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股民,第一次體會到「東升西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表外表裡 (ID:excel-ers),作者:陳梓潔 編輯:付曉玲 曹賓玲


「怎麼就這麼沉不住氣呢,明明再多拿幾天就回本了。」

盯着已清倉證券頁面上刺眼的「-2000」總盈虧額,小羊後悔不已,恨不得穿回當時阻止自己割肉。

作為還在校的00後,打從記事起,他一直接收的輿論就是,「天天保衛3000點的大A,套你沒商量;一路向上的美股,閉眼買就能賺錢。」

可沒曾想2月份一進來就對上美股大跌的行情,眼看越抄底越沒底、損失不斷擴大,他心態崩了,急惶惶割肉跑路。

然而接下來的發展,讓這波看起來像是「假摔」:上周底到這周,美股三大指數波動上行,技術面呈現企穩信號。

市場的口風,一整個大逆轉。華爾街集體搖旗吶喊起「美股見底」。國內美股擁躉、夾頭大佬但斌,也盯着K線樂觀道:「美股的季線圖很少有兩個季度連跌的,如果有都是千載難逢的買入機會。」

跟隨着熱烈的氛圍和眾人唾沫飛濺中的唱多,小羊又進場補倉,坐等被帶飛。

但我們與幾位資深美股股民以及金融從業者聊過後發現,也有不少人正在割肉納斯達克,買入大A。

一、短短一個月,從浮盈60%到大虧30%

「關稅俠稱號太給他臉了,建議叫他「川普稅棍」」,贊。

「懂王下台,還美股一片清凈」,贊。

……

凌晨一點,縮在被窩裡的Lana手指翻飛地刷着短視頻評論,為每一條罵特朗普的留言送上一個贊。

怨氣當然不是一天積累起來的,從特朗普上台開始,Lana感覺自己的投資運就變「霉」了:加征關稅大招一出,引發美股令人瞠目的跌幅;眼看大盤有了企穩跡象又跳出來「亂說」,股價再次下挫……循環往複、沒完沒了。

這讓遵循「有企穩跡象就加倉」的她,深陷「加完跌,又加又跌」的怪圈,眼睜睜看着賬戶資金,從之前的盈餘60%,一路縮水到虧損30%。

「如果沒有特朗普的昏招頻出,我的操作基本不會有問題。」Lana篤信道,因為各類機構的分析報告,都白紙黑字指向同一點:美股上漲靠盈利驅動。

從2009年低點到今年年初高點,標普500指數累計漲了822%,道瓊斯指數累計漲了587%,納斯達克指數漲了1509%,中間(除了疫情)幾乎沒有出現過重大調整。

而支撐起這場盛宴的,是谷歌、蘋果、亞馬遜、英偉達等互聯網以及科技巨頭們耀眼的業績增長。也正因此,美股被視為全球投資回報率最好的資本市場。

Lana就是慕名而來的,一張白紙的她,去年中零幀起手入了幾支藍籌股,兩個月就斬獲20%收益。後續操作雖難免碰到股價波動,但往往很快就反彈了。

「比如某鋰電池股,中間盤整過兩次,但我看他們基本面沒啥問題,就補倉堅定地拿着,最後它股價翻了一倍多。」Lana興奮道,實踐的驗證,讓她對美股的穩定性徹底死心塌地。

而在有近十年投行工作經驗的安達看來,美股不僅穩定,還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

回顧美股1961年以來的60多年歷史會發現,美股的牛市比熊市要長得多——牛市平均持續63個月,平均漲幅達到182%;熊市平均持續時長14個月,平均跌幅只有36%。

且表現出,在特定年代,特定的資產類別或行業,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吸引投資者,推動回報並跑贏市場其他部分。

簡單理解就是,在主題投資(如顛覆性技術)的時期里,消息面造成的股價震蕩都是技術調整,最終還是回到整體向上的主趨勢。

基於這樣的分析導向,在美股這輪下跌中,當身邊人急於割肉跑路時,他卻陸續用手裡的現金買入了微軟、蘋果等科技股,將倉位從四分之一倉調到了半倉,「等這波喧囂落幕、『陣痛』過去,一切都會見分曉。」安達說。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美股趨勢並沒有像安達預期的那樣有平息的跡象,而是一直在下挫。他交易界面的浮動盈虧率隨之由紅變綠,並逐漸從-5%跳到-23%。

同樣有金融圈背景的小七,也感覺自己的操作法失靈了。

「去年美股漲了差不多30%,來到了歷史性高位,我覺得接下來獲利資金勢必會退出,所以年初調低了倉位避險。」但即便如此,她的虧損仍拉大到了20%。

這次的美股崩盤不僅更猛烈,似乎還看不到底。

二、「東升西落」正在進行時

「標普500跌破200日均線了。」一大早醒來看到投資群的噩耗,Lana兩眼一黑。

這一指標,被華爾街視為市場健康狀況的「生死線」,一旦失守,就要小心熊市的出現。進入3月,她無數次祈禱阿美莉卡「爭氣些」,結果還是隨着狂泄的指數滑入了危險區域。

「沒辦法,特朗普想把股市裡的錢逼到債市裡去。」這是Lana的推測。目前美債規模高達36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負債10萬刀+,特朗普正通過「製造衰退」來降低通脹,迫使美聯儲降息,從而給美債留一口喘息。

按照特朗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個性,Lana預感美股還有繼續波動的可能,但彼時她的倉位已經打滿,沒有子彈再去做空了。

