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蔚來被曝閃電裁員:有員工20分鐘走完離職流程

近日,網傳蔚來低調裁員,涉及UR fellow等多部門!


失業君小編 | 文
網絡 | 圖

蔚來汽車近期啟動的裁員計劃,因涉及多個核心服務部門且執行速度之快引發廣泛關注。這場被內部稱為「閃電優化」的組織調整,不僅折射出這家新勢力車企在持續虧損與市場競爭加劇下的生存焦慮,更揭示了其戰略重心從「重服務」向「重效率」的艱難轉身。


據多家媒體報道,上周蔚來對UR Fellow(售後客戶服務、PT能源部門、NIO House運營、售後門店等多部門及終端銷售團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調整,提供賠償及調崗等裁員方案。


此次裁員計劃的重心除鎖定在銷售團隊外,還將矛頭指向了一直以來內部最重視的服務板塊,涉及UR Fellow部門、NIO House、售後門店等售後服務部門。


根據多方報道,本輪裁員比例約為10%,但不同區域差異顯著。以上海地區為例,UR Fellow(售後客戶服務)部門80人團隊優化7-8人,比例約10%;而深圳同一部門裁員比例高達50%,部分員工從接到通知到完成交接僅20分鐘,接受「N+1」賠償方案後迅速離職。


除售後團隊外,PT能源部門、NIO House運營、售後門店及終端銷售團隊也被波及,顯示出公司對成本佔比高且人效偏低的服務板塊「動刀」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員距離2月蔚來闢謠「裁員50%」僅一個月,如今卻以行動證實了優化傳聞,這種態度的反轉進一步削弱了市場信任。

蔚來的裁員決策與其財務困境密不可分。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連續4個季度單季虧損超50億元,累計虧損突破千億,而現金儲備422億元與短期債務及應付賬款三百多億的對比,凸顯資金鏈緊繃。


儘管2024年蔚來毛利率提升至10.7%,但「重基建、重服務、重研發」的戰略導致成本居高不下:換電站單座建設成本超300萬元,日服務50單方能盈虧平衡,而3159座換電站的龐大網絡已成財務黑洞;NIO House選址核心商圈,單店年運營成本遠超行業平均水平,181家門店構成另一重資產包袱。


與此同時,蔚來2025年1-2月交付量僅2.7萬輛,同比增速48.8%的亮眼數據背後,距離李斌設定的44萬輛年度目標仍遙不可及,市場份額被理想、小鵬等對手擠壓的危機日益緊迫。

此次裁員標誌着蔚來戰略邏輯的深層轉向。過去以「用戶企業」自居的蔚來,曾通過NIO Day豪擲千萬包機接送用戶、構建高端服務生態樹立品牌形象,但如今不得不將資源向盈利能力傾斜。合併蔚來與樂道品牌交付渠道、將噴漆洗車等服務外包、推動零部件平台化研發等舉措,均指向對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的極致追求。


李斌在內部推行的CBU(基本經營單元)機制,要求每個單元設定明確ROI指標,更暴露出其試圖扭轉「務虛作風」、強化全員經營意識的迫切心態。這種轉型固然可能通過「瘦身」提升人效,但快速裁撤售後服務團隊亦存在反噬風險——UR Fellow部門作為用戶直連觸點,其人員縮減可能削弱蔚來賴以立足的服務體驗,進而動搖品牌溢價根基。

失業君小編分析認為,蔚來的困境並非孤例,而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淘汰賽加速的縮影。當資本狂熱退潮,企業不得不直面盈利命題:


①在技術落地層面,行業正陷入集體性焦慮漩渦。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周期被無限拉長的困境尤為突出:特斯拉FSD訂閱者平均每月使用時長僅12分鐘,華為ADS系統量產車型滲透率不足15%,蔚來NAD全棧自研路線遭遇算法泛化能力瓶頸。智能座艙領域同樣面臨認知鴻溝,車企斥巨資打造的AR-HUD、多模態交互系統,在用戶實際使用場景中激活率不足30%。更嚴峻的是,動力電池技術迭代正在突破物理極限,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從2025年推遲至2030年,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卡在160Wh/kg瓶頸,這直接導致整車成本下探空間被鎖死。


②規模經濟法則正在重構行業競爭維度。年銷20萬輛的生存門檻被打破後,新造車勢力發現規模擴張並未帶來預期中的邊際成本下降。以蔚來為例,ES6/EC6/ES8三款SUV共用NT2.0平台,但零部件通用率僅42%,遠低於傳統車企75%的行業基準。理想通過"套娃式"產品開發實現83%的零部件復用,單車製造成本比蔚來低28%。更致命的是,當車企試圖通過多車型矩陣攤薄研發成本時,卻陷入"研發投入-車型迭代"的死亡循環:每新增一款車型,平均需要新增20%的專屬零部件,研發攤銷成本呈指數級上升。


資本市場的耐心正在逼近臨界點。一級市場融資閥門持續收緊,2024年新能源汽車領域融資總額同比下降42%,A輪及以上融資事件減少58%。二級市場估值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特斯拉市盈率從2021年328倍暴跌至當前38倍,蔚來市銷率從15倍降至2.3倍,資本開始用傳統製造業標準審視新造車企業。這種估值重構具有雙重殺傷力:既倒逼企業放棄"故事驅動"的增長模式,又加劇了技術投入與盈利需求的矛盾——車企必須在保持研發投入強度的同時,將整車毛利率從當前的18%提升至25%以上,這對依賴服務溢價生存的蔚來們構成致命挑戰。

對於蔚來而言,這場看似被動的戰略收縮實則暗含破局契機。從行業演進規律來看,新能源汽車競爭正經歷從上半場"模式創新"向下半場"技術深水區"的切換。當理想憑藉增程技術實現規模突圍、特斯拉通過4680電池重構成本曲線、比亞迪用DM-i混動技術擊穿價格帶時,蔚來若能藉此完成從"服務驅動"到"技術-產品雙輪驅動"的轉型,將有望在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競爭中佔據有利身位;若繼續困在"用戶企業"的情懷敘事中,等待它的將是更殘酷的價值重估。


最後,這場始於研發部門的人員優化,終將檢驗蔚來能否真正實現李斌所說的"從ICU到普通病房"的戰略突圍。而當新造車運動褪去資本狂歡的外衣,真正能支撐起千億估值的,終究是技術創新的硬實力,而非用戶運營的表面功夫。



最後一條,
看療效!