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是煤城也是酒鄉。淮北濉溪口釀酒史源遠流長。從前淮北釀酒工人累死累活,一天掙不到十文錢,死了連一張蘆席也買不起。
釀酒工人雕塑
有據可查,淮北濉溪口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有允成、廣益等10餘家釀酒作坊。清代乾隆至嘉慶七年(1802),濉溪口酒坊已達20餘家。光緒30年(1904),津浦鐵路通車,外銷有了有利條件,濉溪口大街小巷酒坊遍地開花,多達72家,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幾乎相當於現在的酒廠。當時民謠:「團城七十二,居中盡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中佳。」
開壇十里香,誰解其中味!
蒸酒工人在勞動
當時酒坊工人勞動特別繁重,工資卻非常低。最苦最累的是蒸酒工人,當時即有表現其勞動和生活的歌謠曰:「上甑簸其裝,入池用大筐,晾糟木杴揚,冷卻水桶忙,出的牛馬力,吃的糠菜糧。」踩曲工人兩個隊46人,輪番在各酒坊幹活,每隊每天要拉、踩、運曲5萬餘斤,而每人每天掙的錢,只夠買四五斤雜糧,估計不到十文錢。≪安徽文史資料全書·淮北卷≫中說釀酒工人日工資「銅錢一千文」,接著說只能「買四五斤雜糧」,這是明顯的錯誤!即使有些工種如酒把式(釀酒師傅)工資高些,也絕不可能達到每日「銅錢一千文」!
≪安徽文史資料全書≫上的記載,誤把十文錢說成「一千文」
工人年老力衰後,就會被攆走。工人趙成父親病故,連條蘆席也買不起。
出大力流大汗
福泉酒坊的老闆王俊清,對工人特別慳吝苛刻。出酒時嚴密監視工人,你聞聞酒香可以,想喝自己釀的酒沒門,王老闆外號「王三摳」,時間長了,工人連他的真名也忘了。協聚酒坊老闆周俊哲,靠榨取工人血汗發了財,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豪,資產萬貫,發行的紙幣在方圓百里流通。1934年時周老闆就擁有兩輛日本產豐田牌豪車和一幢豪宅觀景樓。工人與老闆,生活兩重天。
濉溪城酒樽雕塑
地上往來人,但愛酒甘美。不知杯子里,多少辛酸淚!
今天酒廠工人的工資待遇,與從前相比,肯定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