被套其實並不可怕,炒股哪有不虧錢的,然而看到群友大發「美國國難財」,Lana的心情就有些複雜了。

那位朋友,在「黑色星期一」之前買入了幾隻中概股,本意是想對衝風險,沒想到新能源車企股票大漲十幾個點,機械人概念股更是單日暴力拉升50%,他不僅一夜回本,還賺了幾百刀。

「東升西落」像一道蹺蹺板,把美股和中股架在了兩頭,按下這邊,撬起那邊。

A股投得比美股多的金融打工人曉武,在這一輪也吃到不少肉,自勇闖大A以來,他浮盈20+%。

但他認為「情緒」不能解釋中股的一切。時間撥回到去年9月,銷戶、清倉、割肉……大A股民哀嚎一片,曉武身邊的朋友、同事也幾乎全部空倉A股,但他卻想起一句糙話:當所有人都在抱怨的時候,就該入場了。

「上證指數停在2700點太久了。」他循着這絲不尋常的氣息,去翻看數據,發現一些股票正在悄悄上漲,「這應該是有人在建倉。」

沒有過多猶豫,他啟用了許久未動的證券賬戶,開始往裏面打錢,但心底還是怕自己買在半山腰,只投入了不到10萬資金,也不敢向別人透露。

結果一個月不到,82隻A股實現翻倍,指數一躍回歸3000點,證明了他的顧慮有些多餘,「我知道A股沒有那麼差,但還是不夠大膽去相信。」

不止看大盤的曉武,看基本面的小七也在加碼A股——從去年開始,她頻頻刷到科技類股票推薦,閉門會議路透、工作上追蹤的信息等,無不指向2025年的主線是科技。

年初科技股還冷冷清清時,她就把不少倉位放到了科技ETF,本以為還要埋伏一段時間,沒想到春節DeepSeek一夜爆火,直接給她送來了30%的收益,甚至在她賣出後又繼續狂飆了20%。

不過她不後悔止盈,「大A趨勢和情緒變化太快。」小七說,從前幾年的新能源、新消費、藍籌到當下的科技股,板塊輪動極快,總是牛短熊長,如果不能綜合把握各種因素做判斷,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套牢好幾年。

而當下國內科技新秀們,雖然給美國科技巨頭們送去了一記重鎚,但仍處於成長初期,如何穩定盈利仍是個棘手的問題,相比之下,跨國公司們基本面穩健,「吸金」能力也有目共睹。

只要美國經濟根基不垮,未來世界格局更可能是『東升西強』。」小七一直盯着美股動態,如果跌至心理價位,就加大對納斯達克指數的定投力度。

對比還在觀望的小七,安達就乾脆多了,他直言——「我死也要死在美股」。

三、納斯達克固然強,但這輪優勢在我

公司股價暴漲30%,咬牙不賣;漲到50%了,還要拿着嗎?

2023年伊始,安達盯着手裡的英偉達股票,糾結了一整宿:在大A買過的「白酒科技」們,曾經牢牢深套,此刻再看坐火箭飆升的「AI算力龍頭」,歷史重演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思考良久,他選擇「保守操作」,出手按下賣出鍵,就此錯過了剩下2.5倍的漲幅。

「在A股你就不可能見到這麼牛的股。」安達說起來語氣仍充滿着遺憾,恐高心理讓自己在面對美股市場時,打不開格局。

這次美股即使出現了「股災式下跌」,他仍選擇堅挺,「核心的科技股拿着不動,跌了就先扛着,反正美股不套人。」

而情況也如他所料,3月19日美聯儲議息會議里,鮑威爾多次暗示「經濟不確定性加劇」,讓市場對貨幣政策寬鬆浮想聯翩,美股三大指數因此全線收漲,隱隱透露「築底」的跡象,如開頭所說,抄底美股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

但Lana不屬於其中之一,經曆數周過山車式的波動後,她對美股的心態變得謹慎起來。

「段永平空倉美股」「上一次巴菲特股票配置比例這麼低,是2008年次貸危機,再上一次是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被美股按在地上摩擦的這段時間裏,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被發到群里。

人狠話不多的大佬們,更是直接在群里甩出一筆筆買入的put(看跌期權,用來對沖股票波動的金融工具),用實際行動詮釋對美股是多麼不看好。

風向標們如此統一指向,Lana也能理解,「就算跌完一輪,美股也還是太貴了。

在過去10年的牛市裡,美股巨頭們股價狂飆,增長四五倍稀鬆平常,十倍、百倍地暴漲也不少見,天量財富在這一過程中被「創造」了出來。然而,許多公司的利潤,實際遠遠低於股價增速。

企業如此,國家也如此,規模龐大的國債始終是懸在美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提醒着眾人美國經濟有被刺破的風險。

想清楚這些,Lana連忙也開了美股融資賬戶,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閑置已久的大A賬戶,她同樣準備啟用了,邏輯也類似——即使是在近期上漲之後,中國的科技股相對於全球同行仍然很「便宜」。

曉武認同這一點,他將未來一年的投資重心放在A股。

戰報會作假,但戰線不會。」他觀察到,儘管市場上關於大A熱衷炒作等詬病層出不窮,但資金流向卻很誠實,短期內市場潮流正在向A股匯聚。

「在什麼周期里,你就投什麼樣的資產。」曉武堅信,順應潮流就是在做正確的投資決策,雖然眼下A股還不太行,但這一輪有情緒醞釀、資金托舉、政策支持,同時經濟也在慢慢走入修復周期,未來牛市仍可期待。

目前,曉武在A股的倉位是美股的7倍,接下來還會視情況繼續加大對大A的投入。

當然,他也坦言,不排除這次有人真能抄到美股的底,但自己「願賭服輸」。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特別感謝博主「前路漫漫亦燦燦x」「維克夏」「The sunshine」對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