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得好,「冬至大如年」!
眼瞅着冬至就要到了,這在咱老百姓心裏,可是個重要節氣。
這天吃啥,那可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講究?這些講究里,藏着對生活的盼頭,和對傳統的敬重。
1.「冬至餃子夏至面」
在北方,冬至這天吃餃子,那是必不可少的。一到冬至前,家裡就開始忙活起來,和面、剁餡,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的。
我記得小時候,每到冬至,奶奶就會早早地開始準備餃子餡,白菜豬肉餡的餃子,那叫一個香。
奶奶說,冬至吃餃子,是為了防止凍耳朵,雖然知道這是個傳說,但每次吃着熱乎乎的餃子,心裏就覺得特別踏實溫暖。
和面的時候,講究「軟麵餃子硬麵條」,把面和得軟軟的,揉得光滑細膩,醒上一會兒,包出來的餃子皮才筋道。
餃子餡要調得鹹淡適中,放足了蔥姜蒜去腥增香,一家人一邊包餃子,一邊嘮着家常。
等餃子下了鍋,熱氣騰騰地端上桌,蘸上醋和辣椒油,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這就是家的味道,也是冬至的味道。
2.「冬至餛飩夏至團」
餛飩,在南方的冬至餐桌上,有着重要地位。那薄如蟬翼的餛飩皮,裹上鮮美的肉餡,在鍋里煮熟後,像一個個小元寶似的浮起來。
吃餛飩講究的是一口鮮美的湯,用豬骨或者雞骨熬制的高湯,撒上紫菜、蝦皮、蔥花,再滴上幾滴香油,把煮熟的餛飩盛到湯里,那滋味兒,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
冬至的早晨,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感覺全身都暖洋洋的,新的一年也會福氣滿滿。
3.「冬至蘿蔔夏至姜」
蘿蔔也是冬至的時令美食。這時候的蘿蔔清甜多汁,水分足還帶着絲絲的辣味,無論是燉湯還是紅燒,都好吃得很。
我家就喜歡用蘿蔔燉羊肉,把羊肉切成小塊,先焯水去掉血水和膻味,然後和蘿蔔一起放到砂鍋里,加上蔥姜、料酒、花椒、八角等調料,小火慢燉。
燉到羊肉軟爛,蘿蔔也吸滿了羊肉的香味,湯變得濃白醇厚。吃的時候,先喝上一口熱湯,全身都熱乎了,再吃一口羊肉和蘿蔔,那滋味兒,從舌尖一直暖到胃裡。
這道菜不僅味道好,還特別滋補,適合在冬至這個寒冷的節氣吃,給身體補充足夠的能量,抵禦冬天的寒冷。
4.「冬至吃湯圓,團圓又一年」
湯圓在南方的冬至夜,有着團圓的寓意。糯米粉加水揉成麵糰,包上甜甜的餡料,有芝麻餡、花生餡、豆沙餡等等,每一種都甜到心坎里。
把湯圓搓得圓滾滾的,放到鍋里煮熟,煮湯圓的時候要輕輕攪動,防止粘連。等湯圓浮起來,就可以撈出來吃了。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湯圓,歡聲笑語回蕩在屋子裡,這就是冬至的溫馨時刻,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新的一年生活甜蜜幸福。
5.「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這句俏皮的民諺,時刻提醒着人們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其實這些老傳統的食俗,不僅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承載着先輩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庭團圓的祈願。
在冬至這個特殊的日子裏,不管是吃餃子、餛飩、蘿蔔、湯圓,還是其他的傳統美食,都是在遵循着這份古老的智慧。
在寒冷的冬天裏,感受到濃濃的溫情和傳統的力量,也讓這些美食成,為連接親情和文化的紐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