愈演愈烈,「創意流」和「泥石流」並駕齊驅,最後贏家卻還是傳統口味。根據調查,今年中秋依然有接近一半的消費者選擇購買傳統廣式月餅,而願意購買創意月餅或特殊口味月餅的僅占 20.24% 。可見,雖然新式風味層出不窮,可嘗了鮮之後,人們還是願意回到最初的味道

而在品種上,作為上海土著,小編必須喊一聲:鮮肉月餅YYDS!君不見,颱風天里,排隊人兒依舊潮潮翻翻……

最新的月餅購買趨勢是,大家對月餅消費的自吃需求增多,而送禮需求相對下滑。於是華而不實的月餅被時代淘汰,消費者對月餅本身的味道與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從古至今,小小的月餅發生了大大的改變,但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永恆嚮往。這一節日情結,是月餅口味、造型、包裝創新求變的依歸所在。只有依託這一情感內核、文化內核,節令食品的創新才能找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才能避免形式化、表面化,才能將依附其上的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上觀新聞、網易文創等

編輯:陳雯

責任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