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獨特的品牌價值 ——從第四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看中國品牌崛起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5月15日—18日,第四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如期舉行。室內外展館面積達30萬平方米,來自尼日利亞的採購商奧盧是連續參加四屆長沙工程機械展的老朋友,他手持咖啡,逛展的腳步從容淡定。

8年前,奧盧以低於國外品牌40%的價格,買下一台中國品牌的泵車,忐忑地詢問賣方:出了故障怎麼維修、是否在非洲設有辦公室?現如今,他再不擔心質量問題,而是和參展企業探討能否把電池模塊定製成耐高溫的版本,還現場體驗了一把智能遠程操控設備。

從「質疑質量」到「定製研發」,這位非洲商人見證了中國工程機械的品牌崛起。曾幾何時,國產工程機械因缺乏品牌認知度,只能以低價爭奪市場。如今,中國品牌以技術創新、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和全產業鏈布局,撕掉國外品牌「平替」標籤,淬鍊出獨特的品牌價值,成為全球產業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5月16日,觀眾在第四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現場參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田超 攝

從跟隨到定義:以核心技術重塑話語權

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北登陸廳步入展館,一台高聳入雲的起重機臂架直指蒼穹,猶如張開雙臂在迎接觀眾。這台中聯重科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現場展臂高度接近200米,是行業唯一可滿足190米以上高度風機吊裝的輪式起重機,也是風機吊裝工況覆蓋最廣的輪式起重機。

「起重能力最強、技術含量最高、工況覆蓋最廣、作業轉場最快。」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中聯重科繼2000噸級、2400噸級全面地起重機之後,再一次刷新全球紀錄。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工程機械品牌刷新世界紀錄已成為常態。突破,始於關鍵核心技術的艱難攻關。

三一重工的泵車臂架技術是典型案例。1998年,其研發團隊在車間晝夜奮戰,突破37米臂架泵車技術,終結了國內長臂泵車依賴進口的歷史。此後,三一更以86米鋼製臂架泵車刷新世界紀錄,並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迪拜塔等超級工程中證明實力。

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是另一關鍵戰場。

挖掘機靈巧地穿越障礙賽道,電動裝載機以華爾茲般的舞步划出完美弧線,智能機械人切水果……本屆展會上,這些看似輕鬆、趣味的表演背後,實則是傳感技術、運動控制算法與核心零部件性能的集中檢驗。

邵陽維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帶來最新研發產品——四象限泵。「既可以當油泵,也可以當馬達。」工作人員介紹,四象限泵打破了傳統設備的功能局限,在起重作業中,它不僅能提供動力輸出,還能在下放重物時將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回饋系統,非常節約能源。作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邵陽維克液壓液壓泵比肩國際品牌同類產品,已應用到三一集團、中聯重科等多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主機廠。

這正是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突破創新,逐步築牢工程機械領域根基的縮影。在本次展會的專題活動——2025全球工程機械50強峰會長沙論壇上,2025全球工程機械零部件供應商100強榜發佈,中國企業佔據27個席位,數量較往年大幅增長,特別是在動力系統、液壓系統、三電系統等核心配套板塊,中國企業已具備與國際巨頭同台競技的實力。

5月15日,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外國嘉賓參觀工程機械。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馭風而行,跑出超車加速度

會走路的挖掘機,能打招呼的機器狗,重型機械的綠色化展品達到75%……相比於前三屆,本屆展會的智能化、綠色化成色更足。

智能化和綠色化正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機遇。這兩大趨勢不僅突破傳統工程機械的技術邊界,更以「技術+場景」的創新模式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在三一集團的室內展區,大屏正在播放三一重工18號廠房內令人驚嘆的生產效率。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該工廠人均效率提升400%。「中國『智造』加持下,我從不擔心交貨慢。」一位海外客商發出感嘆。

工程機械新能源產品的滲透率正在不斷上升。相關機構預測,純電動工程機械市場將在2025年達到爆發點,主要產品滲透率或將達到25%。

搶抓技術制高點,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加大對電池、電機和電控三電系統的研發投入。「工程機械電動化,有一場硬仗要打。」匯川技術工程機械總裁陶勁說,正是看中工程機械電動化的廣闊藍海,公司很捨得投入,即便在虧損情況下每年仍保持15%的研發投入佔比。

新能源充電樁設備市場也繁榮了起來。「新能源充電設備,中國布局得很早,走在了國外前面。」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國際營銷經理余傳星說,公司的電動充電樁分佈在全球500多個城市,總數量超過36萬個。

5月16日,第四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現場,工作人員在給觀眾演示操控全電動挖掘機械人。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田超 攝

從產品「出海」到生態「紮根」:中國品牌刷臉全球

5月17日,參展間隙,機智數聯總經理王錦抽空給中東客戶打視頻電話,介紹一台設備的性能和參數。這位客戶自2023年下單第一台設備後,現在幾乎每個月都來「進貨」,現在已下單了10多台設備。

「在中東,到處都能看到中國工程機械設備。」王錦告訴記者,中東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熱火朝天,商機無限,依託中國基建和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中東國家對中國設備有天然的好感。

國內基建放緩,出海成了中國企業的共識。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額達528.8億美元,同比增長8.8%,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

從出海到紮根,經過多年探索,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際化之路。柳工印度波蘭、巴西等地設立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海外收入佔比達50%,產品覆蓋170個國家;中聯重科通過併購意大利CIFA、德國威爾伯特等企業,構建橫跨歐亞的「兩橫兩縱」市場格局,其履帶起重機打入土耳其等高端市場。

這種深度本地化策略,使中國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從而不再依賴低價競爭,而是通過本地化服務、定製化產品與跨國研發,樹立「高端製造」形象。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正在將「一帶一路」倡議轉化為市場機遇。比如三一重工、臨工集團等中國品牌頻頻現身「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基建項目,以「可靠」贏得客戶信任。

今天的中國工程機械,早已不是國外品牌的廉價替代品。其品牌價值的核心,不僅是技術參數的超越,更是一種從「製造產品」到「塑造標準」、從「爭奪市場」到「引領需求」的產業哲學。正如柳工董事長曾光安所言:「把中國企業做成世界級企業,就是我們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