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力 編輯/周遠方】
3月26日,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發佈2024年業績報告,上年度在行業政策調整與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公司實現營收微降,凈利潤增長。
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內實現了營業總收入410.67億元,同比下降0.80%;歸母凈利潤27.7億元,同比增長16.08%;扣非凈利潤23.14億元,同比增長15.1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4.77億元,同比增長31.13%。
儘管營業收入略有下降,但復星醫藥的凈利潤卻實現了16.08%的增長。這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報告期內,復星醫藥的毛利率減銷售費用率同比提升2.45個百分點,剔除新併購企業的影響,管理費用下降3.55億元。
復星醫藥表示,當前公司採用「自主+引進」研發策略,全球化戰略2.0階段取得進展,商業化端在美、非、中東建立基地。儘管戰略明確,但公司也需應對創新葯國際競爭和醫療服務板塊盈利挑戰。
歸母凈利增長16.08%,創新葯板塊成業績度動力
2024年,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的成績單。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10.67億元,同比微降0.8%;歸母凈利潤27.70億元,同比增長16.08%,扣非凈利潤23.14億元,同比增長15.10%。
公司醫藥近三年財務數據 截圖來自復星醫藥公告
公司凈利潤的增長主要源於創新葯收入佔比提升和成本控制。分板塊看,製藥業務收入289.24億元,同比下降4.29%,但分部利潤同比增長54.83%,毛利率提升0.92個百分點至54.3%。這一反差反映了傳統仿製葯業務受集采衝擊的影響,以及創新葯對利潤結構的優化作用。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板塊收入43.23億元,同比下降1.53%,但虧損收窄;醫療健康服務板塊收入76.47億元,同比增長14.61%,成為增速最快的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達44.77億元,同比增長31.13%,顯著高於利潤增速,顯示運營效率的提升。通過處置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近30億元,資產負債率穩定在45%左右,財務結構趨於健康。
作為核心板塊,創新葯收入增長是業績的核心驅動力。報告期內,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收入80.85億元,同比增長5.84%,佔總收入比重升至19.7%。其中,pd-1單抗「漢斯狀」新增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歐盟獲批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海外市場潛力逐步釋放;car-t療法「奕凱達」累計惠及超800例患者,被納入110餘款惠民保,商業化覆蓋持續擴大。創新葯收入佔比提升帶動整體毛利率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至48.6%。
此外,復星醫藥國際化戰略初見成效,上年度海外收入112.97億元,同比增長8.93%,佔比升至27.5%。美國市場仿製葯銷售團隊已覆蓋33款產品,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在印度、歐洲的產能布局強化了注射劑出口優勢。創新葯出海亦取得突破,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葯在美加獲批,斯魯利單抗歐盟上市進入倒計時。
然而,上年度製藥板塊中,抗感染核心產品收入同比下降27.95%,主要因新冠相關產品需求退潮;中樞神經系統產品收入下滑21.01%,反映老品種生命周期衰退。帶量採購影響持續,年內10個仿製藥品種新進入集采目錄,存量42個集采品種面臨價格下行壓力。此外,研發投入55.54億元,資本化比例34.39%,較同行偏高,後續需關注管線轉化效率。
創新葯管線與全球布局:挑戰與機遇並存
年報內,復星醫藥表示公司的研發策略呈現「自主+引進」的雙軌特徵。2024年,公司自主研發的7個創新葯/生物類似葯共16項適應症獲批,包括首個歐盟獲批的國產pd-1單抗;引進產品如a型肉毒毒素「達希斐」、抗結核新葯「普瑞尼」快速填補管線空白。
在研項目中,mek抑製劑蘆沃美替尼兩項適應症進入優先審評,adc藥物hlx42/hilx43開啟中美雙報,核葯、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通過產業基金布局,研發管線厚度居行業前列。
研發效率優化是另一亮點。公司通過innox數字化系統重構研發流程,將決策響應速度提升至t+1標準;設立科學顧問委員會(sab)引入外部智庫,早期研發失敗率同比下降15%。不過,55.54億元的研發投入中,費用化比例65.6%,低於恆瑞醫藥(80.5%)等同行,後續臨床推進效率需持續跟蹤。
當前,公司全球化戰略進入2.0階段。在生產端,重慶、徐州原料葯基地完成整合,10條生產線通過fda/ema認證,支持曲妥珠單抗等生物類似葯在50餘國上市;在商業化端,美國自營團隊搭建完成,非洲建成5個區域分銷中心,中東合資公司落地沙特。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輸出模式——向abbott、dr.reddy's等企業授權5款生物類似葯海外權益,首付款+里程碑金額累計超5億美元,創新葯bd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
面對drg/dip支付改革,公司加速構建「葯械+服務」協同生態。醫療器械板塊中,達芬奇手術機械人國內裝機超460台,ion支氣管導航系統打開肺癌早篩市場;醫療健康服務板塊聚焦大灣區,佛山禪誠醫院連續七年居社會辦醫榜首,康復專科網絡擴展至14家機構。這種閉環模式不僅提升終端把控力,更為創新葯上市後快速放量提供場景支持。
儘管戰略清晰,公司仍需破解兩大命題:一是創新葯出海面臨國際巨頭競爭,斯魯利單抗美國橋接試驗尚未完成,能否複製國內成功存疑;二是醫療服務業態培育周期長,當前該板塊凈利潤仍虧損3.15億元,需進一步驗證盈利模型。
在行業估值重構的背景下,復星醫藥能否通過「創新國際化+運營精細化」實現估值修復,將成未來關鍵觀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