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匯金出手!易方達、華夏滬深300ETF創歷史單日最高成交紀錄

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4月7日,全球市場迎來「黑色星期一」。以亞洲市場為例,當日上證指數下跌7.34%,滬深300指數下跌7.05%,恒生指數下跌13.22%,恒生科技指數下跌17.16%,日經225指數下跌7.83%,韓國綜合指數下跌5.57%。

a股當日兩市成交額仍保持在萬億以上尾盤時分,中央匯金公告稱,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etf,未來或將繼續增持。

wind數據顯示,4月7日股票型etf份額較上一交易日增加近77億份。其中,多隻寬基etf成交額放量大增,華泰柏瑞滬深300etf(510300.sh)單日成交額為243.15億元,嘉實滬深300etf(159919.sz)成交額為94.19億元。滬深300etf易方達(510310.sh)、滬深300etf華夏(510330.sh)兩隻產品更是創下了歷史最高成交額的紀錄,分別達到了107.62億元、92.52億元。

此外,易方達創業板etf(159915.sz)、華夏上證50etf(510050.sh)當日的成交額也達到了126.6億元、95.47億元。

表:4月7日,市場排名靠前的多隻etf成交明細      來源:wind 界面新聞整理

自2023年10月以來,為了提振市場信心,中央匯金頻頻出手,在二級市場進行增持。

2023年10月11日,中央匯金時隔8年再次出手,對中國銀行(601988.sh)、農業銀行(601288.sh)、工商銀行(601398.sh)、建設銀行(601939.sh)合計增持超4.76億元,並表示擬在未來6個月內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國有四大行股份。

2023年12月1日,「國家隊」又一次出手。當天下午,消息突然傳來,國新當日進場買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etf產品。據悉,所購入的etf產品多為跟蹤央企指數產品。隨後,大盤快速反攻。

截至去年年末,中央匯金持有etf的份額合計3176億份,持倉市值合計1.05萬億元。與年中相比,2024年末「國家隊」持有etf的份額增加819億份,持倉市值增加4625億元,增幅為78.31%。

其中,滬深300指數系列etf被中央匯金持有最多。截至去年底,中央匯金持有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市值高達2506億元;易方達滬深300etf是中央匯金持有市值第二大的etf,為1827億元華夏滬深300etf位列第三,為1342億元。此外,嘉實滬深300etf和華夏上證50etf也是中央匯金持有市值超千億元的etf。

「雖然匯金的公告沒有明確具體增持了哪些etf,但是從市場的資金成交量來看,應該還是以核心寬基產品為主。」業內人士表示,以中央匯金為代表的大資金進場增持etf,主要傳遞了積極的信號,有助於提振投資信心,彰顯了對後市行情的偏樂觀態度,以及對資本市場中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

關鍵時刻國家隊出手,無疑彰顯了對a股市場的信心。如何看待市場行情的後續走向?投資者又應該把握哪些可能成為主線的板塊?

鵬華基金分析,相較於美股,a股整體估值更具性價比,全球動蕩環境下會相對抗跌;但前期板塊分化以及槓桿資金交易消化可能還不充分,傾向於認為短期還有一個加速出清的過程。合歷史經驗來看在衝突發酵期間,最確定的是無風險利率下行(紅利/類債)方向,其次是分母端彈性+關稅影響小的自主可控/科技方向,前者在調整期抗跌,後者在出清的超跌反彈中最佔優;最後,經濟預期改變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需要等到流動性衝擊平復、分母端彈性交易完畢,市場才開始逐漸交易分子邏輯。

對於後續的應對,前海開源基金認為,一方面,內需消費、自主可控等作為中長期促進經濟動能切換和短期托底政策的發力結合點,有望成為市場聚焦的方向。另一方面,面對可能持續和反覆的全球貿易談判,短期仍需做好應對不確定性的準備,持倉可階段性向低波紅利、低位績優等方向傾斜。

平安基金則建議,從以下三條主線進行布局:(1)具備紅利質量屬性的食品飲料龍頭,如分紅預期提升、業績增長確定性較強的白酒企業,以及必需消費領域的農業、肉品、乳品龍頭;(2)內需情緒價值相關板塊,如潮流玩具、美妝護理、旅遊等;(3)可能受益於政策刺激的方向,如餐飲、人力資源服務等。

摩根資產管理認為,從政策、資金投資者情緒等因素來看,當前a股市場基礎仍較好待風險集中釋放後,市場有望重拾升勢,依然看好中國資產的長期投資機會短期震蕩下,可關注部分業在風險規避下可能出現的錯殺機會,包括部分供應鏈全球無備份且下游利潤率高,有較高的議價空間(如鋰電、高端消費電子等);產業邏輯下資本支出預期不受影響、需求難以證偽的新興產業(ai相關、機械人銀行、煤炭,以及紅利板塊等具備一定防禦屬性,或是平抑波動的較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