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發展資本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財聯社3月23日訊(記者 林堅)在武漢金控集團2025年資本峰會·華源證券春季宏觀策略會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剖析了2025經濟形勢,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等話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發言。

李揚在演講中談到,中國已開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的貨幣雙策,協同應對內外挑戰。財政政策聚焦於赤字與債務的影響機制,加強支出強度、增加轉移支付;貨幣政策則強化流動性管理,將資產價格穩定納入貨幣政策視野,關注匯率彈性。面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利率水平低迷、以及ai技術深入滲透到各個領域的變局,中國以制度創新和堅定的宏觀政策等多重手段「穩增長、防風險、促轉型」,中國經濟的穩定將為全球經濟注入韌性動能。

李揚提到,在六大政策原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確立「先立後破」的理念,這種政策邏輯的哲學思維與以往的「先破後立」有顯著差別。

他表示,當下及今後一段時期,需求不足是中國經濟運行需要關注的重點,提振總需求,自然是當前經濟政策的主要方向。

五大核心觀點

李揚認為,在去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加持下,中國2025年經濟開局良好,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勢能保證我國今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實現。財聯社記者梳理髮現,核心觀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宏觀經濟政策基調轉變。2025年宏觀經濟政策基調發生了重大轉變,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成為主旋律。這一轉變旨在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以應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基本矛盾——有效需求不足。

2025年的財政政策較過去更加積極,在這在多年以來都是沒有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赤字安排:赤字率按4%,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6萬億元。

2.加大支出強度: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76萬億元,比去年增長4.4%,有力刺激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3.增加政府債券規模: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4.4萬億元,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更大程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發行首批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今年新增政府債券規模達到11.8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9萬億元。

4.增加轉移支付:增加10.34萬億元,同口徑增長8.4%,重點是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自主財力,有效提高地方財政保障能力,同時,增加安排促進高質量發展激勵資金,引導地方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內生動力。

5.保障重點領域:全國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均接近4.5萬億元,分別增長6.1%和5.9%。科學技術支出超1.2萬億元,增長8.3%。衛生健康和住房保障等領域支出保持較高的增幅。

2025年的貨幣政策定位是「適度寬鬆」,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第一次。

1.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准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2.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

3.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強化融資增信和風險分擔等支持措施。

4.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便利度。

5.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6.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其二,全球債務形勢不斷惡化。

李揚指出:全球債務危機日益深重,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債務總額達322.9萬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300多萬億美元的債務中,有接近100萬億美元是政府債務,這表明,多數國家的財政狀況和主權債務日趨惡化,這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真正拖累。另外,在債務管理方面,轉向動態評估債務可持續性,重點關注利息負擔、金融市場匹配度及通脹對沖能力,形成新的趨勢。

其三,全球利率不斷走低。

儘管從2022年底開始,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國內出現嚴重通脹,為應對通脹,這些國家紛紛提高了利率水平,然而,隨着通脹逐漸平復和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利率下行基本上成為全球的大趨勢。利率水平下降,也對貨幣當局的宏觀調控帶來了新的挑戰。

李揚分別提出了宏觀與微觀層面的應對策略。宏觀層面上,我們的貨幣政策恐怕應更多地聚焦於流動性管理上,要從單純的「最後貸款人」發展為兼具「最後貸款人」和「最後的做市商」雙重功能,與此對應,保持金融穩定應當成為貨幣當局越來越重要的任務。近年來,央行對貨幣政策目標的表述統一為「保持流動性充裕,使得社會融資總量和貨幣供應與物價及經濟增長相匹配」,這說明,我國的央行正在與時俱進,將最新的理念引入了貨幣政策之中。

在微觀層面,面對息差收窄的局面,商業銀行需大力增加金融服務、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資產交易業務及綜合化管理、綜合化改革。此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須向綜合經營方向轉型。當然,更重要的是:發展資本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其四,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與應對。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最近deepseek橫空出世,更將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推向新的高度。毫無疑問,最近一段時期人工智能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的國運,而且定會對發展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也一定要認識到,ai會提升經濟和金融市場效率,同時對市場波動性產生影響,提出新挑戰,包括對就業、社會公平收入等。

為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要加強教育、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資,培養自主高效的學習者,縮小「智能鴻溝」,旨在讓更多的人能接觸並應用人工智能。同時,要設計合理制度,實施有效的社會政策。另外,在社會政策方面,應當依法對高科技公司進行嚴格監管,防止部分公司壟斷市場,確保技術進步帶來的財富更多地進行合理分配。

。。;。

其五,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低迷,而且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日益增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4年和2025年世界經濟將分別以3.2%和3.3%的速度增長,2026年將依然保持3.3%的速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將小幅加快,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則可能小幅放緩。預計五年後全球經濟增速為3.1%,保持低水平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兩年影響經濟增長的10個因素中,只有2項是經濟因素,其他都是非經濟因素,如錯誤信息、環境問題、地緣政治等。未來十年,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更進一步減弱。這表明,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問題,大部分都不是純金融和純經濟問題,解決方式也不能僅依賴傳統的金融和經濟手段。

整體而言,李揚強調:我們的經濟治理理念必須超越傳統模式,尤為是要突破僅僅在非經濟因素中找出路的傳統思路。形勢的發展,既需要政策制定者建立"複雜性思維",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更需要市場參與者完成"認知升級",在低利率環境中構建新型商業模式。長遠來看,需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應對措施,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財聯社記者 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