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百威亞太在複雜市場環境下展現出戰略定力。5月7日,百威亞太發佈的2025年首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4.61億美元。細究財報細節,百威亞太正通過主動調整蓄力長期增長,短期數據的波動,反而凸顯出管理層「以退為進」的經營智慧。報告期內,百威亞太在主動調整中夯實底盤,在區域分化中捕捉機遇,在戰略堅守中重塑增長邏輯。
「看到提升機會」
財報顯示,百威亞太實現營收14.61億美元;毛利為7.45億美元;凈利潤2.34億美元;正常化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EBITDA)為4.85億美元。
百威亞太在財報中稱:「2025年第一季度,我們在亞太地區的區域布局部分抵消了中國業務持續面臨的挑戰。受到主要運營地區和即飲渠道持續疲弱的影響,加上我們的庫存管理措施佔了約四分之一中國銷量跌幅,使得中國業務面臨阻力。」
儘管數據層面呈現短期壓力,但細究財報細節,百威亞太正通過主動調整蓄力長期增長。
報告期內,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雖因庫存優化措施導致銷量出現下滑,但這一策略本質是為渠道健康化鋪路。百威亞太主動削減低效庫存,疊加非即飲渠道(電商、便利店)同比增長15%,顯示消費場景正加速向家庭場景遷移。
值得注意的是,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的產品結構持續升級,哈爾濱品牌推出的零糖新品「哈爾濱ICGD」在年輕群體中實現70%銷量增長,印證高端化策略的初步成效。
此外,在營收承壓背景下,百威亞太通過供應鏈優化實現銷售成本同比下降1.5%(按每百升計算),正常化EBITDA利潤率穩定在33.2%。這一數據不僅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更凸顯企業在成本控制與運營效率上的深厚積累。
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程衍俊在財報中表示:「儘管我們的中國市場表現因主要業務地區和渠道持續受行業表現放緩而影響,但我們依然看到在當地提升業務表現的機會,輔以在韓國延續強勁的表現。」
戰略調整初現成效
百威亞太當季財報最大亮點來自亞太市場的多元增長動能。
其中,韓國市場營收與銷量雙位數增長,EBITDA同比躍升24.4%,利潤率提升337個基點。這得益於提價策略與高端產品組合優化的共振效應——核心單品Cass和Hoegaarden在即飲渠道市佔率突破40%,驗證品牌溢價能力。
在印度市場則延續高端化奇蹟,百威亞太超高端產品線連續8個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百威在當地推出的精釀啤酒系列Terra,通過文化營銷綁定寶萊塢IP,成功打入中產消費圈層。與此同時,百威亞太在印度市場的數字化基建已形成全域賦能:B2B平台BEES覆蓋中國320城,助力50萬終端商戶實現庫存周轉效率提升30%,非即飲渠道佔比升至45%,渠道結構更趨健康。
同時,百威亞太也在發力中國市場的生態重構。儘管傳統即飲渠道承壓,但家庭消費場景正打開新增長極。電商渠道數據顯示,百威天貓旗艦店Q1銷售額同比增長38%,其中限量版精釀禮盒售罄時間較往年縮短60%。
從區域策略方面看,百威亞太加大對長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的精準投放,通過「城市限定款」提升本地化粘性。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收縮戰線、深耕價值市場」的策略,正在重塑增長模型。中金公司指出,百威亞太首季印度銷量延續增長趨勢、韓國份額進一步提升,展望今年,中國區憑藉品牌組合、渠道優勢重回份額增長趨勢,加大百威系列、哈啤布局,重視非即飲渠道建設;韓國續投資凱獅等產品推進高端化,提升盈利能力;印度則通過百威、黑金等高端及超高端產品推進增長。
未來增長動能充沛
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百威亞太管理層在財報中釋放了明確的戰略信號:高端化與數字化被列為未來增長的核心引擎。
程衍俊在財報中表示:「身為首席執行官,我將着重於確保我們能夠果斷應對不斷變化的市況,並以嚴格的紀律執行策略,從而掌握增長機會。我們始終聚焦於自身能夠掌控的環節,制勝的品牌組合、強大的營銷渠道,以及具韌性且靈活的團隊,相信我們有能力應對當前市場環境,推動可持續並可獲利的增長。」
從行業趨勢來看,隨着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低酒精度、無酒精啤酒以及功能性啤酒等細分領域市場前景廣闊。百威亞太的動作透露出了對此趨勢的回應,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計劃加大對百威和哈爾濱兩大品牌的營銷投入,並通過精釀啤酒和低度酒飲等產品組合優化吸引細分消費群體。
同時,在數字化時代,百威亞太也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其B2B經銷商與客戶互動平台BEES的使用率和覆蓋範圍持續增加。截至2025年3月,BEES已遍及中國超過320個城市。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該平台,百威亞太能夠更及時、準確地掌握經銷商和客戶的需求信息,實現供應鏈的優化管理。根據客戶的訂單數據和庫存情況,百威亞太可以合理安排生產和配送,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同時,BEES平台也為公司與經銷商、客戶之間的溝通搭建了便捷橋樑,促進了雙方的合作交流,有助於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短期業績波動,百威亞太也收穫了來自資本市場的正向反饋。建銀國際發表報告指出,預期百威亞太的新管理團隊將透過策略轉移來穩定公司的中國業務,並在中期帶來更好的盈利增長,維持「跑贏大市」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