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這也是春節期間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據歷史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關於元宵節的記載,漢武帝會在這一天舉行祭天儀式。到了東漢,人們開始有了賞花燈的習慣,直至唐代,元宵節才正式成為法定假日。
從古至今,歷經2000多年,元宵節一直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各種活動,比如賞花燈、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舞獅等,當然還少不了吃元宵,寓意着希望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元宵節有很多習俗和講究,下面來看看正月十五的「4要吃、3要添、2不喝、1不借」,這些習俗據說能帶來人財兩旺的好運!
一、4要吃
1. 吃元宵
元宵節少不了吃元宵,這個習俗從宋代就有了,當時叫「園子」,在南方則稱為「糖圓」,到了明代才開始稱作湯圓,古人認為吃元宵象徵著團圓和美好生活的願望。現在,在正月十五佳節當天,北方人習慣吃元宵,南方人則是吃湯圓。
2. 吃餃子
餃子的形狀像古代的金元寶,因此每逢佳節,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吃餃子的習慣。元宵節也不例外,吃餃子寓意着來年財源滾滾。
3. 吃饅頭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隨時都能吃到饅頭。但在過去,只有條件好的人家才能吃上白面饅頭。饅頭是蒸出來的食物,正月十五即使沒有白面,也會蒸些窩頭等蒸食。因為「蒸」與「登」諧音,吃蒸食寓意着來年五穀豐登。
4. 吃魚
魚是過年時餐桌上的常客,寓意着年年有餘。魚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食用。在元宵節這一天,吃魚也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這些傳統食物不僅滿足了味蕾,也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無論是團圓、財富還是豐收,每一種食物背後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意義。
二、3要添
這裡說的「添」主要是指添加各種穀物糧食。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添米面:在元宵節這天,往家裡的穀倉添加米和面,象徵著新的一年食物充足,不愁吃穿。
2、添水:除了米面,還需要把家裡的水缸添滿水,這寓意着新的一年裡家中生活無憂,水源不斷。
三、2不喝
1. 不喝大酒
過年過節,家人聚餐時,喝酒是少不了的,但要注意適量,切忌喝得太多。歷史上有很多因為喝多了導致樂極生悲的例子,所以在正月十五的家庭團圓宴席中,飲酒一定要適可而止。
2. 不喝劣質酒
過去,特別是90年代,經常有新聞報道因飲用劣質酒而導致健康問題的事件發生。雖然現在這種情況少了,但劣質酒的危害依然存在。這類酒通常很少有甚至沒有糧食成分,大多是用酒精勾兌而成。因此,團圓佳節時分,選擇純糧酒非常重要,比如下面這款酒就非常適合在元宵節當天飲用。
這款國康1935是一款正宗的醬香型白酒,酒廠位於貴州仁懷地區的核心產區。由於醬酒對產地有特殊要求,貴州仁懷也被視為是最適合釀造醬酒的地方。「曲為酒之骨」,優質的酒麴得益於貴州仁懷獨特的氣候條件,這裡的溫濕度使得酒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能夠顯著提升醬酒的品質。國康酒廠採用貴州仁懷傳統的古法工藝,使用天然小麥制曲,整個發酵和存放過程需要120天才能完成,為卓越的醬酒品質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這款酒好喝的關鍵還在於其釀造工藝,這也是其幾十年屹立不倒的基礎。大麴坤沙工藝是貴州許多名酒釀造所採用的工藝,起源於貴州仁懷。國康酒廠遵循這一傳統釀造流程,165道工序,道道精細,經過一年的反覆釀酒後,新酒還要密封存放60個月,這才形成了熟悉的茅香風味。
至於水源和原料,它們也是影響白酒品質的重要因素。水質關係到酒的口感,而原料則決定了酒的香味。這款酒使用的水源均來自赤水河,這條河流富含礦物質,很多知名優質醬酒都是用這條河水釀造的。此外,這條河還灌溉了沿途的土地,使得這裡種植的穀物香氣濃郁,適合釀酒。
自1993年問世以來,國康酒廠在仁懷地區已紮根了近32年,這期間,國康酒一直保持高品質且經久不衰,這正是消費者認可的關鍵。這款酒不僅保留了經典的茅香,而且口感飽滿協調,入口醇厚,窖藏濃郁,老酒的香味持久,糧食香十足。在元宵佳節當天,與親朋好友共享,是再合適不過了。
四、1不借
正月十五這天,家裡的錢財最好不要外借,過去甚至連日常用品也不借出去。因為這一天被視為往家裡添東西的日子,如果在這天把錢或物品借出去,會被認為不太吉利。
關於正月十五的傳統習俗和講究,你還知道哪些其他的禁忌或注意事項嗎?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