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賣港風波:228億交易背後藏着什麼?

2025年3月4日,李嘉誠掌控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發佈了一則重磅公告,宣布與美國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以228億美元(約合165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的核心資產。這筆交易涉及分佈在亞洲、歐洲、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沿線的兩個關鍵港口,總計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和全球物流網絡。交易完成後,長江和記將徹底退出除中國內地和香港外的港口業務。隨後,長江和記股價連續兩日暴漲,市場為之振奮。然而,香港《大公報》緊接着發表評論《中國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中國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也相繼轉載,將事件推向輿論風口浪尖。這場228億的交易背後,究竟藏着什麼?

一、交易的合法性:無可挑剔的商業操作

從法律層面看,李嘉誠此次出售港口的行為毫無瑕疵。長江和記實業是一家在香港註冊的上市公司,其全球港口業務由和記港口控股(HPHS)和和記港口集團控股(HPGHL)兩家公司掌控,這兩家公司合計持有和記港口集團80%的股權。根據香港《公司條例》和國際商業法,私有企業有權自由處置其資產。交易對象貝萊德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雙方通過公開市場談判達成協議,程序合規透明。公告顯示,交易估值228億美元由獨立評估機構基於市場行情確定,且長江和記保留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核心港口資產,例如香港葵涌碼頭和上海的部分碼頭業務,顯示出這是一次戰略性調整而非全面撤資。

具體來看,交易涉及的43個港口包括巴拿馬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英國的費利克斯托港荷蘭鹿特丹港等,這些資產在過去十年為長江和記貢獻了穩定的現金流。以2023年為例,和記港口集團年報顯示,其全球港口業務收入約為45億港元,凈利潤約12億港元。出售這些資產雖屬合法,但也意味着李嘉誠放棄了一塊穩定的「現金奶牛」。

二、出售的動機:商業考量與地緣政治博弈

李嘉誠為何選擇此時出售港口?事實表明,這是一場精明的商業決策疊加地緣政治考量的結果。

首先,全球航運業正面臨不確定性。以巴拿馬運河為例,2023年以來,因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乾旱,運河水位持續下降,日通航量從38艘減少至24艘,導致船舶排隊時間延長,通行費上漲。例如,2024年一艘20萬噸級貨輪的通行費已從約50萬美元升至75萬美元。疊加俄烏衝突和紅海危機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港口資產的長期回報面臨風險。出售228億美元的資產,不僅讓李嘉誠家族套現巨額現金,還規避了未來可能的貶值。以英國費利克斯托港為例,該港2024年因罷工和供應鏈中斷,吞吐量下降了約10%,盈利能力受到影響。

其次,地緣政治壓力不容忽視。2025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次演講中重提「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主張,聲稱「運河不能落入敵對國家手中」。儘管巴拿馬政府迅速反駁,但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可能通過經濟或軍事手段加強對運河的干預。李嘉誠的港口資產中,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分別位於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和大西洋入口,戰略價值極高。面對潛在的「強行吞併」風險,李嘉誠選擇主動出售,既保住了資金,也避免了與美國正面衝突。據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誠親自參與談判,僅用四周時間敲定協議,顯示出他對局勢的緊迫判斷。

三、對中國的影響:航運命脈的潛在威脅

這場交易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讓我們用事實說話。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貿易的命脈,2024年全球約6%的海運貿易經此通行,其中中國商船貨運量佔比21%。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國與拉美國家的貿易總額達4800億美元,其中巴西鐵礦石(佔中國進口量的60%)、阿根廷大豆(占進口量的20%)主要通過巴拿馬運河運輸。若運河被美國控制並限制中國船隻通行,中國貨船將被迫繞行南非好望角。以一艘20萬噸級貨輪為例,從巴西聖路易斯港到中國寧波港,正常航線經巴拿馬運河約需25天,航程約1.2萬海里,燃油成本約2000噸。若繞行好望角,航程增至2萬海里,耗時增至40天,燃油成本激增至7000噸,額外支出約300萬美元。這不僅推高物流成本,還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尤其是對時效敏感的電子產品和汽車出口。

更嚴峻的是,美國可能將運河「政治化」。2024年10月,美國政府一份行政命令草案曝光,計劃對中國船隻徵收「特別停靠費」,並要求盟友跟進,否則面臨制裁。若巴拿馬兩港落入貝萊德手中,美國可通過間接控制實施類似政策。以2023年為例,中國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貨運量約2.5億噸,若每噸加征1美元附加費,中國企業年成本將增加2.5億美元。更長遠看,這將衝擊「一帶一路」倡議和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例如,香港2024年港口吞吐量為1600萬標箱,若上游物流受阻,可能下降10%-15%。

四、道德與法律的碰撞:李嘉誠的過往記錄

交易合法,但道德爭議卻繞不開。李嘉誠的商業生涯充滿成功,卻也伴隨着「投機者」的標籤。以下事實或許能說明問題:

1.囤地炒地

2006年,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以42億元競得上海陸家嘴東方金融中心地塊,卻遲遲未開發。直到2019年,該地塊以400億元轉手,凈賺近十倍。此舉不僅推高上海房價,還浪費土地資源。他發明的「公攤面積」制度更讓購房者多掏20%-40%的房款。以北京一套100平米商品房為例,公攤面積佔25平米,房價每平米5萬元,購房者需多付125萬元。

2.資產拋售

2013年,李嘉誠拋售內地資產,包括上海東方匯經中心(70億元)和廣州西城都薈(30億元),總計套現超2500億元,隨後轉投英國,收購電力公司Eversholt Rail(25億英鎊)和電信公司O2部分股權。這種「跑路」行為引發國內富豪效仿,加劇經濟空心化。

3.模糊表態

2019年香港動蕩期間,李嘉誠在報紙刊登「黃瓜之台,何堪再摘」的廣告,立場曖昧,被指既不得罪政府,也不激怒反對派,典型的「兩面派」作風。

此次出售港口,與其一貫逐利風格如出一轍。在國家需要穩定海外戰略資產時,他選擇退出,將風險轉嫁給國家。《大公報》評論道:「愛國企業家與國家同命運,李嘉誠卻總在關鍵時刻退縮。」

五、228億的代價與歷史評判

228億交易背後,李嘉誠收穫了巨額現金和風險規避,卻將中國置於航運受制的潛在危機中。從巴拿馬運河的乾旱到美國的霸權意圖,從合法交易到道德爭議,這場風波揭示了一個事實:商業決策絕非孤立的經濟行為,而是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連。李嘉誠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其選擇是否為歷史所容,尚待時間檢驗。

具體而言,若美國未來限制中國船隻通行,2026年中國外貿成本或增加50億-100億美元,供應鏈穩定性將受重創。而李嘉誠,或許已在228億的「安全港」中靜觀其變。歷史的筆,將如何書寫這一章?答案仍在風中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